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樂理和數學如此不同?

時間 2021-05-06 01:45:42

1樓:魯哲

說7進製可能是不太懂樂理吧,明明是十二進位制啊。樂理裡面都是數學的美啊,建議你學習乙個無品弦樂,比如小提琴,應該就能體會到數學了。

2樓:亡是貝

不如這樣吧。你可以把所有音轉化為頻率,寫譜就寫多少赫茲。沒關係,愛用啥進製用啥,10進製2進製都可以,你想取對數也可以。

好的,你寫完了。好吧,你要讓人怎麼彈?怎麼唱?讀完你的譜子一天過去了。。。也不是不可以,你可以去問問公主殿下還有天依願不願意唱。。。

現在的樂理大致相當於規定了參照物。什麼叫哆,音在什麼位置。

你怎麼指路?看到那個最高的東方明珠沒?朝著那個地方走就對了。或者,前面那條路,世紀大道,沿著走就對了。

現在我們在幹嘛。沿北偏西17度12分方向行走1.34公尺;調整航向為北偏西19度57秒,行走2.08公尺。

也許機械人會喜歡這種導航的。也許大概可能公主殿下會更喜歡這種方式[我聽v家但沒寫過東西]。但哪家導航敢這麼給我導航,老子第乙個操作是解除安裝。。。

3樓:

你在題目裡寫,整個世界都符合數學規律。

沒錯。但是並不是整個世界都符合自然數規律。

你無法用整數去套樂理,但是人家符合實數規律。

4樓:秉雨

了解一下律制你就懂了,樂理之所以是現在這樣,正是物理跟數學共同決定的,律制的發展一直都跟數學掛鉤。詳細解釋可以看我的這個回答:

純律、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有何關係?

該問題下的其他回答也值得一讀。

簡單來說

1,物理上的原因

由於人耳結構限制,頻率為簡單整數比組成的複音聽起來最為「和諧」。最簡單的整數比就是1:2,2:3,3:4,這三個比例構成了最初的音律的根基。

同時,因為人耳在接收復音訊號時,傾向於把復音訊號的頻率理解為簡單整數比,再根據其頻率比值的基數來確定音調,因此比值為1:2的倍頻訊號具有特殊性。比如說,頻率分別為100Hz、200Hz、300Hz的訊號跟頻率分別為200Hz、300Hz、400Hz與100Hz、300Hz、500Hz與300Hz、500Hz、700Hz的訊號音調大致相同。

人耳理解的邏輯是這樣的:

100Hz、200Hz、300Hz:100Hz為基頻,比值為1:2:3的諧波組合。

200Hz、300Hz、400Hz:100Hz為基頻,比值為2:3:4的諧波組合。

100Hz、300Hz、500Hz:100Hz為基頻,比值為1:3:5的諧波組合。

300Hz、500Hz、700Hz:100Hz為基頻,比值為3:5:7的諧波組合。

2,數學上的原因

同時,由於手開12次方在數學上的困難,因此十分符合音律規律的十二平均律出現的非常之晚。

5樓:排排坐吃果果

我也不明白計算機為什麼非要用二進位制,好麻煩1+1居然等於100尼瑪。時鐘是12小時,一分鐘居然只有60秒,一小時只有60分鐘。真煩哈哈

6樓:小糖原

七進製咋就不是數學了呢?我們只是習慣了十進位制。計算機組合語言二進位制,你咋不罵發明它的人呢?

再者,為什麼要和數學的十進位制相同啊,計算機二進位制有二進位制方便快捷之處,數學研究大概十進位制也有十進位制的邏輯性吧,我不知道。樂理七進製,我就很喜歡。也許一開始是某些學者即興而為的,但確實流傳了下來並被廣泛認可、得以發展和延用,證明其中的內容並不令人難以接受。

我跟你一樣,對某些編制不服,比如廣電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把審核限制的很嚴酷,比如大學關於黨和政治的活動和課程每個人都要參與。我都不喜歡,但是你從大的編制上來看,確實是有利於我們國家作為乙個整體健康發展的。

所以,別抱怨一些現實有違你的想法,去學樂理吧。老老實實學起來,其實誰也不差。

加油( _)

7樓:

樂理充其量是一點初中層次以下的算數。非要把樂理理解成數學模型也不是不行,那麼數學裡有乙個常用詞彙專門形容這類模型,叫做trivial

法學和數學的聯絡是什麼?

既明 事物是普遍聯絡的,法律和數學也不例外,這兩個看似毫無關聯的學科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例如法律中一些案件的解決可能會用到數學知識,法律的一些思維方式與數學也有相通的。數學和法律的推理是完全相通的。 哲學專業的同學來亂答一下 1 法學 法學中的詮釋問題 涉及法律詞彙的定義問題,比如法律...

科學和數學的關係是什麼

數學是科學的基礎和根本,不用多說,說多了就迷惑了,沒有數學就沒有確定性,就沒有科學性,因為科學的本質就是確定性,沒有確定性的叫情緒 心理 意識,這當然不是科學了。近代工業強國均是數學大國,就是數學是科學的基礎的明證。科學是地圖 數學是指南針 科學需要不斷試錯和探索 但數學更接近一動不動的方向 科學就...

數學競賽和數學研究的關係是什麼?數學競賽的解題能力對數學研究的幫助有多大?

Yuhang Liu 數學競賽,所有的參賽選手,做的都是同樣的題。數學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做的是不同的課題。我還真就發現,知乎上不少人,是不知道這種常識的。真有人覺得讀博就是做更難的題,然後靠考試分數決定畢不畢業的。數學競賽,同一套題,閉卷考試,限時完成,依靠絕對的分數來決定選手強弱。題目答案事先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