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釋三家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時間 2021-05-05 19:06:08

1樓:麻袋長老1234

當時南懷瑾南師誕辰,感懷寫了讚嘆南老功績的乙個對子吟詩作詞,談玄論道,明心見性,智慧型無礙;

以儒為表,以道為裡,以釋為歸,三教合一。

儒家主要針對生活和處世層面

道家主要針對情懷和感受層面

釋家主要針對智慧型和見地方面

首先要知道三家的精華是在不同方向的表達和發展,才能知道他們根本的區別。

我們以為生活在乙個世界,其實我們是處於物質,能量和精神三個層面。這三個層面有不同的智慧型表達。

2樓:汪緣堂

文化主旨

儒家積極進取;

道家順其自然;

佛家無私奉獻。

儒家講求的是,乙個人要努力完善自身,修齊治平,積極入世,成為乙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道家講小國寡民,無為而治,乙個人要尊重天地自然,不要試圖凌駕在自然界之上,順其自然。

佛家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是慈悲和包容。乙個人無私奉獻,積極行善,來世才有福報可言

做人標準

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道家文化——領悟道法,淡泊名利

佛家文化——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儒家積極入世,所以側重點是個人修身和人際關係的處理。要求人們心有仁愛,待人有禮貌,對朋友講信用,對父母孝順,對君主忠誠,等等共九條標準。

道家認為現實的生活沒那麼重要,領悟天地大道才是正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世界萬物都由「道」衍生而出,只有領悟了道,才能天下莫能與之爭,才能更好的順其自然,不違背自然。放在個人修養上,就是淡泊名利,修心靜心。

佛家提倡的是輪迴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信徒需要為善,多積善果,才能有好報。

人生觀

儒家文化——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道家文化——順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夫子講:三十而立。乙個人要在三十歲成家立業,有自己能在世上立足的本事。

道家把更多的關照放在內心,乙個人領悟天地道法,就是最大的圓滿,至於功業如何,那就看緣分了,順其自然,掌握道的法度,完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他的代表人物是陶淵明。

佛家文化講的是輪迴報應,乙個人要以慈悲渡人,無私奉獻,才能修得圓滿。

世界觀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現才華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重視自然界規律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心中即世界

對儒家而言,世界是乙個值得每個人去展現能力的地方,所以他們主張有教無類,讓所有人都能有知識去世界上展現自己的才華。

對道家而言,人不能瞎折騰,自然界很脆弱,違背自然規律要接受懲罰,所以我們要重視自然,順其自然,不要強行用人力打破自然平衡。

佛家文化主張的是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萬事萬物都在內心世界,心中貪痴嗔不滅,看到的世界就只有殘忍的爭鬥,心中純淨安寧,世界也就純淨了。

價值觀

儒家文化——不斷提公升自己實現人生價值,促進社會和諧

道家文化——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促進自然和身心的和諧

佛家文化——在為他人獻愛心的過程中實現人生價值

儒家的世界裡,提公升自己的才能和道德,創造出乙個更美好的世界,讓整個社會的人可以安居樂業,這是他們不變的使命和理想。

道家文化則有所不同,他們覺得乙個人不能太功利,養心養身,戒掉貪欲。他們不認為社會價值才是終極價值,自身的和諧比建功立業重要。

佛家文化中,慈悲是永恆的,在為他人奉獻的過程,是最快樂的,人的精神會得到最大程度的淬鍊和昇華。

哲學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學

道家文化——出世哲學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

儒家鼓勵人奮進入世,努力提高自己,積極向上,更好的適應社會和生活,做出一番自己的貢獻。

道家更多的是出世的哲學,邦有道則仕,無道則隱。他們淡泊名利,超凡脫俗,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另乙個棲身之所。

佛家一方面萬法皆空,看透世間的虛無,但是他們又主張入世修行,無私奉獻。他們雖然有出世的精神,但做的卻是入世的事業。

物質食糧對精神食糧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不吃就會餓

道家文化——副食,不吃沒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不吃不甜蜜

儒家是主食,不吃就餓。在人生的歷程中,儒家的積極進取佔了大半,只要你活在人群中,就不可避免的活在世俗生活中,按照儒家的要求去做,就能感受到它切實的幫助。

道家反對乙個人只知道建功立業。不懂得停下來,那整個人生就沒有縫隙,沒有色彩。不要總是兢兢業業,孜孜於求,要懂得留白。

停下來,聽聽內心的聲音,懂得欣賞自然、欣賞藝術,這樣可以改善心態,提公升幸福指數。

人生總要走到最後的關口,歷經最後那一劫,佛家替你堪破它,讓你免受恐懼之擾。放下私慾,破除我執,樂得奉獻,人生自然更加甜蜜。

3樓:hu-ou

對生命持續的認識:

