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稱頌諸葛亮只是封建統治者為了讓臣子學習忠誠的需要 這種說法?

時間 2021-05-10 00:30:09

1樓:

後世稱讚諸葛亮的君主很多,但把自己的臣子比作諸葛亮的時候通常都是指劉備時期的諸葛亮,就是能力強,但沒有大權在握。

沒哪個皇帝把前朝遺臣(託孤或者輔政)比作諸葛亮。

自稱諸葛亮的大臣更是極少,隆科多曾自比諸葛亮受命託孤,下場嘛……

2樓:李響

諸葛亮被稱頌是多方面原因

1,遠在封建統治者稱頌諸葛亮之前就有人稱頌他了。

然而同時代還有其他人被稱頌,甚至比稱頌諸葛亮更狠。

2,儒家吹捧諸葛亮。詳見莊蘇谷回答。

3,東晉衣冠南渡,南宋偏居一隅,情類蜀漢。

所有蜀漢一眾人等皆被吹捧。作為蜀漢中後期實際掌權人諸葛亮尤為盛之。

4,最後才是封建統治者的吹捧。

3樓:李123

不對麼,你現在就不用學忠誠了麼?

封建統治、資本統治、都是一樣的,不是說你社會進步了,就沒有上下級關係了,就沒有君君臣臣的意思了。

你覺得《人民的名義》和《大明王朝1566》不是乙個題材麼(都是反腐)所以,不要以為活在新時代,就覺得這一套過時了都一樣,不過是形式變化了,頂層的更加穩固了天底下沒有什麼新鮮事

4樓:譚靖東

@晨星 竊以為忠誠乃是治國的前提基礎條件,不忠誠是不可能治好國的。

強調治國之功,誘導臣子把精力放在鑽研治國上,自然而然也就減少了不忠邪念的產生。

這就好像其他的朝代強調要擔當作為,清正廉潔,公正法治一樣,乙個字不著忠誠,但實際上如果真照著這樣的標準做,意味著幹部需要遵守制度體系約束,需要奉獻個人利益,進而創造社會價值,間接的維護了統治者的穩定統治,實際即為忠誠。

從這個角度講,忠誠不是一種想法,而是一系列做法背後的利益取向。利益取向符合統治者需求的,即為忠誠。

因此不可以吹治國能力否認這就是誘導忠誠。

再,有各種非最高統治者的亮吹,其作為同樣需要滿足統治者的要求,其言論的傳播同樣受到統治者的篩選和保護,因此,也不可以亮吹的身份不是統治者而否定其吹的目的不是誘導忠誠。

這也正如基層組織的宣傳部門,雖然是基層幹部的身份,但同樣服務於最高統治者,他們說的話,一定也是誘導眾人忠誠於最高統治者的。

古今善治國者非一二,甚至多有定鼎之功,有千秋之績,但名如亮者無一,究其原因很難排除忠誠品德的影響。

所以雖然我認同你的結論,即大家崇拜諸葛亮不有其忠誠以外的魅力所在,但你的證據邏輯卻不是最有說服力的。

5樓:

杜甫: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李商隱:管樂有才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

白居易:前後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

羅隱: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陸游: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文天祥: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6樓:XKFHXCD

你理解錯了吧,諸葛亮從來都是智慧型化身,歌頌的都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跟忠誠有什麼關係,三國演義裡關羽才是忠貫日月義薄雲天啊。

7樓:

感覺當代的文化總喜歡把人拉下神壇,這沒錯,不接受愚弄。

但是總想把偉大的人拉下人們的崇敬的聖壇,這就有點奇怪了。其實總有些人題主你們是拉不下來的。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也許都知道我在說哪些人的偉大。

8樓:征伐者

這種說法,我是贊同的,除了稱頌諸葛亮,還有孔二狗的忠君思想,都是統治階級的需要,現在也是,統治階級需要什麼就宣傳什麼。人民的眼睛從來沒有雪亮過。

9樓:黃思永

這種說法是非常片面的。稱頌諸葛亮有幾個方面的因素:

