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時候電影悲劇結尾比喜劇結尾更深入人心?

時間 2021-05-06 02:17:46

1樓:肖屁王

觀眾從一開始就抱著會有個圓滿結局的心態,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結局前的敘事就是一直的鋪墊。就在他們看到主人公受盡磨難終於要翻身的時候,啪,主人公摔得更狠,觀眾就受不了了。

2樓:

應該不是深入人心而是印象深刻吧,大約電影總是追求深度希望表達個什麼,少有追求有趣的。而悲劇更容易牽動人的情緒,遺憾會讓你多點感嘆,也比較容易昇華下主題什麼的,顯得比較有范。

以下吐槽)

可是大家都這樣認為,導致好多電影硬生生做成了悲劇結尾,有時候真覺得挺生硬的。我覺得電影真沒必要個個都追求深度,有時候太刻意了味道怪怪的,顯得有點做。

其實很多好的結局沒有讓人明顯的分辨出是悲劇或喜劇,只覺得事情只能這樣,這樣結束是最圓滿最舒服的。有的人物只能死掉,有些東西只能消失,但是有些事其實是可以置之死地而後生的。

像告白,人家沒有去搞原諒什麼的昇華主題,到最後都在報復,讓人感覺很過癮,舒服。

像螢火之森,阿金消失了,卻給人很圓滿的感覺,也很舒服。

像繡春刀,從他們決定逃跑開始,我就覺得有點生硬了,有種硬生生扭轉氣氛的感覺,所以後面死的死傷的傷我都沒什麼感覺。如果大哥說完「過好日子去」,之後他們一番周折真過上好日子了,我倒覺得有趣很多。武俠要更偏向冒險故事才好看。

也許因為我更喜歡有趣的東西吧,深度什麼的真的不在意一般電影能觸及到的程度。

3樓:趙小雨

悲劇結尾不討喜,但更加雋永,因為在許多人的意識裡,更為真實吧。舒本華認為,所謂幸福是指痛苦的暫時停止;人的痛苦是絕對的,而幸福則是相對的。中國的那句古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

而文藝作品目的在於揭示真實的人生,除了電影,人類最著名的文學作品多是悲劇,似乎論證了以上的理論。

為什麼有時候感覺大學學習有時候就像在比氣勢?

這就不由自主的讓我想起了我神奇的室友,她比較稀飯秀,花式秀比如說,我和另乙個女生一起去圖書館早起學習,她就會諷刺我們,你們是不是去圖書館裡面玩手機了,的確我們在開始的時候,沒有考試的時候會去圖書館玩手機,丫的還有一周考試,誰tm大早上起來去圖書館玩手機 自己沒課的時候9點多起床,看上乙個小時的書,我...

為什麼「悲劇」比喜劇更容易被人記住?

翛然 不是說悲劇比喜劇更容易記住。我們生活中一笑了之的叫做笑話,段子。真正的喜劇是帶有藝術性的。是矛盾的。陳佩斯說過,所有喜劇的核心是悲劇。喜劇和悲劇一樣,凸顯人性反映環境。你看了卓別林的電影,一樣容易記住 趙小跳吖 以74 的黑巧克力和跳跳糖作比。悲劇的作者探到了人性的惡,觸到了生命的疼,然後又看...

為什麼有時候氣息可以很長有時候很短

深圳市薄荷音社 有幾個原因 1.你的聲帶是漏氣的,可能你的發力不正確,也有可能氣息的保持沒有做好深圳市薄荷音社 你唱歌中各種問題的罪魁禍首 漏氣2.沒有吸好氣 深圳市薄荷音社 胸腹式聯合呼吸以及氣息控制的基本原理 孔林喬夢 歌唱中經常感到氣短 氣不夠用,越唱越憋,很吃力。這與不會運用氣息和保持氣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