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導演決定了一部電影的風格,其風格為何不是主要由編劇決定?

時間 2021-05-06 06:34:19

1樓:嗯你好

導演決定影像風格和敘事風格,情節線一般由編劇前期完成,導演會根據自己想要的衝突或者想表達的內容與編劇一起調整。畢竟電影劇本和文學劇本是有區別的,導演需要將文學語言轉化為電影的視聽語言。

2樓:

因為最終拍攝的人是導演啊,編劇你再怎麼編導演他不拍你有什麼辦法?

編劇說來,這場相遇戲放在世貿天階亮燈那一秒開始,導演說太土了,不就是相遇嗎,我看沙縣小吃門口人頭攢動燈影交錯更美更有煙火氣,就去沙縣拍。

編劇能怎麼樣?

3樓:chen

這位導演很好的回答了你的問題

【猜不到正片系列】花最少的錢, 拍最經典的大片,明年奧斯卡必有我!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神操作合集】當我是弱智嗎!盤點影視劇套路,看完就能拍電影……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4樓:亞洲微電影協會

首先電影的體現是視聽。視聽風格由導演決定,即我是使用蒙太奇,還是長鏡頭,影片影調我是明調還是暗調,色彩是冷還是暖,攝影機和演員的排程等等,這些都要由導演來決定與選擇。導演也有自己的喜好,喜歡用什麼不喜歡用什麼,有的導演還有習慣,比如拍某段戲必須使用長鏡頭,或者某種道具。

一部電影要經過3重創作,即編劇第一度,導演第二度,剪輯第三度。對於導演中心制來說,編劇的劇本只是提供故事素材,導演現在改戲,加戲的比比皆是。甚至全盤推翻劇本,僅保留劇本人物的也有。

5樓:小魚

簡單地說,同樣都是一樣內容的《金剛經》,書寫的人不同,風格也會不同。

電影亦是如此,畢竟編劇寫出來的是文字,然觀眾看到的是畫面,需要導演用「鏡頭語言」把編劇的文字畫出來。

6樓:rhkhf

你可以讀一些國外的劇本,裡面是不會說鏡頭如何如何,編劇只會寫什麼內景外景,人物的動作和台詞,而導演為了鏡頭做的排程才是重要的。舉個例子,《社交網路》的劇本好不好,你看完以後你第一時間想到的人是艾倫索金還是大衛芬奇。《唐人街》的劇本好不好,你看完以後第一時間想到的人是羅伯特湯還是波蘭斯基。

為什麼?因為劇本寫的再好,編劇也只是提供劇本的,「敘述」劇本的是導演。而且劇本在最終的拍攝中導演是會對劇本做修改和取捨的,《唐人街》的結局就受到了波蘭斯基的影響。

再舉個例子,希區柯克沒有寫過劇本吧,《迷魂記》的劇本講述對幻想投射的熱愛與破滅,但是實現《迷魂記》是誰,是希區柯克的主觀鏡頭和色彩應用,裡面有乙個夢,直接用視覺暗示主題,這是導演實現的,而不是在劇本上所寫的。電影的編劇和戲劇的編劇是不一樣的。根據《故事》的觀點,戲劇強調的是個人外衝突,電影強調的是個人衝突。

劇本的工作是只在在上面標明地點、台詞、動作什麼的,強調個人外衝突的戲劇可以把這些元素變成語言,但是電影不一樣,電影會用鏡頭的組接(蒙太奇)來表現人物的狀態。即使是在電影的編劇行業也要求所寫的內容「視覺化」,而決定視聽語言的導演更能支配作品的風格。當然其實很多時候有風格的電影導演與編劇是不衝突的,類似於伯格曼、PTA、昆汀、諾蘭、庫布里克、侯麥、伍迪艾倫、卡薩維蒂這樣的導演的電影的劇本都是受到他們自己很大影響。

7樓:塗嗚塗

前些年流行過這麼一句話:話劇是演員的舞台,電視劇集是編劇的舞台,電影是導演的舞台。

細想,電影和電視劇集的區別,電影更抽象化,極短的時間內要表達乙個完整的故事,故事之外還需要追求點思考空間,時間有限所以最重要的就是鏡頭運用,俗話說電影裡沒有廢鏡頭,如何運用鏡頭把故事講好最考驗的固然是導演的功力,所以,成片的風格主要受導演影響。

相比之下電視劇集就更具體話了,幾十集的篇幅去講乙個故事,更別提現在各種注水現象了,每句台詞每個動作以及角色的潛在情緒都寫得明明白白,交待的清清楚楚,不論給導演的發揮空間還是時間,都不是能與電影相比擬的。所以,用幾十集講乙個故事,講的好不好主要在於編劇。

8樓:Simon

編劇就寫了一句,兩主角站在沙地上,拿槍對射。

ok,你讓昆汀來拍,血漿橫飛,讓吳宇森來拍,白鴿亂飛,讓杜琪峰來拍,鏡頭都堆演員的臉上,讓扎導來拍,油畫感的慢鏡頭掠過,讓北野武來拍,固定鏡頭簡單直接……

所以你說,風格是編劇決定還是導演決定?