佛家是出世的,因果報應,重因果。

道家是出世入世的,道法自然,重無為。

儒家是入世的,不問鬼神,重家國。

佛家是靈性文化,道家是賢聖王道文化,儒家是社會秩序文化。

hu-ou:東西方文明之事

4樓:

儒修的入世,道修的出世,釋修的轉世

所以釋覺得要轉世,受苦施福來世才混的好

儒覺得你說啥,我聽不懂,人間挺好

道覺得人間不值得,懶得理你,修仙去也

5樓:上大人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大意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來分析三家學說的社會模型之間的區別。

首先,隨著生產力發展,資源占有和分配必然產生矛盾。三家學說各提供了一套分配規則,目的是為了解決矛盾。

儒家主張親親尊尊,通過建立親疏上下的規則,確定有人多占有人少佔,有序的分配資源。

道家主張減少自身需求,化解資源矛盾。

佛家主張,世界有一套客觀規則,多吃多占,或少吃少佔並沒有什麼卵用,出來混遲早要還。所謂因果迴圈或者空的意思就是並沒有什麼卵用,遲早要還。通過麻醉社會的手段緩解矛盾。

所以,由此可見,誰能為統治階級提供能多佔的理由,且能不立即激化矛盾的,誰就是當世顯學。

6樓:夜航船

去年的8月我寫了乙個短故事:從前有三個工程師:傻子,瘋子,禿子。三個人來到一條河邊。三個人都想要過河去看對岸的風光。於是三個人分別開始造船。

傻子最先放棄,他看見有越來越多不會造船的人來到河邊,因為不懂造船而苦惱頹廢。於是他拆了船,在河邊建造房子,讓人居住。使得他們不必渡河。

禿子建好了船,將圖紙留給後來人,並且逢年過節時,還會從對岸回來,渡幾個人過岸。

瘋子造好了船,但沒有留下任何圖紙,他自己乙個人渡了河,再也沒回來過。臨走前,他笑了一聲傻子,罵了一聲禿子。

但這個故事並沒有完結:

三個工程師做出不同的選擇後。

在傻子所造的房子中生活的人越來越多,於是有人開始抱怨與不滿,總是羨慕著對岸的未知風光,經常在陽台遙望對岸時低聲罵傻子不能創造如此美麗的風光,終於有一天傻子死了,他們便高聲喊罵批判,顯示自己的聰明與智慧型。

禿子留下的圖紙被很多人採用,有人按照圖紙成功造船渡過彼岸接替了禿子的船代替他划槳渡人,有的人則在抱怨禿子過來接人的次數太少或者船太小,不能把他們都渡過河流,在禿子船的岸邊總有成千上萬的人排著隊抱著怨氣等待著禿子們渡自己過河,因為他們不得不在這裡頭頂天光,風吹日曬。而在圖紙面前學習造船的人總是了了無幾,成功造出船的人更是鳳毛麟角。

而瘋子呢,他坐在河的對岸,看著渡過河的人,罵著禿子,笑著傻子,心裡非常地遺憾,因為再也沒有第四個工程師誕生了,所有在對岸的人都只會去選擇三種方法,而再也不會創造新的圖紙。瘋子吐掉嘴裡的艾草,輕輕地擦拭著禿子與傻子的墓碑。

7樓:tomorrow

本質是一樣的

儒家,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道家,為學日增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佛家,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都是叫人存天理去人欲,格得此心純是天理,依此天理,在儒家可以內聖外王,在道家可以無為無不為,在佛家可以寂靜涅槃。

8樓:

1.儒家:務本觀

簽名1:愛家人,愛自己,愛事業

簽名2:愛

2.道家:太極陰陽觀

簽名1:愛大自然,愛生不恨死

簽名2:...

3.釋家:心相觀

簽名1:愛心內、愛心外,O

簽名2:

9樓:硯冰齋主人

儒之本,在於「人」。

根本在於:以「人」(君子)之仁,推諸社會(人與人)。

釋之本,在於「無」。

根本在於:以「無」(寂滅)為道,逃離輪迴(因果)。

道之本,在於「我」。

根本在於:以「我」(大我)為基,合道超脫。

10樓:

分別類似於0,無窮,無窮小。

應該是一樣形上學的哲學觀。

道,包含一切,一切的一切,比如有乙個盒子,那麼這個可以被你觀測或者理解的盒子必然有個邊界,那麼道就應該包含這個盒子以及這個邊界,以及所有的「有」,「無」。可以想象一下(-∞,+∞)這個集合,合起來就是道;

