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是兩晉世族政治形成的主要因素嗎?

時間 2021-05-12 00:52:12

1樓:大螃蟹

戰國末期貴族們開始慢慢失去勢力,國家政治傾向於從民間選擇新興家族強化他們,這種方法的結果就是在東漢中期新興家族們成為了更強大的貴族勢力。

從春秋到隋,中國歷史走了乙個圓。

2樓:

因果顛倒

一種政治制度永遠都是政治發展的產物,正是由於士族政治的發展才有九品中正制的出現。

東漢士族豪強的社會地位決定了其政治地位。

直到漢末,袁紹強調自己四世三公來擴大影響力,至於曹操,依靠荀家拉攏穎川系人才,儘管此時夏侯曹姓依然是曹魏權力核心,但到了曹丕時候,世族羽翼已盛,天下三分,局勢相對穩定,這些豪強開始考慮蛋糕分配,九品中正應運而生。

3樓:

九品中正制度是曹魏創設的一種選舉制度,它的作用是在於鞏固門閥的統治,這一點當時人也這樣說。但如果說創立原因就是為了鞏固門閥統治卻未必如此,只是門閥制度在一定的社會經濟與其所反映的政治狀況下逐步發展,而九品中正制也就為之服務,起到了鞏固與維持的作用,魏晉之後現實的最高統治者是那些世家大族,一切制度就必須符合其利益。

我覺得唐先生已經說得非常好了。

多說一句,念書的時候老師說過,在曹魏,士族還是乙個有朝氣的階層,他們確實比一般人厲害,像鍾會那樣的人,不管是什麼人上來了都得用他。反過來說,到了梁、陳間,士族階層已經走向頹廢衰敗,雖然士庶之間的區隔越來越嚴苛,但實際的權柄卻漸漸轉移到了寒人手中。九品中正制並沒有擋住南朝寒人的興起的。

4樓:

經濟制度,推動形式發展,量產後引發政治制度層面某方面勢力擴大,最終該勢力獲得政策主導權,頒布制度,形成局面。

以上是演變的程序,所以你邏輯出了問題,(˙˙)

許多事情的觀點,其實是因果推導順序引發的不同,因此說著是言之有理,其實是扯淡~(=^‥^)_

5樓:freebye

劉秀依靠豪強成就一代帝業,導致東漢一朝整體上都被豪強門閥壟斷。所謂世族,你可以看作是讀了點書的豪強,所以袁紹逢人便吹噓四世三公。曹操本身對門閥不是太感冒,他崇尚的是唯才是舉,打擊豪族名門,但是架不住讀書人罵他。

曹丕吸取經驗教訓,選擇了與門閥同流合汙、相互利用,所以權衡下選擇了九品中正支制

陳群為何要提出 九品中正制 ?

助宣重光 操之所行,其惟殺伐小為過差,及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至於御將,自古少 有。丕之於操,萬不及也。今叡之不如丕,猶丕不如操也。其所以務崇小惠,必以其父新死,自度衰微,恐困苦之民一朝崩沮,故強屈曲以求民心,欲以自安住耳,寧是興隆 之漸邪!聞任陳長文 曹子丹輩,或文人諸生,或宗室戚臣,寧能御雄才虎...

九品中正制與晉統一有無關係?

zeng suang 必然有關係。所有選拔人才的制度都是以統治階級的意志為主的。這個無論古今。作為士族稱帝的司馬氏為了維護自身統治,必然要依靠士族的力量。所以九品中正制未被廢除反而發揚光大。歸根結底還是東漢末年察舉制執行不力所導致的士族坐大的後果。到南北朝,軍閥逐漸取代士族成為勢力最大的團體。在文人...

什麼原因導致了隋煬帝要廢掉「九品中正制」?

鹽選推薦 隋煬帝推行了科舉制,還實行爵位改革,如說大業二年,他就下令置百官不得既考徵集,百官要想公升級,要想公升官必有德行功能。什麼叫不得記考增級?指的是你們不能排年資。你們不能論資排輩,熬到年頭就公升官,這事不行。我得改革幹部考核標準,得的確有政績,這才行。另外大業三年,他還下令說把這個爵位整個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