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林悟道《韓非子 八經之因情》 第三章 兼聽,講了什麼?

時間 2021-07-08 21:20:40

1樓:

紅林悟道《韓非子-八經之因情》上一章韓非子為我們一句話總結了君主「權勢」的意義。聖賢看破了紅塵,也看穿了世俗世界,但他們無法超越人類本身及認識的侷限性來告訴世人何為「極樂世界」,何為「道」,所以,最終還是用世俗的「俗套」來解說和傳播自己的思想與學說。聖賢良苦用心,本想用世間的俗套來度俗人到彼岸,可俗人在俗世受俗習教育只有俗見,所以很少有人悟得聖賢的「出世學說」。

佛祖用「無量福德」作為誘餌,勸導世人通過修行,恢復本性,回歸本我,擺脫世俗慾望到達極樂世界。很可惜,世俗化(儒化)後的佛學與佛教,卻成了人們的一種信仰與思想寄託,反倒將世人約束其中,住相守成,與「空性」相違。也許,正得像佛祖所說,出世先入世,不入紅塵怎麼看破紅塵,我們每個人都先入世,經歷了風風雨雨,極少數者出世成佛,絕大多數成了芸芸眾生,掙脫不了世俗的力量與內心的慾望,在世俗的世界裡過著百態生活。

社會生產文明的進步,使我們的生活軌跡越來越趨同化,這種趨同化加上恆古不變的人性,讓我們活得越來越不能自我,每乙個人都是社會運轉傳送帶的一員,在前進的過程中,符合哪種要求落在哪種盒子裡,就像挑選蘋果大小的機器一樣。為了讓自己的身價高一些,我們努力讓自己長大變紅,只是為了能落到標有更加優質標籤的盒子裡。這就是現實世界,不管你認可不認可,它真實的存在。

你現在的努力,正好說明這它的真實存在。

人類從原始社會走到工業與資訊時代,擺脫不了「群體」屬性,我們總是生活在乙個群體中,大到乙個國家,小到家庭公司,是群體就要有序,有序就需要有規則,需要有人領導群體,這是先天所定。君主作為一國之君,群體之主,這一職位先天就有了維持秩序的權力。君主通過「權勢」治國,權為賞罰,勢為君位,這是君主獨有的,不可與臣分享。

君主依法治國,就需要「實事求是」,君主不是神,是凡人,如何才能獲得事物的全部與真實呢,韓非子的想法是「是以明主不懷愛而聽,不留說而計。」意思是:因此,明君不帶偏愛去聽取意見,不抱成見去計謀事情。

兼聽則明,從不同的渠道聽取再加以佐證,就能知道事物的真相,按此賞罰。傲慢與偏見是人類的認知侷限性造成的,我們認知事物總是用自己已有的知識來分析,結果自然就帶有成見,成見會讓結論與事實不合,這有違於實事求是。

韓非子認為「故聽言不參,則權分乎奸;智力不用,則君窮乎臣。」意思是:所以聽取意見不加驗證的話,權力就會被奸臣分割;不能使大家盡心竭力,君主就會受臣下困窘。

君主沒有實事求是的精神,聽信一詞,就很容易被不法之臣所利用,無形中君主的賞罰權力就被奸臣分享了,依法治國的本質也就沒有了。法,本就是事物發展的規律,是最真實的東西。如果,君主不實事求是,那麼依法治國反倒成了助紂為虐了。

【是以明主不懷愛而聽,不留說而計。故聽言不參,則權分乎奸;智力不用,則君窮乎臣。】

其實,在生活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君主與老闆一樣,都是通過下屬的匯報做出決策。所以,聽什麼信什麼很重要,尤其是資訊化時代,老闆一定要掌握事物的真實性與整體性,再做出相應的決定。古代因為資訊不暢不多,要兼聽,現代是因為資訊太快太多,更要兼聽,目的就是要獲取事物的真實性與整體性,為正確決策打下基礎。

紅林悟道《韓非子 八經之主道》 第十二章 有徵,講了什麼?

紅林悟道 韓非子 八經之主道 上一章韓非子告訴君主處理國事要有 結智公會 的大智慧型。遇到問題,要多方面聽取建議與意見,多角度參驗事物,以便最大限度地獲取事物的全部與真實,為正確決策奠定基礎。君主之責在於解決國家與社會的實際問題,而不是獨斷專行,更不是 猶豫事留 所以韓非子才會再三強調上等君主盡人之...

紅林悟道《韓非子 八奸》第七章 威強,講了什麼?

韓非子 八奸 第七奸 威強。這一節韓非子為我們闡述了二個道理,第一就是國家的威武強大是以國家行政體系和百姓的擁護為基礎的 第二就是統治者一切政策的出發點是為了百姓,群臣百姓喜歡的,君主就喜歡,群臣百姓不喜歡的,君主就不喜歡。這是國家意識層面的問題通俗化的說法,實質就是為人民服務。這一節的民意有別於前...

紅林悟道《韓非子 揚權》第八章 道德,講了什麼?

韓非子 揚權 上一節韓非子告訴君主要遵道循理,勿用自以為是的智巧,否則百姓遭殃,國家危亡。那麼什麼是道德,這個中華文化與中國傳統經典與哲學塔頂上的明珠。現代人意識中的 道德 只停留在人的言行中,說某某沒有道德,也只是指某人的言行超出了社會共識,其實,這是沒有素質的表現。人們只所以有這種認識與說法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