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覺知?

時間 2021-05-11 14:34:28

1樓:照赫

覺知——就是時時保持一種觀察、觀照的狀態。你忘了覺知就完全是掉到感受裡去了,不知道覺知,打失了這個覺照,就會捲入其中而不自覺,我們說我們不自覺就是這個意思。

貪愛瞋恨這些不淨煩惱是痛苦的根源。

一般人都認為貪瞋不淨煩惱來自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內六處與色聲香味觸法外六處的互相接觸(六處緣觸)。六入也叫六處,然而佛陀卻發現:內六處的六根與外六處的六塵互相接觸後,先產生了感受,觸嘛,觸緣受,然後才有貪愛瞋恨(觸緣受,受緣愛),亦即在根塵互相接觸時,先體驗愉快或不愉快的感受後,才有喜惡貪瞋的生起。

感受是觸和愛之間的鏈結,卻被一般人忽略。六根接觸六塵產生感受,想蘊又對感受就是想心所作出好壞的評價,感受因而變成愉悅的感受或不愉悅的感受,就是取相。

修行的重點就是感受產生時我們的覺知要保持住,你沒有覺知的話,你的貪愛嗔恨馬上就接著發生了,這就是在造業。我們最好是在這個貪愛沒有生起之前就保持覺知,就是有感受但是不貪愛、嗔恨,壞苦來了不貪,苦苦來了不嗔,還有不苦不樂受呢我們要保持覺知,也不是處於一種無知愚痴的狀態。

一般凡夫在不苦不樂的時候就產生一種愚痴的狀態,沒有覺知,沒有覺知就是愚痴。沒有苦受、壞苦受和不苦不樂受的時候一樣要保持覺知,這個是修行的關鍵點,這個時候感受也可以匯出智慧型。

2樓:獨行者

不陷入外界的所見所聞,而能以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去聽……此種就屬於覺知。

不陷入,意思是,在知道外界的同時還能知道「誰在知道」即覺知包含兩者:

1,所知道的資訊或者事物(外界的一切)

2,誰在觀察或知道這些事物(內在的一切)

而普通的知道只有外界,比如飢餓的狗,看見掉在地上的一塊肉,就會全力的奔過去搶食,完全忘記了主人是否在,是否會挨打,對它來說,眼裡只有肉……所以不覺知可以比喻為:餓狗逐肉。而「陷入」是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外界去,完全忘記了自己。

以至於自己的形象好壞、狀態如何全都不知道了。

覺知的意思是,在警覺中知道,或者是一種「覺悟的知道」。所以覺知不是普通的知道,而是在乙個完全清醒的角度,簡單描述大約就是,能以第三者角度(或者類似旁觀者)去看,去聽,去感觸,去了解,即算是覺知。自己的身體,語言和思想,動作等等能清晰的知道。

不但看見了外界的事物,而且還知道「誰」在看見(即沒有忘記是誰在看,是誰在聽,是誰在行動……)

什麼叫公知?

原義 公共知識分子,有知識有理想,為社會,國家,民族,人類命運思考的人,如魯迅,馬克思。今義 對現有結構發表不滿並與其他國家對比的人的人。以下言論會被認為是公知,在勞動者合法權利保障這塊我們做的不好,996現象廣泛存在,我們應當落實勞動法,打擊強迫加班的行為。歐美發達國家在這一塊做的比我們好。反義詞...

什麼是覺知身體動作?

已登出 從語言邏輯上看,有 覺知 這個詞,自然能夠構造出 不覺知 這個詞。然而 不覺知 這個詞的存在,並不代表能夠找到對應的事實狀態 另外,如果把 覺知 看作動詞,那麼勢必預設了乙個主語 我 而這個所謂的覺知的發起者,本質上也是無從把抓的。每個當下都是覺知的,並不存在乙個不覺知的狀態。你掐一下自己,...

什麼叫「知世故而不世故」?

每天都是小仙女 當我們結束學業,步入社會。如何與他人相處,就變得十分重要。不再像當學生時,嬉笑怒罵都不當回事,全由著自己的性子來。踏入單位,基本的待人處事方式我們應該做到心裡有數,面對未知的一切,知道該不斷強大內心,學會接受任務,提高業務能力,適當消化情緒。這便是我所理解的 知世故 在待人處事中,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