統治者方面,肯定是看重了他的忠誠,作為大權在握的託孤大臣,諸葛亮忠實履行了輔佐後主的義務,後世的皇帝肯定希望託孤大臣都學他不要學司馬懿。

大臣方面,宣傳諸葛亮相當於說自己要學這樣的人,不管有沒有反心,不可能整天嚷嚷著要學司馬懿吧,整天表忠心皇帝都未必信任你,整天誇司馬懿皇帝馬上要斬你。

文人方面,三顧茅廬符合了每乙個文人的幻想,每個文人都覺得自己有經天緯地之才,但又不願意主動找上門去,而是希望統治者能主動來找自己。

老百姓方面,諸葛亮事無鉅細事必躬親,雖然有人藉此批評諸葛亮不擅長放權,不懂管理,但從老百姓角度來看,諸葛亮事必躬親可以最大限度地獲取第一手資料,避免了官僚主義造成的資訊損耗,在執行政策過程中可以有效保證執行的精確,其實並不是只有諸葛亮有德政,其他人也有,但諸葛亮可以保證德政推行過程中不走樣,其他人由於流程較長,很難保證德政的真正受益者。

10樓:墨寒

這需要看這個「後人」稱頌他哪個方面了。

稱頌他聰明

稱頌他謀略

稱頌他膽識

顯然不是為了統治者需要。

稱頌他有權而不爭

稱頌他死而後已

稱頌他忠心耿耿

自然是對統治階級有利的。

就像孔子的儒家,直到王陽明(應該是他吧)改革之後,變成為帝王家統治愚民的工具之後才力壓百家是乙個道理的。

11樓:千古廢物

???忠誠這種屬性很LOW麼?很容易做到麼?很平常很普通麼?這是什麼切入點?

哦,我明白題主啥意思了,意思是諸葛亮是因為忠誠所以才被歷朝歷代把能力給吹起來了是吧?

12樓:「已登出」

這就是一種詭辯,不承認也不否定諸葛亮的才華,然後你給了君主稱讚的史料,他就說這是君主想讓臣子學習。你給了大臣的史料,他就說是為了迎合君主。你給詩人的史料,他就說這是為了討好君主。

你給同時代的人的史料,他就說這是商業互吹。。。。

遇上這種人直接上詭辯

你瘋了,你爸爸說你沒瘋只是為了安慰自己;老師說你沒瘋只是在安慰你;醫生說你沒瘋只是在可憐你;同學說你沒瘋只是商業互吹。我沒說你傻,只是說你瘋了。

13樓:漢四百之張子房

這個說法完全錯誤,根本不懂階級政治。

真正捧諸葛亮的不是統治者(皇帝),而是臣子。

為什麼?因為諸葛亮代表的是君臣關係中,臣子最完美的狀態——大權獨攬而君上不疑,實質上是相權束縛住了君權。

皇帝讓臣子學諸葛亮,後邊隱含的條件是皇帝得學劉備,得學劉禪。

劉備怎麼做的?「君可自取」。

劉禪呢?「國家大事均出相父」。

這種情況,後世哪個皇帝能答應?

所以從來都是臣子表示我們要學諸葛亮,這話潛台詞是,「皇上,你得學劉氏父子,你得放權」。

所以皇帝推崇諸葛亮,更多的是推崇他的能力,而不是他的忠誠,因為諸葛亮的忠誠對皇帝本身是有要求有約束的。

14樓:

扯淡的說法。

樹個諸葛亮的牌子,希望臣子學啥呢?

學諸葛亮工作能力出色?這玩意要能學得來,早特麼實現全面小康了。再者說,學來學去,幹得好是臣子賽諸葛,幹不好是老子賽阿斗,腦子有坑才這麼玩。

學諸葛亮大權獨攬?給自己認個相父,再來套「君可自取」、「政由葛氏,祭則寡人」連招,這統治者也是閒得發慌。

學諸葛亮為官清廉、忠心耿耿?愚忠的清官多了去了,學誰不好,非挑個良禽擇木而棲的諸葛亮?人家和昭烈帝是魚水之歡(劃掉)……魚水之情,統治者自己掂量掂量,幹嘛要去蹭這對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的熱度?

這不是自己找不自在嗎?

