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名著多以悲劇結尾?

時間 2021-06-03 17:32:48

1樓:鴆羽千葉

或許是因為只有見識過狂風暴雨電閃雷鳴,才會真正意義上去熱愛我們習以為常的藍天白雲碧水青山吧。

原來,平凡的我們如果活在書中的話,也算是及其幸福了吧。

2樓:asheng

一定的文化是對一定的政治經濟的反應。

中外名著多以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為主,多產生於混亂的時代,難免帶有對現實的批判和對理想世界的嚮往,因此多以悲劇結局。

亂世的人們常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無論是小人物的掙扎還是大人物的迷茫與不安,在那個時代總是痛苦的,因此痛苦在名著中展現出來便是悲劇。

而從寫作者的角度看,有些作者是認為唯有悲劇才能喚醒人的愚昧無知,才能激濁揚清,而且對悲劇的美感有一種執著,因此會選擇悲劇。

3樓:謠一

真的名著不是由作者定悲喜的,而是取決於人物的性格、背景等設定,結局是由人物一步步踏出的,也就無所謂悲喜了,看名著難道先看結局嗎?知道了結局就不看名著了嗎?這就是名著的魅力。

個人感覺悲喜參半吧,只是悲劇的渲染效果可能大於喜劇,印象深些。

4樓:

名著是被大多數人認可的著作。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我覺得主要是因為他們寫的有深度。當然,真實性和藝術性也都非常重要。

那麼怎樣寫才能有深度?還讓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都能體會到這種「深度」呢?從某種程度上講,「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你看」就比較容易使讀者感到觸動,讓讀者感覺這本書「有深度」。

為什麼呢?

第一是產生強烈的對比。有對比才有深度。鮮花著錦,烈火烹油。

任你詞藻再華麗,也難有驚人橋段。反之,如紅樓夢中賈府曾經是溫柔富貴之鄉,一夕傾覆。這是多麼大的對比,給讀者多麼強的震撼。

另外,戲劇性的強烈對比還能突出世事無常,造化弄人的道理,激發一些有閱歷的讀者的感觸。這邊喜榮華正好,那裡恨無常又到。

第二是逆讀者之意,從而讓讀者更加觸目驚心、刻骨銘心。中中國人(外中國人咱不知道哈)往往講究「先苦後甜」許多故事也是以困難的境遇開始,最終循序漸進,抱的大團圓結局。因此,無論我們從現實角度還是文學藝術角度來看「大團圓」的結局都難以打動人了,因為早就司空見慣了。

美好的結局往往類似,悲劇的結尾各有各的慘法。

5樓:廣東溫泉民宿攻略

因為人生基本上是悲劇,無論愛情、親情、友情,最終都會因為死亡而消亡。時間讓愛人永遠分離。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類在宇宙中是極其被動的

為什麼高達作品基本都是悲劇結尾?

Alex 大部分主角的結局都還不錯。比較悲劇的估計就是巴尼了,終戰時候戰死.便秘臉浦木巨集最後也沒吃花生公尺。Z中的卡繆最後不恢復正常了嘛,比那麼多吃了便當盒的配角幸運多了。戰爭中作為乙個身居前線的小兵,能活下來就是最大的幸運了。而乙個小兵是無法改變戰局的. 藍杖龍騎士 現實世界裡,屠龍者最終也變成...

為什麼悲劇名著帶給我的悲傷感不如某些悲劇動漫和影視作品?

蘇蘇 你要平靜下來,有一段不受任何人 任何事打擾的時光,然後慢慢磨。其實你也不用急,當你看的足夠多。你一眼就看得出來,哪些作品只是在迎合你。你自然就看不下去了,你自然就會去尋找。你可以慢慢來,先從好入手的開始,不要一開始就是 追憶逝水年華 之類的。如果看外國的,那麼記得找乙個好譯本。人情緒的盡頭是安...

為什麼有時候電影悲劇結尾比喜劇結尾更深入人心?

肖屁王 觀眾從一開始就抱著會有個圓滿結局的心態,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結局前的敘事就是一直的鋪墊。就在他們看到主人公受盡磨難終於要翻身的時候,啪,主人公摔得更狠,觀眾就受不了了。 應該不是深入人心而是印象深刻吧,大約電影總是追求深度希望表達個什麼,少有追求有趣的。而悲劇更容易牽動人的情緒,遺憾會讓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