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究竟是怎樣的狀態?是不是心裡一丁點念頭都起不來,面對事情心裡什麼反應都沒有,身體卻解決了?

時間 2021-06-02 19:18:34

1樓:獨行者

寫了一大篇結果消失了……

簡單說下吧,你說的這兩種狀態,類似定的狀態,但不是明心見性,通過修煉,出現心一點念頭都不起和對事物不起反應,這種感覺,心如同是一面巨大平靜如鏡的湖面,體驗非凡,但是,已在念中而不知罷了,因為在體驗無念,面對事情沒反應,只是沒運作,並不是沒有念,見即是念。

如果有觀的訓練,那麼就會利用好,發現心的真相,沒有正念觀的習慣,那就只是一種心的不同狀態體驗而已。

2樓:香象渡河

第乙個問題:明心見性的狀態其實各代開悟後高僧都有各種比喻,比如桶底脫落,比如虛空粉碎………看似比喻不同,指向都一樣,開悟後自然能夠心心相印,默然契合經義,如金剛經講無所住,心經講無所掛礙,類似根上了斷

第二個問題:不能如此思維,為什麼講悟後起修,其實開悟只是第一步,但是此身心染著紅塵,習氣慣性依然起用,所以要「真常需應物,動靜知宗主」,直到真正做的主,生死自在,完全無所住無所掛礙

心行滅處,言語道斷,你問這些問題,太大太遙遠了,老老實實做功夫吧

3樓:鋼鞭的故事

《成唯識論》卷10:「煩惱障中見所斷種於極喜地見道初斷。彼障現起地前已伏。

修所斷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一切頓斷。彼障現起地前漸伏。初地以上能頓伏盡令永不行如阿羅漢。

由故意力前七地中雖暫現起而不為失。八地以上畢竟不行。」 (CBETA, T31, no.

1585, p. 54, a6-11)

能像阿羅漢那樣降伏煩惱。

4樓:護法居士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施。何等為十。所謂平等施。不揀眾生故。

隨意施。滿其所願故。

不亂施。令得利益故。

隨宜施。知上中下故。

不住施。不求果報故。

開舍施。心不戀著故。

一切施。究竟清淨故。

回向菩提施。遠離有為無為故。

教化眾生施。乃至道場不捨故。

三輪清淨施。於施者受者。及以施物。正念觀察。如虛空故。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清淨廣大施。

5樓:慧明

我本來就是個凡夫俗子,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如果你肯學,拿幾部佛經,好好讀幾十遍,以後不妨等到開悟的時候跟我說,我會好好請教你的。

6樓:affage

開悟,是一丁點雜念都沒有,心裡沒一丁點疑惑,不是沒任何想法,沒念頭,你說的那個是死人才會有的心靜自然涼。人活著,一定有各種念頭和思想,除非死了,或者在禪定中暫時定在某個對境中,但這遲早還是要出定的。

開悟是北傳佛法真正入門的乙個門檻,不開悟無論做什麼,吃甜吃鹹都是瞎搞,開悟了之後,無論怎麼搞都是對的。開悟是修行的真正的開始和起點(甚至還可以說,同時也是終點,這個就不做解釋了)。

北傳佛法的修行分五個(或六個)階段,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間道、)無學道。其中見道這個階段是乙個門檻,親見如來法身,一瞬間就完成了,不像其它階段基本就是乙個漫長的修行過程。北傳各宗派對見道的判教和解釋都有些差異,但差異不大,把它放在北傳各宗派各自的佛法修行體系中,橫向比較起來也很複雜。

不過,我用「親見如來法身」來定義「見道」,我想北傳的各宗派都可以接受和認同。

idol究竟是不是商品?

當然不是商品,他們首先是有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人。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現在很多愛豆都是在販賣人設,他們不是商品,但確實是包裝精美並以此來吸引關注的人,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愛豆確實要比其他演員也好歌手也好,要更加珍惜自己的羽毛。 哇哇立功隊 不是,他們是人,活生生 有血有肉 有感情的人,他們不可控因素太多,...

陳壽究竟是不是亮吹?

yashahime 是。但陳壽對兵家的認識不夠,所謂史家不知兵。陳壽認為奇兵高於正兵,但是為什麼司馬懿在諸葛亮面前不敢弄奇?司馬懿看過諸葛亮的營盤布置之後,為什麼說天下奇才?因為奇能成功建立在對方的正不夠,司馬懿不想千里奔襲?他想,但是他也知道,諸葛亮不會給他千里奔襲的機會,諸葛亮的排兵布陣,安營紮...

糾結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心理狀態?

golden時代 糾結有乙個哲學上的例子,一頭覓食的驢子找到兩堆草料,兩堆草料都散發著誘人的香味。驢子站在兩者之間,竟不知先靠近哪一邊,先吃哪一堆為好,結果在徘徊選擇 舉棋不定中餓死了。在故事裡,這個驢子是絕對理性的,從節省體力上,它試圖做出最佳選擇 但它笨死了 幸好上帝設計人類時,放入了一點別的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