「他媽的,你乙個昏君,也配有諸葛亮?」

15樓:知乎逼我改名字

恰恰相反,我們每每誇讚諸葛亮的忠誠,講的都是三顧茅廬,白帝託孤,這些諸葛亮的故事,實際上是稱頌劉備呀。

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16樓:溫朝

可能很多人會下意識的覺得,統治者出於意識形態需要搞出來的宣傳是假的,而群眾口耳相傳出來的必然是有根據的,這個顯然是謬之千里的想當然。大眾們喜聞樂見的,要麼是酒桌上的奇聞怪談,要麼是各種心靈雞湯(精神鴉片)。比如各種宗教各路神魔鬼怪,比諸葛亮的故事不可理喻得多了去了,信者甚至可以為此獻身。

想起來乙個有趣的說法,古人講富不過三代,而窮呢?窮人吃不上糧娶不起媳婦,三代以後直接絕後了。以古代個位數水平的識字率,能通曉古今博覽群書的,都可以算是統治階級了,越是生產力落後的古代,知識的壟斷性越強。

所以說起來,我們現代人可能絕大多數都是古代統治階級的後代,諸葛劉備曹操他們治下最底層的群眾,早已灰飛煙滅了,還能流傳下什麼真實歷史?

17樓:xuchao

雖然現在三國志系列經常被遊戲玩家大罵惡習不改,缺乏創新,但是歷數三國志的發展,我們很容易發現,每一代的三國志都有其特別的創新點。全面創新的三國志四代;引入陣形和強調民心的三國志5代;半即時、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三國志六代;可以扮演普通武將、將RPG元素引入戰略遊戲的三國志七代;三國志7代的全面加強、引入聯合軍、義兄弟結婚的元素的三國志八代。內政外交系統更合理化的三國志九代等等......

三國志系列已經算是很成功的遊戲了但是仍美中不足那不妨來試一試手機上的三國遊戲 《新三國志》雖說是乙個小小的手機遊戲但是他完美繼承了三國志系列slg端遊的優點玩法和特色在遊戲立繪上面更加細膩化。

18樓: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19樓:淚痕春雨

有人經過一系列考證之後說,統治者通常都討厭諸葛亮這樣的人;而老百姓才會發自心底的喜歡諸葛亮這樣的人。

對此,我只想知道。某個元首死了,他的兒子資質平庸,你希望他兒子上位嗎?

對此,我還想知道,在這種背景下,有人希望元首兒子上位,並且希望大家永遠忠於元首的兒子,你認為他道德高尚嗎?

如果你說,你就是希望元首的兒子上位,並且也認為忠於元首兒子的人,才是道德高尚的人。那就是當我啥也沒有說好了。

也許有人會說,我這是用現代人的思想分析古代。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古代人為什麼會形成忠於一世二世三世的思想呢?答案很簡單,因為皇權政治會極力推廣這種思想,關鍵是,誰敢反對這種思想,就只能求上帝保佑了。

因為類似的原因,即使進入近現代,在一些特殊的地區,也會形成忠於一世二世三世的思想。

為什麼在現代,依然會出現這種忠於一世二世三世的思想呢?答案很簡單,因為統治集團會極力推廣這種思想,關鍵是,誰敢反對這種思想,也只能求上帝保佑了。

有人說,統治者普遍討厭忠於一世二世的人,老百姓才真正喜歡忠於一世二世的人。

對此,如果只看官面文章,我也認為它肯定是事實。

這就好像,翻開官面文章,曹丕一直不想當皇帝,但是架不住下面的人沒完沒了勸說、甚至逼迫,所以只能勉為其難了。

當然了,翻開官面文章,劉備也不想當皇帝,只是下面的小弟都威逼利誘他,所以他只能勉為其難的當了皇帝。

其實,何止是曹丕、劉備不想當皇帝,大多數篡位者,都也不想當皇帝。問題是,老百姓都哭著喊著要讓他們當皇帝,他們有什麼辦法呢?

馬克思曾經說過。在現實生活中,乙個雜貨店的老闆,都會通過現實的利害關係,判斷人們說的哪句話是真心話,哪句話是虛偽的客套話。而一些所謂的專家學者,卻總是喜歡拋開現實的利害關係,拿著桌面上的文字分析歷史社會。

馬克思也曾經說過。政治思想是上層建築,它是經濟基礎決定的。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經濟基礎能決定政治思想呢?答案非常簡單,經濟上佔據主導地位的利益群體,代表他們利益的思想,也總會佔據統治地位。

皇權強大,忠於一世二世三世的思想就會大行其道。

豪門貴族勢力強大,輪流坐莊、大家共治天下的思想就會大行斯道。

民眾的力量強大,什麼思想會大行其道呢?自然是民權思想會大行其道。

諸葛亮除了永遠忠於劉阿斗之外,在歷史書上,真有什麼輾壓其它人的地方嗎?顯然是沒有的!

