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會取代英文嗎?

時間 2021-06-03 17:27:37

1樓:唐思

首先要說明一下英語是一門非常優秀的語言,語法簡單,學習容易,構詞和發音科學,表達力非常強大。

相比較法語的語法,英語更簡單合理。

相較與俄語的發音,英語又優雅上許多。

當然這主要源自美國文化的影響力。

漢語呢是乙個奇葩,表意字型在全世界基本上都滅絕的情況下,漢字還能活得如此興興向榮,它一定有它的絕活。

總的來說,漢語和英語最大的區別在於表意的精準度上。

英語是一門精準度極高的語言,像文藝復興時期的人體解剖,漢語則像後來的印象畫派,籠統,抽象,更靈活,更藝術。

這種差異也延展到了中西文化當中。

中文的使用需要中國傳統的文化和思維,我們經常會說"春秋","酸辣","柑橘"(注意這種構詞法,中文大量存在)等等,外中國人就會問,你到底說的是春還是秋,是酸還是辣,是柑還是橘啊? 沒有中國傳統的文化做底子,像西方人那樣去思考問題,這種文法就很可笑。但我們中中國人就知道其中的意味。

韓中國人全面放棄了漢字,估計在中西文化的衝突中,他們崩潰了,因為沒有中國文化的底子,但據說最近他們又後悔了。

日本人正如他們善變的性格一樣,自明治維新後,中西都各半,但是漢字很多已經不是原來的漢字,他們又自己發明了很多。東方文化的底蘊還在。

漢字在五四運動的時候一度要被廢除,後來胡適改白話文運動,建國後又改簡化字,現在的漢語實際上吸收了大量的外來語,尤其是日本轉譯的單詞。

中文的文法非常有利於文化的傳承。就像印象主義提倡的那樣,你通過光和影的變化就能感受到一百多年前畫家內心的感受,這種感受真實存在,但不能精確描述,只能是一種印象。

這樣我們就能從文獻中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燦爛,我們先人的精氣神,就能一代一代傳承下來。

而英語則更有利於科學發展,我們搞計算程式設計的人都知道,哪些鼓吹中文程式設計的人都是扯淡,英文的優勢太大了。英語由於是由發音來造詞的,它造新詞非常容易,不同的詞根組合就可以了。相比之下,中文造新詞就很困難,造乙個詞需要組成這個詞的字能解釋它的意思。

我們的網友在這方面做了很多貢獻,比如說粉絲,不能說好壞,至少普及了。台灣人說部落格,我們說部落格,似乎大陸的水平要高點。

所以未來,我認為日本是做得很不錯的,要好好學習。中文的發展,我個人意見是首先全盤西化,讓西方文化流進我們的血液,然後再融合中國文化。放心,英語和西方文明不會同化我們中華文明的基因,它們沒那個本事.

編輯於 2015-05-26

2樓:Soong Een

不會,首先,世界各國,哪怕最封閉的北韓都學習英語,英語的地位已經無可替代了。再者,漢語裡都已經包括字母了,例如x光,腦ct等。

中文難還是英文難?

我認為英語難,1英語也是有聲調的,而且有些聲調不同語境的句子裡強調的事情不同的,中文學了四個調後就沒了,老外說錯聲調還有一堆人給他糾正因為沒有別的正確答案不像英語 2詞根詞綴對於很多詞而言根本無效,Omelets和Frittatas指的是差不多的東西你敢信,我們都是叫這兩個什麼什麼蛋,沒有太多舶來名...

中文 外戚 有什麼英文詞彙或簡短的英文表達嗎?

Consort kin 外戚這個詞和它所代表的意義都僅限在古代中國以及受中國影響的東亞社會,比如日本 越南 北韓 琉球,指皇帝或國王的母族 妻族,歐洲政治歷史情況不同,沒有典型的中國式的 外戚專權 也就沒有中國式 外戚 意義的專門詞彙,英語裡 外戚 就是The consort kin,統治者配偶的親...

學數學用中文還是英文?

偶然看到這個問題了,隨便插一嘴。我是屬於英語特差的那種,所以大學前兩年基本都是中文。大三開始中英文混合,泛函分析用的英文教材,學了一段時間忽然覺得 咦,英文的感覺也不錯 直到現在大四開始看範疇論,覺得中文的教材真的是彆扭啊。這才真的感覺到了,英語是目前科學的通用語言 的含義。沒辦法,像專門講範疇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