釋,探求最根本,最原始,最真實不虛,最無限細分至終極的本質,以凡人之力去追求的就是-∞,你認為你找到了最小的具體的數字,我總可以找到比你這個更小的數字;

儒,當下,當前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俢到開始是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心不改其樂,最終隨心所欲不踰矩,可以是0,可以是1,甚至可以是100,1000。

個人猜想,佛修到終極應該就是把自己修到了成為盤古未開天地的那個無狀態,然後靜止不動;道終極應該修到包含過去現在未來,包含盤古開天之前和之後所有,萬事萬物。

個人認為,道應該是包含佛。

11樓:羲皇上人

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追求的個人做君子,和社會治理,是入世,關心的是人與社會。

佛教:核心就是苦集滅道,從緣起的角度闡述了世界苦的本質,不論物質還是精神,都在無常生滅的。最後通過八正道來達到滅苦。最終超脫生老病死,涅槃寂靜。這是出世。

區別是儒家關心的是人與社會,什麼你想修仙,不好意思,就此別過。 道家看到了這個世界的一些規律,掌握它能過的更好,不管是你用於治世還是修仙。佛教就像乙個老人,生命走向了衰敗,發現乙個每個生命不論你是什麼樣的人,君子,國君,小人,乞丐,都會想知道,無法避免,佛教看到了這個問題,並告知你如何超脫的方法。

以上個人看法,如有錯誤,請指正

12樓:學徒

針對的問題不同,

儒家針對「社會」

道家針對「文明」

釋家針對「自我」

本來我這種半桶水是沒臉來扯這種話題的,但是有人開口就排序實在是和我所知的差得太遠,

就當拋磚引玉吧,

儒家祖師是孔子,再往前的「儒」是指的術士,是通過祭祀神明先祖的知識討生活的人員,孔子時期以「儒」為名字本意難以深究,但是目的很明顯——是試圖利用「周禮」使混亂的社會重新秩序化,

所以在論語中孔子固守道德禮義,卻不迂腐,因為道德在孔子這般智慧型的人看來是一種可以使「社會和諧發展」的工具

由此我們可以推出,儒家學派最重要的問題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

道家尊老子為祖師,但根子上是中國本土宗教的集合形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幾乎蔓延到整個中華歷史,論分支變體簡直無窮無盡

或許我們可以稱道家處理的問題就是——「人與世界之間的互動關係」

釋家,或者說佛教在中國是最難解釋的一家,它在傳來中國的時候就已經帶上了宗教化的味道,而中國還有根基深厚的道家宗教文化,這導致中國佛教帶著濃烈的本土意味,

若我們追根究底,回溯到祖師釋迦摩尼身上就會發現宗教意義是佛教裡面最不重要的一部分,因為釋迦摩尼以他所覺悟的「法」是主觀概念的極致,

在釋家摩尼看來,所謂覺悟,佛法,空都是無意義的概念,只有「我」才是唯一真實,「我」得喜樂,則眾生皆喜,「我」不得喜樂,則眾生皆苦,

所以,佛教無數佛經只是為世人三千煩惱一一做出解法——「我」如何得喜樂

那就是釋家的核心命題——「人與自我的關係」

液體和氣體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抬頭不仰望 平時所說的氣體和液體,都是指常溫常壓下的狀態。引入蒸氣壓的概念 在密閉條件中,在一定溫度下,與固體或液體處於相平衡的蒸氣所具有的壓強稱為飽和蒸氣壓。同一物質在不同溫度下有不同的飽和蒸氣壓,並隨著溫度的公升高而增大。純溶劑的飽和蒸氣壓大於溶液的飽和蒸氣壓 對於同一物質,固態的飽和蒸氣壓小於...

窮人和富人本質區別是什麼?

Eleven 等19684人 本質區別就是沒錢與有錢!窮人為什麼叫窮人,人們會把乙個有錢人叫做窮人嗎?富人為什麼叫富人,人們會把乙個窮逼叫做富人嗎?所以,本質區別就是有沒有錢! 浮生遊記 富人當然是能夠生活在乙個優質的環境下成長,而窮人只能在乙個骯髒的環境下,特別是影響人格三觀的心理生面環境的汙染,...

實習和暑假工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香江 有本質的區別 暑假工 主要目的是勤工儉學基本與學習的專業聯絡不大主要目的 補貼學費以生活費 實習 學習的課程之一主要目的是學以致用以及為工作做準備積累工作經驗盡快適應社會 在目前的實際情況下大家分不清楚兩者的關係是正常的因為實習已經變味 不忘 主要看是什麼樣的單位,大單位,好公司那麼要的都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