我們必須得知道,翻開二十四史,無論軍事、政治上的成就,可以秒殺諸葛亮的人不敢說有三五百個,百八十個肯定是有的!

翻開二十四史。以弱勝強的軍事統帥多的去了。一戰滅敵十萬、二十萬、三十萬的統帥也多的去了。一戰席捲好幾個省市地區的統帥多的去了,以一隅之地征服天下的統帥也多的去了。

諸葛亮打了一輩子仗,殲敵多少?開疆擴土多少?實在沒有多少!

東漢時代,官方掌握的益州戶數近100萬;人口近500萬。[注]

劉備接管益州時,人口有多少呢?戶20萬,人口90萬。[注]益州的這種人口銳減,雖然不敢說就是劉備諸葛亮折騰出來來的,但是如果說和他們無關,恐怕是沒有人相信的。

關鍵是,劉備父子統治益州40多年後,最後官方掌握的戶數只有28萬,人口只有100萬多點。[注]換而言之,劉備父子統治益州40多年,益州戶數、口數隻增長了10%多點。

這個數字尷尬不尷尬?實在太尷尬了!

更主讓人吃驚的事還在於,蜀漢100萬人口,有多少軍隊呢?10萬,有多少官吏呢?4萬。[注]這種軍民比例、官民比例,放在哪個時代,也實在太高了。

這種數字尷尬不尷尬?多少也是有些尷尬的。

面對這種最基本的史實,人們除了通過各種羅圈套羅圈的方式,證明諸葛亮文治武功天下無敵外,還有什麼辦法呢?

[注]:郡......戶五萬七千三百四十四,口二十六萬七千四百二。

廣漢郡.....戶十三萬九千八百六十五,口五十萬九千四百三十八。

蜀郡......戶三十萬四百五十二,口百三十五萬四百七十六。

犍為郡.....戶十三萬七千七百一十三,口四十一萬一千三百七十八。

牂牁郡.....戶三萬一千五百二十三,口二十六萬七千二百五十三。

越巂郡.....戶十三萬一百二十,口六十二萬三千四百一十八

益州郡.....戶二萬九千三十六。口十一萬八百二。

永昌郡......戶二十三萬一千八百九十七,口百八十九萬七千三百四十四。

廣漢......戶三萬七千一百一十,口二十萬五千六百五十二。

蜀郡......戶十一萬一千五百六十八,口四十七萬五千六百二十九。

犍為.......戶七千九百三十八,口三萬七千一百八十七。

[注]:漢昭烈章武元年,有戶二十萬,男女九十萬。蜀亡時,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

[注]:《晉書·地理志》記載:章武元年「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

日本人如何看待諸葛亮?

華萊士鷹雕 我記得有個日本作家,寫了本書講諸葛亮轉世到日本打二戰 是的你沒聽錯,諸葛亮幫著正在侵華的日本打二戰 最後勝利的故事。 陸安 三國演義確實契合了日本文化的一些方面。在整個三國裡面,人,無論你是誰都無法逃離命運,逃離時代的洪流,所有人都被時代命運所裹挾前進。曹操在短歌行中說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如何看待崔浩對於諸葛亮的評價?

丘九 要考慮歷史程序對不同時期人們的影響 漢末時期的入蜀,讓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進而奪漢中 取關中,高祖因之取帝業,所以無論是合法性 實用性都是很高的。而崔浩可是經歷了兩晉十六國時期的人,在他的認知中,入蜀都是些什麼臭魚爛蝦?成漢?譙蜀?跟這些蟲豸一樣,怎麼能復興大業 布丁的慈父 當崔浩跪在地上,45...

如何看待「諸葛亮太慘了」上熱搜

劉戩 能臣遇到明主,理想主義者崛起於微末之中,卻在大業將成之前遭逢大變,優勢盡失。不得不扶大廈之於將傾,挽狂瀾之於即倒,從此不得不嘔心瀝血,不得不以卵擊石,英雄末路的悲壯真是令人聞之欷籲。一首出師表,初聞只知其辭藻華麗,對仗工整 歷經世事再回首,其中情真意切,深切囑託,就像是遠行的慈父手執幼子,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