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簡化真的是大勢所趨嗎?

時間 2021-06-01 13:46:53

1樓:月光舞者

這就像問,戰鬥機減重用複合材料是大勢所趨否是,因為戰鬥機減重才能提高推重比節省燃料發揮更大的戰鬥力,物理性質決定的

但繁體字也應該保留,因為繁體字蘊含了字形從象形文本傳承發展的一些步驟,一些細節,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人們生活中可以用簡體字為工具,但用繁體字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紀念品

就好像一把實戰用的手槍,和一把工藝品雕花鍍金手槍的區別,都可以發射子彈,但前者更實用,所以裝備數量更廣泛,但如果要送給人當禮物或是長期收藏,還是後者更佳,因此不能互相代替

2樓:寶島人民

簡化漢字是當時背景下「不得已」的方法,歷史遺留問題。現在因為港台問題,導致很多人對繁體字很過敏,我以前習慣用繁體字,現在都不敢用了,在網上和人交流,對方馬上針對繁體字攻擊我……怎麼?繁體字是外文啊還是??!

繁體從結構寓意上比簡體更符合象形文本,有些簡化的字型毫無象形寓意不說,本來就不複雜的繁體也簡化的莫名其妙,沒有中式對稱美,比如「華」,明明筆畫又不多書寫對稱更美,結果變成「華」,「車」變「車」。還有很多直接兩個不同字合併成同乙個字用的,「醜」和「醜」,「後」和「後」,「發」和「發」等等……很多簡化字也是按讀音去簡化的。

3樓:一丁一丁

與其說是大勢所趨,不如說是適者生存。

繁體字的最大優勢在於字中含意。哪怕我不認識這個字但是我看偏旁筆畫構成就大概能猜到意思。

對應的古文的最大優勢則是用字簡練,有時候乙個字能表達出非常多的意思,甚至定狀補和形容詞都融入那一兩個字裡面去了。

簡單來說就是非常適合大師炫技。

簡體字的最大優勢則是入門簡單,應用容易,在從事「文學」之外的任何工作的時候都不會被漢字所拖累。

有人能用古文繁體字寫四萬首詩的年代,我們被人一鴉二鴉了。

而簡體字則讓我們降低文盲率,把學校辦到了大山深處,這才有了中國製造。

這就是適者生存吧。

4樓:罡元

是的,因為漢語音變實在太快,在音節減少的道路上狂奔。

廣韻時期,漢語有超過3600音節,而現代漢語只剩1200音節,差距有三倍之多。

同音字數量暴漲,我們造出了越來越多的多音節詞,從而不斷有漢字被淘汰。

下面這些漢字基本被淘汰,表達那個漢字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文都是用多音節詞。

各種馬:

驪、驖、騩、驈、雒、驔、駹、駽、騥、驒、駂、驄、騅、駰......

而被淘汰的漢字越多,就能用更小的格仔承載漢字的紛繁變化。

5樓:

大體上來說,是的。

既然簡化是主流,那麼我們又為什麼不能持續簡化下去?因為過度簡化會破壞文字結構,反而增加理解和記憶的成本。

目前的漢字,形聲字是絕對的主流。所謂形聲字就是由意符和聲符構成的漢字。意符與字義有關,聲符與字音有關。

當你遇到陌生的形聲字,往往你能通過它的部件進行簡單猜測。學習過後,你又通過部件加深記憶和理解。

比如 「蛛」:意符「蟲」+聲符「朱」

假設我們為了便於記憶,把「朱」下面「個」去掉。再把「蟲」的「、」也去掉,減少好幾筆,然而卻讓」蛛「字變的無邏輯。你再也不能通過」朱「聯絡讀音,不能通過」蟲「聯絡含義。

你書寫的時候一不注意就易寫錯。你只能強行記憶,這樣反而增加負擔。

6樓:端木弗貢

不對。「繁化」才是大勢所趨。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中孝弟的「弟」為了跟兄弟之弟有所區分,後世就寫成「悌」,表疑問語氣的「與」為了跟連詞的與有所區分,後世就寫成「歟」

「不捨晝夜」的舍寫成「舍」

「道千乘之國」的道寫成「導」

「父沒」的沒寫成「歿」

「學而不思則罔」的罔寫成「惘」

第二人稱代詞的「女」寫成「汝」

「喪,與其易也,寧戚」的戚寫成戚

「戰慄」寫成「戰慄」

「丘未達,不敢嘗」的嘗寫成「嘗」(品嚐),以別於曾經之嘗

「知者利仁」之知寫成「智」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欲寫成「欲」

沒有這樣的「繁化」,就沒有

債(責)

價(賈)

輛(兩)

暮(莫)

婚(昏)

琥珀(虎魄)

獅子(師子)

碼頭(馬頭)

藏贓髒(臧)

篦子(比)

痢疾(利疾)

燃(然)

熟(孰)

芽、衙(牙)

仔細(子細)

廳(聽)

桌(卓)

擋(當)