9樓:阿華田

電影風格一般由鏡頭決定,所以說其實有時候攝影也很重要。

不過最主要還是因為在一部電影製作時大都由導演統攬全域性,這裡該怎麼怎麼拍,那裡該怎麼怎麼剪,所以說導遊決定電影風格。

10樓:vincent1988

劇本是文字,只是故事內容,電影最終呈現的是視聽。同乙個故事,不同導演用不同的拍法,就有不同風格的電影,就像同樣是聖母像,內容都是聖母,不同風格,不同水平的畫家畫出來感覺完全不同

11樓:喬小喬

其實在國內很大一部分出品人(投資人)決定了風格,不過如果沒有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國內奉行的應該是「導演中心制」,拿到劇本進行二度創作是必須也是必要的事情,一方面優秀導演要有自身的理解,第二合格的編劇也不會把劇本寫死。再提一句,好萊塢是「製片中心制」可以說除了史匹柏昆汀一些大牛,基本上風格是製片決定的,這也是為什麼奧斯卡的最佳電影是頒給製片的。

12樓:李小卿的小號

有乙個關於潛台詞的小練習,或許可以幫助解答這個問題。

讀下面一段對話:

他:早上好。

她:早上好。

他:你感覺如何?

她:很好。

他:那很好。

她:你早飯想吃什麼?

他:隨便。

她:煎蛋可以嗎?

他:可以。

她:你今天去上班嗎?

他:必須去。

她:哦。

他:你希望我留下?

她:你可以自己決定。

他:我決定不了。

她:我說過了,你可以自己決定。

問題1:

你認為他們的關係是什麼?

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

問題2:

想象一下這個場景,再去讀這段對話:

這是一對蜜月旅行回來的新婚夫婦。問題3:

下面想象一下這個場景,再去讀這段對話:

這是一對結婚多年的夫婦,他們前不久剛得到了自己的第乙個很想要的孩子。這是他們的孩子去世一周後的乙個早晨。

問題4:

最後一次,想象下面的場景,再去讀這段對話:

這是在妻子發現她的丈夫與他秘書的不正當關係之後的早上。丈夫知道妻子知道,妻子知道丈夫知道她知道。

這是乙個潛台詞聯絡,其實前後場戲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到底應該如何演繹。

編劇的職責是塑造這份潛台詞,但解讀字裡行間的潛台詞,並通過鏡頭演繹出來,這是導演的工作職責。導演可以給出自己的各種解讀方式,這些解讀並在熒幕上演繹出來的方式,就形成了電影的風格。

13樓:

因為電影最後的呈現是導演的鏡頭。

導演風格的形成,與導演個人經驗有關。

1、在選擇題材的時候,有固定的趨向。(比如畢贛的兩部電影,實際上就是一部電影)

2、有穩定的審美趣味。

3、有穩定的個人價值觀訴求。

比如伍迪艾倫,型別劇本是喜劇,持續關注城市中產的性、愛、死亡、錯位,哪怕他換過攝像(從戈登-威利斯到趙非)。他電影最後的風格,幾乎一致。

14樓:LT劉滕

文學和文字想想各不一樣

導演拍攝卻呈現一種

這就是正對閱讀關係一種糾結,每個人心中都有哈姆雷特,這是讀莎士比亞的文字得來的。但是如果拍了戲了,那就是導演風格的那個哈姆雷特,也許是古典也許是現代,所有也有了好幾個版本的哈姆雷特電影,所以到這裡基本就可以總結了,電影是視聽的藝術,是畫面和聲音,是乙個現代結合藝術,體現的是導演對服化道,美攝錄已經演員的把控,當然風格更加趨向於導演了,編劇是文字編寫,他也想加風格,但是只能在文字層面了……

15樓:

有個基本算是業內共識的說法,「話劇是演員的藝術;電影是導演的藝術;電視劇集是編劇的藝術。」

話劇是演員的藝術——因為正式演出時只有演員得以直接面對觀眾,演員是舞台上的絕對主導因素、唯一變數。不管劇本怎麼寫的、排練的時候導演怎麼布置,演員在舞台上萬一突發奇想來個即興發揮,誰都拿他沒轍。

至於電影和電視劇集,為什麼說分別是導演和編劇的藝術?——關鍵在於故事的長度。

電影的長度一般介於90~120分鐘之間,180分鐘以上的情況非常罕見。

而一部連續劇,按國內一部中篇連續劇來說,大約有40分鐘x30集,也就是1200分鐘。美國的情況則更有可能是,50+分鐘x11集,約600分鐘,但考慮到電視台續訂的情況,可能拍個四五季不止,也就是3000分鐘以上甚至更長。

可以看到,連續劇的故事遠遠長於電影。

而故事越短,就越容易被修改、甚至推翻重來。

一部120分鐘的電影,有利於導演對故事的總體走向、邏輯、人物發展進行充分把握。無論細部微調、還是大改特改,都有一百種方法把故事圓回來,不至於翻車。電影的初步大綱大約在1000~,定稿劇本在3~5萬字,如果不算思考的時間,約1天可以寫出大綱,10天可以寫完劇本。

當然這種極端情況幾乎不可能。實際情況是,一部電影從立項到定稿,很可能經歷了1~n年的時間,這些時間往往就花在了……在大綱階段探索過n個故事方向、在初稿之後又經歷過n次推翻重來。每一次推翻,都意味著編劇此前的工作歸零。

最終,在對定稿故事的掌握程度上,相對於導演,編劇並無任何優勢。

電視劇集鮮有這種情況。原因在於,國內來說,一般製作公司承擔不起這樣的時間成本:一部中篇連續劇的劇本從大綱到定稿,最順利的情況也要大半年時間。

如果半年之後重頭來過,風口很可能已經遠去,整個專案隨之涼涼。

而一部真正的良心劇,或者美國長壽劇集的劇本,凝聚了編劇(或者編劇組)海量的工作、長達數年的心血,是由人物弧光,ABCDEFG故事線、邏輯、主題精心編織成的交響樂。只在拍攝期間執掌劇組數月的導演,對故事和人物的吃透程度,遠不能與為之工作了數年時間的編劇相比。導演更動其中的任一小節,都可能導致樂段的不和諧……邏輯脫節、包袱失效、節奏亂套。

沒有哪個導演願意為這樣吃力不討好的任性之舉承受製作公司的怒火;如果有,其概率也遠低於電影導演對劇本開刀的概率。

16樓:鐘爾

對於同樣的故事,不同的導演,有不同的感受,拍攝會採用不同的視點,可以理解為視角,帶給觀眾不用的感受。比如,5個人送乙個人離開,有的導演會著重拍攝臨走前的幾人對話場面,拍攝他們的表情,這樣雖然主題是離別,但仍然有一絲溫暖,有的導演會拍攝離別的人乙個人走在路上的場景,悲傷成分會更強烈。(大一,答案或許不夠準確,成熟。)

為什麼一部電影製作的精良與否,通常是導演而不是其他工作人員能力的原因?

鳥哥CAGE 電影攝製是所有藝術行為當中最複雜的,比較恰當的比喻是行軍打仗。拍電影在複雜程度上就是打仗,你需要錢,需要精兵良將,需要謀士,需要糧草,需要後勤,需要策略,需要執行,需要臨場應變 好萊塢是製片人中心制,國內則是導演中心制。換言之,導演是這支部隊的將軍 總指揮官。打仗無論輸贏,第乙個要封賞...

為什麼一部電影爛,被罵的都是導演而不是編劇?

猜火車 編劇到你電影籌備期人家就撤出來了和人家沒關係了,憑什麼罵人家啊!內容在導演身上,整個專案在製片人身上。編劇能左右的了什麼?而且往往專案前期導演就介入,導演是主控,先完成劇本導演在介入大部分情況導演都會在自己修改劇本或者讓自己的編劇酌情修改劇本。商業電影體系裡編劇是話語權很少的,編劇上面還有文...

一部電影的「思想」,是編劇還是導演賦予的?

小果凍 是編劇!有句話 導演決定一部影片的下限,劇本決定一部影片的上限。乙個不入流的劇本讓一位頂級導演來拍,也能拍成二流電影,但是拍不成一流電影。導演對電影的表達方式,是通過排程,光線,空間,景別等等來完成的,而這些只是把劇本所寫的故事通過視聽語言講出來,只是技藝,而電影的 思想 是由劇本賦予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