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知識即使一段時間不學 不複習,也會感覺對其的理解越來越深刻,甚至豁然開朗?

時間 2021-05-05 16:29:42

1樓:喜歡獨處

埋下知識的種子,收穫智慧型的果食。知識的貫通是神經元的鏈結,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把事情想明白了,是我們在大腦中埋乙個概念,然後他和周圍各種知識鏈結產生的結果。我們以為自己沒有學習其實我們學的很多知識在後期會有意無意的去印證。

2樓:佐佐木苒曦

邏輯啊(吧),知識感覺只是一種"想象",而"邏輯"則是無處不在. 我感覺是這樣. 大概吧

3樓:武漢慢生活心理-諮詢

這樣的經歷,我也一直有體驗。

不太清楚是否有科學對此進行證實,在次分享一下我對此的理解。

看過一遍的知識,雖然不一定都會儲存於大腦,但對於自己比較在意和喜歡的內容,大腦會尤其注意,並會有意地進行儲存和資訊加工,這一過程也是資訊消化理解的過程。

只是這個儲存和加工的過程是大腦的執行過程,不在個體的意識可了解的範圍內。

因此一段時間後,當自己在看以前看過的知識,會覺得比以前更好理解了。

4樓:日常想見周庸

具體什麼原因吧我不知道,但是我是真的深有體會。

小時候學架子鼓,要練基本功,尤其是最開始的時候挺重要的。小孩子拿鼓棒會有很多小毛病,還會偷懶導致動作不規範,導致以後敲鼓音色出不來。所以老師對我要求很嚴。

中間有一段時間應該是到瓶頸期了,復合跳老錯,單跳雙跳速度也上不來。挺著急的。結果這個時候我媽說要出去玩,倒不是因為想讓我放鬆,是因為她公休假再不歇就沒了,純粹趕到一起了。

當時跟老師請假的時候老師還不願意來著。後來玩回來又在家裡賴了幾天,差不多打了半個月沒去上課吧。

再去上課的時候,我去早了,自己搬個板凳在一邊練。剛敲前幾下,咦,感覺怎麼這麼順手呢,手上好輕啊。又敲了一會,這速度怎麼這麼慢,於是上覆合跳。

再敲,哎呀,這速度跟蝸牛一樣誒,調快。

然後我老師過來了,看了一會,說,你這十幾天沒練功夫見長啊,比原來強多了,以後再練不好出去旅遊一圈吧。

所以,就是這麼神奇。

5樓:拾光

感覺是內隱學習~在腦海中不斷加深對其的理解~雖然沒有有意思的加工,但是實際上對其有所思考~

拾光:【一戰穩穩上岸】聽華東師大應用心理學姐說考研經驗

6樓:嗨言社

融匯方能貫通。

你可能沒有再去死記硬背了,對,也就是你說的不學/不複習了,但是你通過其他渠道或者形式,進行了實踐或者體驗,從而有了體感,也就會理解的越來越深刻,甚至豁然開朗。

因為,體驗過才有發言權,融會貫通的學以致用,別死記硬背更好。

7樓:

當乙個人長期致力於某一問題解決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如果他暫停對這個問題的思考而去做別的事情,幾小時、幾天或幾周之後,他可能會忽然想到解決的辦法,這就是「醞釀效應」。

例如法國著名數學家彭加勒,為了解決不定三元二次方程式的算術轉換問題,曾經夜以繼日地思考,但未獲得成功。後來,他乾脆丟下這個問題不想,到海邊小住。一天早上他正在散步時,心中頓起乙個念頭,認為不定三元二次方程式的算術轉換跟非歐幾何上的轉換是相同的,問題於是得到了解決。

醞釀之所以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可能與對定勢的克服有關。

在解決問題的初期,人們往往以某種方式或依靠某種知識結構進行思維。

如果最初的這種心理狀態是適當的,被試就可能解決問題;但如果不適當,那麼被試的解決步驟將始終是不恰當的,問題就不能解決。

如果暫時停止對那個問題的思考,則人們有可能打破原來不恰當的思路,從而使得解決問題的合理步驟出現。

源自《教育心理學》

8樓:天使的魚

問題或者說你的疑問就像背景音,一直存在於潛意識裡。你的經驗和思考是持續不斷的解題過程,一遍一遍幫你潛藏的問題尋找答案。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

9樓:曾劍輝

豁然開朗,大概是對於以前學習過的知識與現在所學的融為一體了,知識獲得了更多的證明與理解。這不是不用解釋麼,一些問題一直在你大腦中,然後時間持續的學習,補充充實了它?

這種大腦的機制,也許現在無人可以提出某個醫學理論,不過確實是人學習的乙個現象。

它只是被觀察到的乙個事實,尚無對「為什麼」的科學回答。完畢!

10樓:柳忘言

小時候,家裡長輩經常這樣教導我們:好好學習,將來有出息,就能吃香的,喝辣的。過幸福生活。

長輩的教導大體明白。只不過其中乙個詞,困擾了我很多年。「喝辣的?

