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滅亡的根源是科舉制嗎?

時間 2021-05-08 09:04:27

1樓:魏闕

當然不是,截止到唐朝滅亡,科舉的獲益者基本上都是世家豪門,寒門子弟(主要是沒有成為上層社會的中小地主階層)數量不多,平民百姓上位的更是微乎其微。

隋朝之所以滅亡,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對於民力的消耗太厲害了以及皇帝本身的不負責任。

1、隋煬帝興建新都洛陽,完工速度超乎想象。一年之內,百萬勞工為此疲於奔命。雖然說新都的修建有一定的基礎,但是這個消耗也太讓人吃驚了。

2、修建運河,南巡江都。又是百萬勞工疲於奔命,並且一路上窮奢極欲,又是巨大的消耗

3、四處巡行,沿途地方的接待又是對於民力的巨大傷害

4、三征高句麗,百萬大軍,年年征戰而功業不成,直接導致崩潰的開始

5、好大喜功,對少數民族炫耀中國的富強,同時賞賜過於氾濫。直接養肥了突厥,使得突厥的國力巔峰就是在這段時間出現的。

6、政治不通,隋煬帝(或者隋文帝)曾經下令開倉放糧,但是地方官擔心被皇帝處罰(擔心皇帝雖然下令開倉,但是最後還是會找他們算賬),因此寧願餓死民眾也不敢開倉。這裡可以看出來的就是這兩父子在中下層官吏心目中的形象都不怎麼樣,他們都很暴躁,蠻不講理。

7、我夢江東好,徵遼亦偶然。皇帝的逃跑直接導致北方隋王朝的控制力徹底沒了。

8、李淵和突厥聯合打進了長安,再配合不明朗的局勢直接導致了江都兵變。

9、隋朝的統一並不長久,隋朝建立的方法也不讓人畏懼,因此隋朝的法理並不是很強。一旦出了問題,有的是人想要取而代之。

綜合來說,隋文帝開的頭不是太好,但是隋煬帝是直接用自己的天馬行空、不切實際搞崩潰了隋王朝。

2樓:諭於上彧

此言差矣。隋朝的滅亡和科舉制一毛錢的關係都沒有。你不想承讓楊廣是暴君也沒關係,那你姑且就認為隋朝是被乙個剛繼位的皇帝想急於樹立自己的威望而不顧一切的去四徵高麗而拖垮的。

3樓:阿破

精闢。窺一斑而見全豹,但你首先要確認你看到的是不是豹斑。

西晉曾認為魏亡的原因是限制了諸曹,導致天子被孤立時沒有外援。於是實封諸司馬於天下,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管中窺豹是有道理的,但前提還是要有識別豹斑的能力。只看乙個黑點容易錯認了我家虎斑喵。

4樓:

他跟周宣帝其實是乙個性質的。沒啥能力無法掌控起鬆散皇權,以及關隴門閥尾一甲子,尾大不掉。他比周宣帝更那啥的就是,他還跟民力槓上了

5樓:尋你前前世

科舉觸動門閥世家的利益根基,說這個的人腦子呢?現在翻案都這麼不長腦子嗎?

隋唐時期有活字印刷術嗎?隋唐時期的書都靠手抄,一本書大約千文,你告訴我除貴族外,誰還能讀得起書?

所以科舉也好,察舉也好,九品中正制也罷,都是貴族的遊戲,換個玩法而已。

6樓:「已登出」

科舉制本身並沒錯,關鍵是每一關的執行者本身是否按制度,在選拔上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唯此才能使得草根中的有能之士脫穎而出,為國盡責。科舉制也可激勵普通大眾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從而提高國民整體素質。

7樓:

