如果你是戰國時代六國居民,你會選擇幫助秦國兼併六國,還是抵抗秦國?

時間 2021-05-07 04:07:24

1樓:草莽英雄許漢文

戰國時期「士」的概念和精神核心是刻進每個國家的人的骨子裡的。這裡的士,並不是指那個貴族等級的名稱,而是乙個籠統類別,也可以叫士人、士子、名士。

對於真正的士而言,出生在哪個國家並不重要,因為他們只信奉「士為知己者死」這個核心,你知我、懂我、用我,在你這我可以沒有拘束的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我就可以為你效死,無論你是母國還是母國的敵國。

君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之也是這個道理。

2樓:

想搞事兒的都是那些落魄的貴族,以及一些不甘平庸的投機分子。

真正的平民是不關心這些的,他們關心的是能不能吃飽,能不能穿暖。

徭役重不重,收成好不好。只要能活得下去誰也不想把腦袋別褲腰帶上。

3樓:深具世界眼光

■我會幫助自己的國家

【不過我的國君不需要我,他看不上我,他有眼無珠】【這時候正好秦國派人三顧茅廬,我應該就答應了】■

所以知道六國滅亡在哪了嗎?

知道落後國家落後在哪了嗎?

人才也不一定就是無祖國。

但往往落後的國家的君主寧願相信從先進國家來騙來偷襲他們的乙個陌生人。也不願意相信自己忠實的臣民裡有出類拔萃者,扭轉乾坤者。

乙個國家不相信自己的國民。總是覺得別國的國民更好。殊不知人家國民好,是人家的國家相信自己的國民,培養出來的。

當然過去又比現在好,像春秋戰國,很多國君也能看到本國一些厲害的人。但是覺得自己國家小,舞台不夠,留人在這裡有點耽誤,於是就放人讓他去服務大國了,當然同時希望他能做一些有利於自己國家的事情,至少幫忙說說好話。

不過從人才流動這點看。中國的確是乙個國家,只不過當時是不同地方。可能都不需要翻譯吧,大家都說著一樣的語言。所以統一是有基礎的。

4樓:八月丶

這就好比外國入侵中國,你會咋做?

幾千年的歷史表達的也很清楚,

他國入侵,一部分人會選擇抗爭,一部分人會逆來順受,還有一部分人會幫助他國。

同理。就我個人而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5樓:乙隻泡水的鹹魚

我選擇成為齊中國人,齊王建幾十年不打仗估計齊國男性生存概率戰國第一,砍人這種事我是幹不了的,大秦人拼命砍人一不小心被連坐還要坐牢,還是做個齊中國人活到自然死亡比較好

6樓:我是zz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而公劉適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豐,武王治鎬,故其民猶有先王之遺風,好稼穡,殖五穀,地重,重為邪。及秦文、(孝)〔德〕、繆居雍,隙隴蜀之貨物而多賈。

獻公徙櫟邑,櫟邑北卻戎翟,東通三晉,亦多大賈。昭治咸陽,因以漢都,長安諸陵,四方輻湊並至而會,地小人眾,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南則巴蜀。

巴蜀亦沃野,地饒卮、姜、丹沙、石、銅、鐵、竹、木之器。南御滇僰,僰僮。西近邛笮,笮馬、旄牛。

……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始皇之初,鄭國穿渠,引涇水溉田,沃野千里,民以富饒。

只要不是頭豬都知道怎麼選,肯定是往人多的地方跑,李斯的諫逐客令的背景說白了就是秦國外地人口已經嚴重擠占本土秦人的工作崗位而引起了秦國本土的排外運動,假如六國根本沒人願意去秦國,還逐個毛線的客啊,秦黑整天睜眼瞎

就像今天的北京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一樣,外地人不會因為北京上海人的歧視而選擇放棄湧入北上廣乙個道理

李斯當年就是楚國跑去秦國的打工仔,他當時在秦國屁都不是,他乙個屁都不是的大學生為什麼要死乞白賴的賴在秦國而不回楚國找工作?秦黑們說說看啊

7樓:慕尼黑的麥克白

「哎,鄉親們,聽說秦國政策大大的好,咱們楚中國人不用怕的。」

「沒錯沒錯,據說還能憑軍功公升遷呢,咱們這不是去服役,是去闖天下!」

「別扯閒篇了,雨下這麼大,咱這趕不上可咋整啊?」

「哎,兄弟你懂秦法,咱這因為下雨遲到了該怎麼辦啊?"

失期,法皆斬。

所以不要尬吹大一統,當時就是赤裸裸的侵略戰爭,誰TM在乎底層百姓?假如日本鬼子當年實現了大東亞共榮,那麼日本鬼子的「功勞」就跟秦始皇差不多。書同文車同軌,不就是強迫你學日語,度量衡要按日本規定的來麼?

而日本人比秦始皇更懂政治宣傳,大東亞共榮的意思是亞洲人要團結一致對抗西方列強,所以很值得歌頌是嗎?