」啥意思?過幸福生活跟喝辣椒水有毛關係?吃香的嘛,容易理解,就是吃肉唄。

肉就是香的嘛。喝辣椒水?有毛病吧!。。。

我困擾了。

因為居然從來沒有人告訴我:酒是辣的!

原來長輩告訴我們,吃肉喝酒就是幸福生活。在長輩們生活的年代,幸福生活的標準真不高。

生活能夠教會我們很多東西。把生活上的某些事物,與理論聯絡起來。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阿基公尺德如果沒有認真的觀察生活,他就不會發現,水從浴盆中溢位來了。牛頓如果沒有認真體會生活,砸在頭頂上的蘋果,可能隨手扔了。

而少年時代的我,根本就不知道,酒是辣的。

11樓:Francis

大腦也是類似,當你主動學習時,你動用的是意識,當你結束學習去幹別的事情的時候,這些問題會在潛意識中被處理,只不過自己是感受不到的。

這也就是「昨天的問題,過幾天就想明白了」的原因。

12樓:音頑童

通常這一類知識都是原始概念(不是具體知識),這類概念特點就是生命週期長、邊界範圍廣、抽象程度高等。而咱們個體對自己、世界以及自己與世界關係的認知也在隨著年齡增長(在一定階段內),所以作為個體在自己生命中的不同階段對這些概念有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和越來越簡的理解,就再自然不過了;「豁然開朗」是對概念的認知由混沌表象到明晰本質這一過程中的臨界點剛過去的主觀感受,是「量變誘發質變」後的表面現象。

13樓:一棵奇怪的樹

之前看到過乙個類似的問題,說為啥一直學不明白突然某一天會了,其中有乙個大神說的非常好,看似「一直學不會,突然就會了」,其實是「早就學會了,突然開竅了」。

其實當你覺得不去學習不去複習的時候,你之前已經學會的那個東西還會停留在你身體裡,只是被擱置,你去辦其他事,經歷各種人事物的畫面,都會被這個擱置的玩意看在眼裡,當有乙個契合點正好對上它的胃口了,它就重新被點燃,這時候你新的認知會加深你對原來那玩意的理解,表現出來就是「慕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所以,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精進

如果你學會了某一項技能或者知識後再無探索,那就算扭斷脖子的回眸,依舊是原來的那樣

14樓:八度飛雪

「我們的大腦與社會環境格格不入。大腦喜歡安全穩定,有跡可循。節約能量,並不適應不可預期,高速發展,大量消耗的人類社會。」

看了上面這段話大家也許會明白我們在學習中為什麼要反反覆覆地背誦抄寫了,我們的大腦其實並不樂意接受那麼多的知識的,大腦需要節約能源,我們非要讓它記住就必須付出加倍的努力,「反覆強調」大腦就容易記住了。人類的大腦是非常聰明的,記住來過幾次的總比記住沒來過一次的節省能量,由此可見重複重複再重複是讓大腦接受的最好辦法。

當然,也有例外,有些知識我們沒有刻意去記卻記得很清楚,而且理解越來越深刻,這應該和「認知流暢性」有關。

「認知流暢性」是指大腦傾向於接受容易理解、能輕鬆納入現有思維圖式的資訊。

「圖式」是指乙個人不斷積累起來的知識和經驗結構。「思維圖式」就像是一副由相互關聯的觀點組成的思維地圖。例如關於學校的思維圖式就包含老師、學生、教室、學科等,由此還可以延伸到語文、英語等。

如果你認識到的新概念和你腦裡「思維圖式」有關聯,你就容易理解和記憶了。

朋友們在接觸一些新知識的時候,不妨了解一些和其有關的背景知識,建立起和其相關的思維圖式就容易理解記憶了。

15樓:拉普拉斯大魔王

我覺得和這個東西比較像

猩猩突然會搭建箱子,甚至是突然會搭建箱子並使用桿子把香蕉打下來。

沒有試錯過程,也沒有模仿物件,突然就會了。

16樓:情商和口才

這就要從大腦對知識的理解原理開始講起了。

人的大腦是如何理解乙個新知識的?是通過舊有的認知去理解的,比如最近很火的乙個概念:區塊鏈。

什麼是區塊鏈?

百科給出的定義是:區塊鏈是由乙個共享的,容錯的分布式資料庫和多節點網路組成。

但大家看了之後,能清楚的理解嗎?應該很難吧?

因為其定義中的什麼容錯的、分布式、多節點,也都是我們腦海中之前沒有的概念。

你用乙個不知道的概念去解釋另乙個不知道的概念,大家當然就一頭霧水。

雖然文字看的懂,但含義卻模模糊糊,甚至會望文生義。

其原因就是因為它無法與我們舊有的認知產生關聯。

但如果我們換一種解釋呢?

有人就這麼比喻,說區塊鏈就好比是乙個賬本,你向我借了一百塊錢,那這件事就記錄在了賬本上。

而這個賬本不是乙份,而是同時產生很多份,每個人的手中都有。

那如果你想懶賬,你就無法懶掉,因為所有人的賬本都記錄了這件事,他們可以給我證明。

這就是區塊鏈。

既然是所有人都知道了這件事,那區塊鏈的特點就具備了:不可篡改、集體維護、公開透明的特點。

這樣一比喻,大家是否就清晰多了呢?