三人成虎。老是有些人,給那些暴君翻案。隋煬帝,真沒辦法洗。

至於說的科舉,科舉錄取十個人叫科舉。科舉錄取一萬個人也叫科舉。去查查隋朝科舉錄取人數,錄取方法就知道了。

8樓:Siyuan Jing

隋煬帝是典型的「仔花爺錢不心疼」型的皇帝。老子給他多攢了點兒錢,自己就不知怎麼得瑟好了。跟他差不多態別的皇帝還有漢武帝、明成祖、乾隆這些,只不過他的運氣要遠比這三個人差。

9樓:desperado

中國的老百姓是好養活的。

只要有一點點地,一點點飯,是絕對不會睥睨帝王家的。

由此可見,隋朝的滅亡並非科舉,而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10樓:禁與千尋

外行路過強答,回答有錯見諒。

當然不是,隋朝滅亡的根源是,隋煬帝的一系列大工程。勞民傷財,最後激發民變。本身這些工程都沒有問題,不管是挖溝,還是打人,如果只是從工程結果來說,是功勞很大的。

但是隋煬帝好大喜功,工程進度太快了,人民承受不起。如果說是觸動了世家門閥的利益,那麼頂多就是鬧政變而已,怎麼會有那麼多農民起義呢?

看看隋煬帝在位幾年幹了多少件大事就知道了。這些大事哪怕是後面的大唐都不一定能輕鬆搞定。

11樓:

統治階級最理想的人才選拔方式應該就是科舉制了,它是社會階層翻動的乙個有力手段,也是避免超級貴族對皇權直接威脅的有效方法,隋朝亡在隴西貴族手裡(李家),看看歷史會發現隋朝以後朝代亡在大貴族的歷史幾乎杜絕,所以說隴西貴族是封建社會最後乙個直接挑倒皇權的大家族。因此,隋朝滅亡的根源並非科舉制!

12樓:Justlikefire

隋朝滅亡的原因應該是濫用民力

三征高句麗,修建大運河,後勤做不好死了那麼多,百姓的支援有限,支援不動沒有活路了自然就揭竿而起

13樓:

科舉制在唐朝時都沒發揮打擊門閥的作用,比如牛李黨爭就是乙個反應。到了宋朝才發揮了作用。

隋朝為什麼滅亡,其實《隋書·煬帝紀》的「史臣曰」,我覺得總結的不錯。如果看不懂文言文的話,那就看下本朝就可以體會到

14樓:一文錢

隋朝的滅亡是隋煬帝想當「千古一帝」,為了實現這份名垂青史的個人野望,隋煬帝要有開大運河的政績,要有開進士科確定科舉制度的文教,還要有征服高句麗,開疆擴土的武功。

而隋煬帝迫不及待的想當「千古一帝」,他既不體恤民力,也不關心派系鬥爭,征戰高句麗失敗後,他陷入了魔怔,偏執的反覆出兵。

其結果,就是隋朝上下聯起手來反對他;乙個皇帝,貴族厭惡他,軍隊惱怒他,百姓憎恨他,隋朝還能活?

隋煬帝是個很有趣的皇帝,他想當「千古一帝」,因此做了很多「弊在當時,功在千秋」的事情;

然而究其本質,隋煬帝跟所有的昏君一樣,都是為了實現個人「野心」,不顧民眾死活的主,只不過他的「野心」不是個人享樂,而追求個人名聲,而在求名的過程裡,剛好惠及了後世之人。

15樓:無極劍聖

有乙個學生,中考之後生了大病在家臥床兩年,零基礎直接念高三。

這個學生既有雄心壯志,也有超然不群的學習能力,一心要考清華最nb的專業。

怎奈基礎薄弱,學校師資力量跟不上,家裡父母吵架鬧離婚,自己本身大病初癒,精力又不夠充沛。

所以這個學生活活累死了,萬丈豪情,一腔熱血,灰飛煙滅。

但這個學生的事蹟廣為傳頌,激勵了一屆屆的高三學子「南征北戰竭民力,予雄予智失民心」

這個學生就是楊廣。

16樓:Xiuquan Yu

隋朝滅亡的根源是徵高句麗時後勤做的太差,在遼東白白損失了大量主力軍隊,地方實力派趁機謀反。

只要手裡有可靠的軍隊,賤民造反就殺光賤民,貴族造反就殺光貴族,異族造反就殺光異族。然後就沒有人不滿了。

17樓:安格瑪

我覺得隋粉最大的問題就是:

書讀的太少而想的太多

不客氣的說,科舉在隋代有沒有真正實行還要打個問號就算實行了,不允許投牒自進的科舉,跟寒門百姓有個毛的關係到底咋亡的,翻翻楊廣本紀不行嗎

楊廣這個人,前期說白了就是演技不錯的庸才乙個,後期則是演技退化的廢材乙個。

這樣的人做君主,如果可以老老實實不折騰勉強可以守成,但是他不自量力卻要追求千秋功業。

求仁得仁吧,煬這個諡號挺合適的。

18樓:紀木林森

這裡挖個坑吧。

個人認為,帝制中國,所有王朝滅亡的原因都可以說成是「流民太多」。

這裡僅將「原因」定位為「系統運作的結構性因素」,由於這一因素的存在,特定事項得以不斷重複。

在我看來,研究社會系統最重的方式,是考察特定系統處理系統內部「異質性因素」的方式。

帝制中國,以家族為本位。社會系統的構成元件,或社會博弈的主要參與者,便是各個家族。

那麼這個系統中的異質性因素便有兩個:氏族社會遺存下的的貴族化趨勢,以及無法被家族共同體容納的「個人」。

而這兩個因素,往往又是結伴出現的。

六朝征戰,底層家族共同體破壞幾乎殆盡,隋帝一統,舊有貴族化大家族又沒有得到消耗,此一狀態中社會中異質性因素的存在,比秦末更甚,焉能不亡?

另外我也想對秦皇與隋煬帝的大舉耗費民力的行為做一下開脫。兩位皇帝之所以如此,不論其動機原本為何,皆可以看作是社會系統自身對於過量異質性因素的一種處理。民力之盡使不是問題,民力之可盡使才是最大的問題。

至於科舉制,我倒覺得不但不是滅亡的原因,反而是乙個沒來得及充分施展的有效處理異質性因素的合理工具。

先說這麼多,有機會再補充細節。

19樓:奉朔先生

我認為並不是,科舉制是隋朝父子兩代與關隴集團離心離德的產物,要問根本原因當然是「他為什麼這樣做。」其根本原因的表現不止「科舉制」,還有開運河,下揚州。

20樓:伶蒙

不是最近不知道為什麼看到了很多什麼科舉在隋唐打壓士族之類的言論,還有乙個【士族的形成,核心原因就是印刷術的發明】這樣的神論。。。

21樓:蕭散

先下結論,隋亡於役使民力的逾量。

首先隋代的入仕並非科舉一途,還有門蔭等等,而且科舉所佔比重不高。一種制度通常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產生影響,就拿科舉制來說,隋代只是草創,要經過唐宋兩代的發揚光大,經過武則天、趙光義等人的推波助瀾,才能夠佔據重要的地位。所以對於隋代的科舉,當然要肯定它的開創性,但是它的影響不宜高估。

其次,即便開科舉,應舉的人也大多是士族子弟,在那個時代,印刷術尚未出現,書籍可以說是奢侈品,能夠擁有書籍都是一些門閥士族,而且自兩漢以來,士族都是有家學的。寒人既缺乏這方面的素養,而且又無力承擔應舉的差旅費用。那麼可想而知,科舉也是近乎被士族壟斷的。

那麼我們可以粗略的計算一下,假設科舉出身的官僚佔所有官僚的1/3,而參加科舉的寒人只佔1/5,那麼最終官僚中士族與寒人的比就是14:1。這是無法得出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科舉觸動了門閥士族利益這一結論的。

