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之後的感應很少,提公升難是不是跟沒有發慈悲大願有關

時間 2021-06-03 04:36:56

1樓:閒人

真明心見性了就達到無一法可得的狀態,心裡絕對不會有「感應」「神通」的念頭,念念都趣向無我,念念都取向於無攀緣心,念念都取向於無念。到證得法身時神通自然而來。你確定你見性了嗎?

見性之人無求無願心如虛空隨緣渡日而已,比任何人都平凡普通。見性之人隨緣而渡眾生,不會天天找眾生去渡(此為攀緣心),更不會用神通炫耀自己,而是以智慧型成就眾生菩提之道(這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不是你發個願就達到大慈大悲了,是受佛正法的薰染明心見性後自然而然發起成就眾生菩提道的心。

2樓:三十三層天背後

感性少也只是表面平常的一些習性而已,這是自己可以體察可以看到的,你所謂提公升問題就已經有了高下分,師徒之分別,故而感覺難,這個問題自然在糾結源於無明以及潛意識,故而你繼續堅持,堅持下去會剝繭抽絲的慢慢好起來,另外,慈悲不是發出來的,慈悲也不僅僅指可憐,悲苦,還有別的,比如你看到你家人受苦,你肯定有慈悲,可為何看到陌生人受苦就沒有慈悲心腸呢?為何不同?這個還是潛意識對血脈關係以及非血脈關係的差別心導致,故而還沒有到位,若是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大體同悲,這個是你感覺到的,證得的感受,不是我要如何,是我收到了什麼,接收到了什麼,就像收音機

3樓:開口暢聊

感性和理性都是本心的作用

明心見性後反而沒辦法感性了

這其實是有點問題的

解脫道不回小向大,其實也是一種意願的問題,以及種姓問題,對於解脫的好樂,出離心特別的強烈,不想再繼續積累功德成佛,但不意味著別人沒辦法公升起慈心,丟失了感性,阿羅漢慈悲光目女的故事,地藏經有很明確的說明的

以及須菩提在金剛經裡聽佛宣說第一義的時候,涕淚悲泣,這也都是很好的例子,修行不應該是去把一些正常的感性給抹殺掉

如果自己覺得丟失了感性,乃至無法正常的有情緒情感等方面的活動說明很可能是入了頑空,或者是進入乙個類似虛無主義的某種消極情緒裡,這個是有問題的,從方向上也是不對的

4樓:慚愧後生

徹悟禪師: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 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

印光大師:佛之所以成佛,常享真常法樂,眾生之所以墮地獄,永受輪迴劇苦者,皆不出因果之外。凡人欲治身心,總不能外於因果。

蓮池大師: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

或問:「某甲向修淨土,有禪者曰:『但悟自佛即已,何必外求他佛而願往生?』此意如何?」

子謂此實最上開示,但執之亦能有誤。請以喻明:假使有人穎悟同於顏子,而百里千里之外,有聖如夫子者,倡道於其間,七十子,三千賢,相與周旋焉。

汝聞其名,往而見之,未必不更有長處。而自恃穎悟,拒不覲謁,可乎?雖然得悟,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在。

何者?天如有言:「汝但未悟,若悟,則汝淨土之生,萬牛不能挽矣!

」深矣哉言乎! 《雲棲蓮池大師語錄》(外集)

5樓:阿殊迦

明心見性如果沒有慈悲,就不是真的明心見性。

大悲心和空性慧是一體兩面,不會分離。有空性慧,就會自然生起大悲。有大悲,會助宜空性的理解。

一般弄錯空性,是把與有對立的無當作空,這樣自然沒有慈悲,沒有眾生,沒有佛果。對照《中觀根本慧論》檢驗自己的空性觀是否正確。如果還沒認識到,不可能修到。

6樓:zhanbtian

另外想求證件事,羅喉羅開悟後,佛陀教他慈悲同體,心量開啟法門,羅喉羅又見到或者悟到什麼?才會導致佛陀開懷大笑,說證果,敢問這是什麼果味,還是說沒有證果呢

明心見性是怎麼樣的?

明心見性與開悟只是對於那種境界的描述,而不一定就是標準,尤其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指的更像是透過表現看本質。而開悟是脫離了習氣與習性。之後會有一條或多條人生方向。但是這兩個境界都有,延伸的究竟不究竟 圓滿 也就是說乙個人的習氣,我執等少,那麼這個人開悟後就是不究竟的。因人不同,事不同,執不同,業不同,...

明心見性,是學佛的最高層次嗎?

A風語 是,也不是。但實際上這個問題是純粹的語言哲學問題,文字遊戲罷了。很多類似的問題,爭論來爭論去,最終不過是沒有確定乙個精準的定義,但偏偏佛法是不能用語言描述的。明心見性,只是看到了心性的本來面目?不好意思,那最多就是開悟了,後面還有實修,萬里長征,離證果十萬八千里。明心見性,行住坐臥,時時照見...

明心見性所見的是真實的自己還是如如不動的本性呢?

如心長行 存在啊,我讚美你。你是全體。你給我身軀,你給我眼睛。你給我悲傷,你給我歡喜。你給我憤恨,你給我委屈。你給我昏沉,你給我清醒。你給我衝動,你給我寂靜。你讓我出生,你讓我死去。我笑在你的天空,我哭在你的土地。生在你的心裡,死在你的懷裡。你擁有太陽,你擁有月亮。你擁有斗轉星移。一切是你的模樣,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