為什麼會清晰多了?

就是因為它與我們舊有的認知產生了聯絡。

什麼賬本、還賬,這些詞的含義在我們的腦海中是早就熟知的。

所以我們才能理解。

這就是大腦理解新知識的原理。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說:為什麼很多知識即使一段時間不學,也會感覺對其的理解越來越深刻?

就是因為那些知識雖然一開始我們不理解,但我們儲存在腦海了,有印象了。而隨著我們閱歷的豐富,知道的越來越多,那些原本我們不理解的東西,就慢慢得到了驗證和解釋。

當它與我們舊有的知識突然關聯起來那一刻,我們一下子悟通了,當然就有了豁然開朗之感。

而聯絡的舊知識越多,每一次都能加深其印象,當然就越來越深刻。

舉個例子:

小時候你告訴我,愛情是苦的。

可那時候我沒有經歷過,腦海中找不到事例去驗證,我又怎麼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呢?

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開始談戀愛了,當有一天我突然被甩了,立刻有了那種感受,我親自驗證了你說過的話。

你話中的道理突然就與我現在的感受關聯起來了,那我當然就突然明白了。

而我連續被甩多次,也就是說我不斷在驗證你那句話,那我當然就對那句話理解的越來越深刻。

所以,對乙個知識為什麼會豁然開朗,理解越來越深?

就因為你不斷在證明,不斷在實踐!

17樓:躍之mr chen

為什麼很多知識即使一段時間不學/不複習,也會感覺對其的理解越來越深刻,這是由於個人的經驗在不斷地對己經學過的知識進行內化和生髮。正如孔子所說「五十而知天命」當人們到了一定年齡段,就會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事,如果不達那個年齡段,永遠不了解自己該幹什麼事。

對於很多答主所說的知識內化的三個步驟:拆分、理解、再創造,表現在個人平時在生活裡的觀察和不由自主的積累,使得充分而有效的學以致用,將過一段時間再將知識重熔鍛造,就能近乎本能地實際應用了。理解關鍵點,透徹知識點,洞悉本質。

在大腦中模擬出不同條件,反覆預演,在每乙個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轉折點處做了你察覺不到的及時覆盤,才讓你不進沒忘掉知識,反對其理解愈加深刻。多做思考,有目的的提高思維能力,便更容易找到豁然開朗的感覺。這是是對於吸收知識的一些片面看法。

知」乃科學知識,「行」乃實踐過程。所謂掌握知識,即在於能夠自如運用知識。認識事物與將其運用於實際中向來密不可分。

老子說:「為學日增,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說的便是知識與智慧型之間的區別。

什麼區別呢?前者有為,而後者無為。無為,才能無所不為。

就是說,學習各個領域的知識時,你確實需要不斷地吸納,但你始終要明白,吸納知識是為了把它轉化為各種各樣的營養,滋養你的心靈,而不是用一種生硬的形式和概念,來束縛你心靈的自由。為什麼很多知識即使一段時間不學/不複習,也會感覺對其的理解越來越深刻,甚至豁然開朗?這個因為你的知識己經內化到了智慧型的層面。

如果只是純粹的知識,只是大腦皮層樹狀結構裡面多了一些多巴胺兒茶酚胺類神經遞質,無法轉化成智慧型所需要的認知能力。

閨蜜總是一段時間,一段時間不找我,什麼情況?

糖小糖 這個其實挺正常的,我和她就是這樣。我們的聯絡就是斷斷續續,一陣一陣的。這段時間沒什麼事就不聊了,過段時間有事了就聊,有什麼想說的就開口直接說,一點都沒有距離感。我們感情還挺好的,她依賴我,我依賴她,有什麼事情都會想到對方。QQ不是有各種小標誌嘛,連續聊幾天會有小火苗,我倆的火苗就是斷斷續續的...

為什麼熬夜一段時間就不困了?

無情書 人的精力是有週期的。有高峰也有低谷熬過低谷就會進入下乙個精力相對充沛的週期。一般人一天會有兩個大週期,晚上睡眠和白天清醒。但是晚上睡眠時間比較短,不足以支援一天的精神消耗,所以睡眠八小時會在清醒八小時以後進入第乙個低谷期,早晨六點多起床處於精力高峰期的起點,上午會略有波動,看你腦力活動劇烈與...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失眠一段時間,應該如何解決?

木頭夾子 因壓力過大,我也經歷過一段時間失眠。但最近好很多,分享一下小小經驗最直接方法 上網購買 老北京足貼 不貴,睡覺時貼上兩貼,堅持貼了20幾天,療效個人感覺不錯,起碼能安心睡上幾個小時 我在失眠期間,每天晚上都會看一會書,是那種理論型且難讀懂的,一睡覺就想著書中的理論,其他煩亂的思緒就進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