8樓:

看位置,如果我居住在三晉這種時常被秦國進攻的地方,我還是去秦國吧,安全點,至少戰亂不會波及我的家鄉。當然,居住在秦楚邊境的話,也會這樣選擇。

如果我住在齊國或者燕國,可能會抵抗吧。

9樓:聖卡爾騎士團大團長

似乎在大家看來,在戰國時代,選擇幫秦國滅六國不算背叛國家的叛徒,是順應統一的歷史潮流;選擇幫六國抵抗秦國也不算抗拒華夏統一的罪人,是各謀其政各為其主

那麼為什麼提到宋與金元關係,這種客觀精神就消失了?什麼岳飛文天祥阻礙融合的怪論都出來了

10樓:溪玦

抱歉你沒得選。

別說你了,就連張儀,范睢,呂不韋,韓非,李牧,樂毅,這樣的人都沒得選。

只能隨波逐流,看誰給自己一碗飯吃就跟誰幹。

你算個什麼?還想選?

根本就沒得選

11樓:兔猻不萌

沒法假設啊!立場,地位,文化,經理不一樣的人得出的答案也不一樣。

千古江山多少事,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我就老老實實當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公民不香嗎?

12樓:吶吶吶

如果我是的話,我會選擇抵抗秦國,因為這就像世界大戰一樣,都是在搞統一,但是哪個國家的人民不希望是自己國家戰勝其他國家呢?有哪個國家希望被合併呢?

13樓:呂蒙

我會去秦國,秦國民風淳樸,有尚武之風,做事務實,沒有中原那些花裡胡哨,官場上較六國的爾虞我詐少,法律上,人人遵紀守法,法與情矛盾最少,在五國攻齊中,秦國的眼界最高,不要一寸土地,去削弱齊國,讓其無崛起中興之勢,而六國呢?打個仗非要套點現,最後左右觀望,不成大事,六國的君主們狠人就那麼幾個,基本上一兩代就完了,而秦國四代英主,法律遵商鞅之法,君主用人不疑,而六國的君主呢?用著你還要壓制你,比如李牧廉頗以及魏武侯時期的吳起還有燕惠王時期的樂毅等,還有就是變法都不徹底,比如韓,申不害變法遵守術治,韓雖強盛一時,最後人心不古,靠陰謀詭詐來苟延殘喘,趙國呢?

不注重內部統一,換個領導人繼承人們就殺一仗,內耗了而且很多次,要不然就沒有三家分晉的事了,魏國呢?就乙個魏文侯還算6,魏武侯窮兵黷武,魏惠王吃老本宣揚霸權,卻沒有乙個老大的樣子,霸權跌落後,竟然說齊國秦國欺負他,真是可笑,燕國呢?太過於固守傳統,卻背後搞趙國的小動作,沒有眼界可言,齊國呢?

齊威王開始就有禍根了,鄒忌田忌內鬥,孫臏退隱,齊國雖然有錢,富裕,技擊兵單兵強,組織能力差,桂陵馬陵戰還是偷襲的魏國,最後更是,蘇秦五國攻齊,秦國為首,齊國更是不堪一擊,基本沒什麼有效抵抗,根源在於齊國的商業文化,人民基本上商人思維,沒有國家理念,說白了就是沒信仰,這樣乙個國家,能一統天下嗎?最後楚國更是,貴族差點架空君主,吳起變法楚悼王認可,可他兒孫們不買賬,貴族只在意眼前利益,卻不知國家強大,他們也會吃香的,最後,六國不滅,天理難容!所以,我去秦國才是明智的選擇,雖然較中原文化邊緣些,但是秦人善於學習,開拓進取,不內耗,團結一致,君主賢明,白起魏冉以及魏人範睢等人皆為猛將良相,君主更是注重統一,能感化盡量感化內部人,對外征戰合乎實際,合乎情理,所以我生活在秦國,只有銳意進取就行了,強大指日可待!

14樓:還有電飯煲

肯定是幫助秦國啊,嬴政執政後更是一頓操作猛如虎。秦國有明君,有良臣,有好制度,還有前面皇帝留下的豐厚遺產,我們只需要跟在秦國後面跟著喊666就OK。

15樓:黃平

現在的你是選擇幫助美國維持超級大國的實力制霸世界呢?還是選擇幫助中國與美國抗衡較量呢?

你有的選麼?你的選擇重要麼?或者說你有能力改變什麼麼?

16樓:劉小忽悠

史學界一直有一種觀點,認為秦統一後所推行的郡縣制違背了人民的意願,因為當時民眾的普遍觀念是認為自己是某一國的人,比如齊中國人,楚中國人,而不是秦國治下的某一郡縣之人。所以在秦末諸侯角逐的時候,打出原六國的旗號,往往能夠得到原六中國人民的支援。也往往會有六國餘孽試圖顛覆秦朝統治,恢復本國。

這說明分封制下的國家觀念,對普通民眾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並且影響延續至漢初。史學家從而得出觀點:漢初實行的郡國並行制其實不是對分封制的部分回溯,而是充當了分封制向郡縣制演變的乙個重要過渡階段。

那麼這個觀點和題主的問題有什麼關係呢?

