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林悟道《韓非子 主道》第七章 賢經,講得是什麼?

時間 2021-05-31 08:19:20

1樓:

上一章中韓非子主要講了君主之智、之能、之名為什麼會窮不盡。這個問題回道了真正的明君之道,也是君主的用人之道。真正的力量源泉來自於生生不息的生命,個體只是生命的承載者,個體不絕生命不絕,力量永恆。

智慧型、能力、賢名都是力量的表現,就個體而言君主也只是世間千萬個個體的乙份子,力量也只是乙個個體的力量,當君主的生命結束時,力量也就結束了。怎麼樣才能讓君主有源源不斷的力量呢,一種辦法是延續生命,另一種辦法就是聚集生命,延續生命的辦法歷史已經證明是行不通的已經失敗了,第二種辦法歷史證明是正確的是能行得通的。具體的方法就是「使智者盡其慮、賢者勑其材」君主的職責是用人,天下人才賢者不斷,君主的智慧型、能力、賢名自然不竭。

縱觀歷史,君主之道首要為「用人」,人是事物的主體,天下大小事物必須有人去做,建三峽烤麵包那樣不要人去做,所以選人用人才是君主的智慧型所在。君主只要做到了「使智者盡其慮、賢者勑其材」在外人看來就是「不賢而為賢者師,不智而為智者正」意思是不賢的卻是賢人的老師,不智的卻是智者的君長。這裡的不賢是因為君主去智去賢,在具體的事務上不發表自己的看法與主張,任由臣子們提出自己的想法與意見,君主看似是不賢之人與不智之人,但其實君主才是天下賢智之人的老師與領導,因為天下賢智之人的老師是天地,以天地為師,而君主在具體事物上的表現與天地一般,所以說君主是天下賢智的老師與領導。

《韓非子-揚權》中有一句名言「上有所長,事乃不方」意思是君主有某些方面的特長,那麼事情一般不會圓滿。我們多次說過,君主首先是個體的人,就無法超越的人對事物認識的侷限性,就是再厲害的君主也只能看到事物的區域性與區域性的真實,所以如果事務按乙個人認識來處理就不會圓滿。事物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個體認知的侷限性讓人無法認知到事物發展規律的全部,所以如果君主在某項方面有特長,就會針對具體事物發表自己的看法與主張,那麼辦事的臣子只能按君主的指示辦,事物發展自然不會完全按其自身規律發展,結果自然是不會圓滿。

當人類社會進入食物種植的階段,社會分工就越來越明確,尤其是國家形成後,社會分工已經固化,最大的分工就是統治與被統治。當社會制度與禮法成為君民、君臣、臣民共識時,君主之智、之能、之名的不竭已經被制度與禮法所固化下來。所以韓非子說出了賢主之經「臣有其勞,君有其成功」意思就是臣下辦理具體事物,君主享有成功。

【是故不賢而為賢者師,不智而為智者正。臣有其勞,君有其成功,此之謂賢主之經也。】

在公司管理中,老闆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賢而為賢者師,不智而為智者正」,讓職員盡其慮、勑其材。公司組織結構是乙個金字塔形,成功形式也是乙個金字塔形。職責分工是老闆處在最高點作決策、中層居中設定計畫、基層處底執行計畫。

成功形式是老闆處在成功的最高點,中層居中,員工墊底。這就是臣勞君成的體現。上萬的阿里員工成就了馬雲今日之成功,這就是賢主之經,不懂這一點,成不了事。

紅林悟道《韓非子 觀行》第七章 功成,講了什麼?

紅林悟道 韓非子 觀行 上一章韓非子告訴我們什麼是 無能為力 自身條件與外部條件再好,超越條件的事情就是辦不了,韓非子又拿烏獲舉例,烏獲力量再大也不能舉起自己,離朱眼力再好也看不到自己的睫毛,這是客觀條件所限,並不是自身能力與努力不夠所致。韓非子舉這兩個例子的目的是要領導者知人善用,知人,不單要知人...

紅林悟道《韓非子 八奸》第七章 威強,講了什麼?

韓非子 八奸 第七奸 威強。這一節韓非子為我們闡述了二個道理,第一就是國家的威武強大是以國家行政體系和百姓的擁護為基礎的 第二就是統治者一切政策的出發點是為了百姓,群臣百姓喜歡的,君主就喜歡,群臣百姓不喜歡的,君主就不喜歡。這是國家意識層面的問題通俗化的說法,實質就是為人民服務。這一節的民意有別於前...

紅林悟道《韓非子 主道》 第二章 參同,講得是什麼?

上一章中韓非子按自己的理解闡述了對 道 的識認,並將 道 的基本原則引入到國家治理與社會管理中,引伸出 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 的為君之道。韓非子認為 道者,萬物之始,是非之紀也 我的理解是韓非子認為道是世間萬物的 造物主 孕育了萬物,道是判斷世間事務是非的標準。物是沒有是非的,只有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