不要以為只有文人才這麼苛細。就算是錯別字連篇的舊通俗小說裡,也常常把丫鬟寫成「婭鬟」,把叫寫成「呌」,把叵耐寫成「尀耐」

當然,說「繁化」才是大勢所趨只是一句氣話,目地是要驚醒那些盲人說象的夢囈者。

想認識漢字「自然」演化的種種趨勢,必須做深入的、細緻的、全面的、客觀的考察。像《宋元以來俗字譜》那種,結論先行,學術為意識形態服務的東西則根本就是扯淡。

真對真相感興趣的朋友,請先從李榮先生的《文字問題》讀起。

7樓:如水

是,古往今來,不變的東西,除了精神,正義,良心等等無形的,有形的東西如果不變那只有淘汰的份了。

從漢字誕生那天起,漢字就一直在變化。從六國演化出各種書體,在到秦始皇車同軌,書同文。以及後面由於書寫工具變化改變的字型,在到後來文人寫字偷懶搞出了簡體字,再到今天為了掃盲所演變出來的簡化字。

這就是個既有自然選擇,也有人為推動的過程。

哪有那麼多么蛾子在裡面。

8樓:楚筠珺

從周邊各國的結果來看,簡化的趨勢是不可逆的,並最終走向廢止漢字的路。

從19世紀開始,隨著強大的西方列強來到遠東地區,帶來了先進的文化,促使了亞洲各國學習西方,改進自身的缺陷。

「漢字」作為典型,成為了標靶。

經過了百餘年的滄桑巨變,北韓、越南目前已經完全廢除漢字,南韓、日本也逐漸對漢字實現了本民族文字的替代。

中國對拉丁化的嘗試沒有成功,但也永久性改變了漢字的整體結構(簡體字)。

新加坡、馬來西亞的中文社群也遵循中國制定的漢字標準,實現完全的簡體。

「傳統漢字」的使用者僅限台澳港。

由於政治因素,中國不可能改回去,那最終的結局已定:簡體是大勢所趨。

隨著未來進入資訊時代,文字輸入也必然要更加簡化,沒人想更複雜化。

你看,現在就有很多人千方百計的證明「簡體中文」是最先進的╮( ̄⊿ ̄)╭

9樓:蘇卡不列

應該說,在歷史上,簡化和繁化都是大勢所趨,這兩個過程都是同時進行的。

可惜磚家叫獸們只告訴你前一項。

簡化是指字型越來越脫離影象而規整化,繁化則是指為了表意準確而加上各種漢字構件。

10樓:

漢字是用來記載和傳播資訊的。

其本身越複雜,那資訊傳遞速率就越慢。

所以簡化確實是大勢所趨。

而且不僅僅是簡化,甚至一些原本認為是錯誤的讀音或者釋義,現在也順應潮流了。

比如空穴來風,原意是事出有因,後來大家一起釋義弄反了,就慢慢官方承認了事出無因的釋義。

所以總結來說,漢字發展的宗旨就是,方便老百姓使用。就好像現金和支付寶一樣,誰更方便,誰就獲勝。簡化的,自然比複雜的更方便,所以簡化勝出。

11樓:封狼居胥

文字的作用是記錄、傳播和交流,複雜的字型不好寫不好認不便於記錄、傳播和交流,文字從繁到簡是大勢所趨,所以應順勢而為。

想要恢復繁體字的說什麼繁體字有美感,比如愛裡面有心,單純說美感,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這裡面小篆最美,現在恢復小篆行得通嗎,顯然不行,當年秦始皇用小篆統一文字都失敗了,發現的竹簡幾乎都是隸書,優勝劣汰。最後是在西漢隸書統一文字了,小篆論美感碾壓隸書,輸在不好寫不好認。

12樓:壚邊月

說了多少回了,漢字簡化是選擇,不是優勝劣汰,用了兩千年的玩意,突然西方人打過來了,啥啥都不如西方,於是看啥啥都是原因,長辮子是原因,漢字不好寫也是原因,沒法和世界接軌,簡化唄,越來越符號化。

簡體字本來是個中間的過渡,老一代人還學過字母化的簡體字呢,但是慢慢發現好像這玩意不是中國落後西方的原因,也不好改回去,就這樣了

送氣對立是大勢所趨嗎?

李溯本已故賬號 簡單塞音和送氣塞音比簡單塞音和濁塞音區分度大,尤其是塞音在母音之間還有小聲說話的時候,因此送氣對立確實比清濁對立更高效吧,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多語言都選擇清濁對立 像日語這樣理論上區分清濁的,不也照樣還是有 Takagi Yoshida 這些濁化的詞嘛!不過真正是簡單塞音和濁塞音對立的語...

奴性是否是大勢所趨?

黃平 人類之所以能夠不斷進步,在於人類有著優秀的組織能力。人為了能做成一件事,可以把很多人組織在一起共同努力,有人做領袖,更多的人做的是平凡的螺絲,還有人當不了領袖,也不想成為螺絲,整天胡思亂想認為自己是奴隸而憤憤不平。 孤島 比如不會對上司點頭哈腰,百依百順,就不符合現在的主流價值觀了,別人會說你...

考公報班是大勢所趨嗎?

不是啊,我認為報班只是乙個輔助作用,如果你時間充裕,資金充裕,而且沒有自律可以報班,如果不是可以自學,刷題是關鍵,即便報班也是主要看老師而不是機構,老師好才是王道。面試肯定是了。如果不報班很難把握答題規律和技巧。當然啦,現在考題和考官對於反模板化越來越重視,但是在大方向上,最保險的方式還是穩中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