關係很大。因為根據這個學說的觀點,我們可以得出乙個推論: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初步的國家歸屬感與認同感。

這種思想如果擴大程度與範圍,完全可以被看成是民族主義或國家主義。也就是說,當時已然形成了一種具有民族主義思想部分特徵的國家認同感與歸屬感。

如果換算成題主的問題,非要去模擬的話,就相當於,你是乙個穿越者,你知道未來美國會統一世界,但是你現在是個中中國人,請問你是去抵抗美國的統一還是趁早加入美國幫助它去征服中國?

如果不是在本國混不下去,或者兩國的待遇差異極大的話,應該不會有人選擇後者吧?這是無關利益的抉擇。反正我肯定是力挺中國,去盡自己最大努力扭轉未來,而不是趁早加入勝利方。以上。

17樓:唐小兵

秦制那套折騰人會把人折騰死,如果你不是手裡有兵的將軍或者有名望的學者,投降秦國一點好處都沒有,毛遂自薦那是個例而已,如果離秦始皇即位還遠,我勸你還是躲在類似齊國這樣遠離戰火的地方比較好。

18樓:天涯咫尺

這得看你這個居民是什麼身份;

如果是乙個普通的老百姓那種居民,就老老實實等著安排就好了,不要去想那些有的沒的,浪費能量。

如果是乙個貴族或者乙個高階公知(非貶義)你可以有一定的選擇性去幫助秦或者六國;

如果選擇幫助秦國得先看看秦國接不接受,如果接受可以進一步進行。一般而言如果是這個身份那肯定有一幫子故友親朋,所以這個選擇就意味著幫助了秦國就得和之前自己的那些親朋故友完全敵對;

如果選擇不幫助秦國,那麼以個人的力量根本就阻擋不了天下大勢,肯定會被平推然後被清算。

所以怎麼選都不舒服。

19樓:孟德斯鳩之殤

這種問題其實已經脫離了實際,生活在那個時代的平民根本沒有選擇權,如果你問我更願意穿越到哪個國家,我可能還是喜歡齊國一點。

20樓:老皮

西元前223年,秦滅楚。

是年,生活在楚國管轄下的劉邦34歲(另一說是25歲),蕭何33歲,樊噲19歲。

誰可曾聽說他們及其家族一絲一毫助楚抗秦的事蹟?

正相反,楚國滅後沒幾年,蕭何當了秦國派來縣令的秘書,劉邦當了亭長。

他們都是平民。

再看另一批人:

張良那年17歲,家族世代任南韓相國,韓滅後散盡家產陰謀反秦,西元前218年他22歲時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未遂。

項羽當年9歲,爺爺項燕死於抗秦,叔父項梁一直向其灌輸仇秦思想。

這兩位皆為六國貴族之後。

對比下很有趣,項羽見秦始皇儀仗說「彼可取而代」這是貴族對異國主公的蔑視,劉邦見後說「大丈夫當如是」,這是平民對顯貴的羨慕。

秦滅六國之際,六國乃貴族之六國,抗秦衛楚,與平民何干?

直到秦一統後對平民的橫徵暴斂,讓陳勝吳廣劉邦都無法忍受了,天下才皆反秦。六國平民與貴族暫時結成反秦統一戰線。

六國直到滅亡,也沒有看到及有能力發動平民的力量,秦直到滅亡,也沒有意識到平民階層是亡秦的主力。

項羽也沒有,他所謂八千子弟兵皆為原籍世家子弟職業武士,能以一當百卻越打越少,而劉邦屢敗屢戰兵源卻源源不絕。

如果你是《原神》中的蒙德城居民你會如何快速和主角打成一片?

牛蛙君 20原石,找主角幫個忙,任務越簡單越好,次數越頻繁越好 最好還能觸發點成就,成就要做多次任務才行,還是隨機才有可能達成 和主角嘮嗑的話,還順便送點四星聖遺物,比如教堂的修女 還可以再順便賣點材料,比如獸肉 禽肉 魚肉 胡蘿蔔 樹莓 松果 薄荷 螃蟹等等,量大便宜最好 普通材料賣完了可以考慮進...

如果你穿越到三國時代,你如何統一天下?

大寫的將軍 有兩個辦法。第乙個辦法就是生在王侯將相之家,然後好好學習。在董卓被諸侯討伐之時,爭取立下大功,或許能得到一些人的擁護。在董卓之亂之後想多結實或說服一些有志之士和你共同平定天下。董卓死後,趁漢獻帝出逃,抓住機會,挾天子以令諸侯,也為後期天子把帝位 參考曹丕 禪讓給你有了更多的正統性 雖然是...

如果你是戰國秦國人,看到自己國家和全天下對抗,會是什麼感受

多弗拉門戈 題主的題幹是錯的。戰國時期的秦國一直有盟友啊。哪怕到了統一六國之前那十年,秦國還先後跟趙國 結盟 幹燕國,跟魏國 結盟 幹楚國呢啊。實際上,戰國中期開始,各國之間的關係變化很大,今天合作明天捅刀,今天對戰明天結盟都是很常見的事,秦國也不例外。 陳六月 千百年來,國際關係和政治行為的基礎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