繼續談我認為隋亡的根源,在於役使民力的逾量。隋朝混一天下,國家機器的強大遠非之前的南北朝可比,因此對於人民的控制力十分強大。隋文帝隋煬帝兩代都屬於不夠仁厚、不恤民力的君主。

隋文帝早期勵精圖治,但是修仁壽宮一事死傷上萬的民夫。之後的隋煬帝變本加厲,營建東都、開大運河、經略西域、徵高句麗,每一件都耗費了無盡的民力。

隋煬帝這個人很有才華,曾豪言即便與臣僚一起參加科舉,自己也可以拔得頭籌。但同時度量也有點小,薛道衡的「暗牗懸蛛網,空梁落燕泥」一聯曾引發隋煬帝的嫉妒而獲罪。

隋煬帝往好的方面說叫雄才大略,他所做的營建東都、開大運河都是功在千秋的事。徵高句麗也是從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一以貫之的事。往壞的方面說就是好大喜功、窮兵黷武。

你把洛陽建好也就罷了,為什麼要修很多的苑囿,為什麼要在每棵樹上系彩帶,為什麼外中國人來吃飯不花錢。你開大運河就不能緩一緩,非要役使數百萬的民夫,非要建造奢華的龍舟南下江都,非要在沿途建很多的離宮別館。你打高句麗就不會審時度勢,國內都叛亂蜂起了,還是不肯回頭。

隋煬帝希望建立遠邁秦皇漢武的功業,希望四夷賓服萬邦來朝。但是在這短暫的十三年裡,他沒有考慮過人民早已不堪重負。

雁門的圍困、高麗的不朝,讓隋煬帝整個人都崩潰了,他再難以振作起來,這樣的人當然再難以掌控帝國的局面。

下層的群眾首先難以承受壓迫,全國範圍的叛亂此起彼伏,但是由於缺乏有力的領導,叛亂多不成氣候。直到楊玄感、李密等人的叛亂,整個局面煥然一新。

隋煬帝在平定楊玄感之後措制失當,丟棄了整個北方,聽別人說是有晉人南渡在先的影響。

在這之後李密、竇建德、王世充、李淵成為了舉足輕重的割據力量。隋煬帝為驍果所害。接下來無非就是北方的幾股勢力決出勝負,而李淵恰好完成了這個程序。

正是因為隋的猝然而亡,使後繼的唐能夠吸取教訓,而成就近三百年國祚。正是因為隋煬帝的不恤民力,才使唐太宗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感慨。

科舉制度不好嗎?為什麼《儒林外史》是諷刺科舉制度的呢?

這都是我的了?老太太把細瓷碗盞和銀鑲的杯盤,一件件看了一遍,大笑一聲,往後便跌倒,忽然痰湧上來,不省人事 中了舉人之後,先是范進喜極而瘋,被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醒,沒想到他的母親因為歡喜過度,竟然去世了。百無一用是書生 范進家裡過得非常悽慘,這位53歲的老童生,考秀才的時候 面黃肌瘦,花白鬍鬚,頭上帶...

內向的根源是自卑嗎?

Howard 不是因為自卑,人就內向了。自卑和內向不是病情發展的輕重程度,也不是先後順序。內向就是內向,是性格的一種,性格沒有優劣。而自卑是一種心理疾病,屬於疾病。內向值得是人的思維,偏向於內省,也是習慣於自我思考,從內部的反思,而外向的性格習慣於從外部思維。外向的人習慣做了再想,而內向的人習慣三思...

為什麼說生產力的進步是 井田制 崩潰的根源?

赤鳳 井田制的土地,包括在土地上耕種的人,人和土地是繫結的,貴族不可能親自去地里刨食,所以繫結人身的封建土地農奴制度是貴族不可能放棄的底線。在鐵器牛耕壟作出現之前,不可能出現那種單純的貨幣地租或者完全的實物地租,因為靠石頭 木頭 蚌殼和銅器,根本不可能保證剝削的效率。這就必然出現這種人身依附土地的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