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禪修覺知的問題?

時間 2021-05-31 22:38:10

1樓:渺小如微塵

堅持修習四念住,觀身念住,觀受念住,觀心念住,觀法念住,每次都依身受心法順序觀,不能只觀一種,二種,三種,應四者順觀!四念住就是自知自己處於如何狀態?自己在幹什麼,自己在幹什麼的時候,眼耳鼻舌身與色聲香味觸產生如何反應,有什麼心結在發生作用,是無明與貪愛主導還是明與離貪主導自己。

這是可以時時刻刻自知的,也就是隨時可修此覺知,行住坐臥,工作,休息皆無礙!

2樓:

禪修的目的是見「空中無我」,斷我執。

你所有的感知,覺知,有年頭,無念頭等等……都根本沒有觸及到這個境界還是以「我」為根,以「我所有」「我所為」去進行所謂的{「禪修」「覺知」。

無論有念頭還是無念頭,無論感知強還是感知弱,無論感只有還是感知無……都還在這個圈圈裡打轉,所謂欲不得苦是也!

3樓:洪權

心流,是不斷的流動的。感知不清楚叫昏沉,是隨著念而流動。清楚知道念起念滅,是需要訓練的。

四念處的缺陷就在這裡。

第一,靜坐要以放鬆為入門。這樣各種雜念從公升起就減少一半多。干擾就少。

同時,干擾減少會公升起清醒的意識。這個清醒的主體就是自己。有這個轉換過程。

否則,就是迷糊一陣,清醒一陣,搞不清哪個才是自己。

第二,靜坐放鬆入門,有乙個特點:身心融化。出現這個,才開始修觀念處。

這個順序適合現代人。古代人沒有那麼多資訊,走路三天才到市場。有的是耐心,現代人沒有耐心,因為資訊太多。

容易煩躁。

因此,第二個需要做的是入靜以後,才開始觀修。觀哪個是自己,哪個是流過。自他要區分。

因為這兩部沒做,所以,迷糊和清醒無法區分。

做到了兩步,會從早到晚,一年365天都是清醒為主,舒暢為主。

4樓:寂靜

你感覺很痛苦,首先是有覺知的,但是情緒比較強烈,無法從痛苦中擺脫,說明阻斷情緒的能力很弱,也就是正念很弱。平時加強正念的修習,盡可能的處於冷靜的情緒狀態,以減少激化的情緒反應。嗔心比較大,慢慢的熏習,總是有精進的,一開始,你建立了正見,你知道自己有嗔心,但是沒有鎮伏嗔心的能力,你會覺得自己煩惱特別大,不可救藥的感覺,這時候,你開始修習調伏自己的心,你會慢慢的戰勝自己的煩惱。

5樓:齊天大聖

禪定必須專注所緣,心一境性,念頭會隨著你的專注而停止亂想紛飛。雜念多用觀呼吸這個法門會比較對治,因為阿含經中佛講安般念可以對治掉舉,你如果覺得會被念頭牽著走,就可以選擇安般念法門

6樓:自在之路

這是末學所學法門的方式:

沒煩惱時,練習覺觀五蘊。

有煩惱時,練習覺觀苦集滅道。

您能覺觀到自己「很痛苦很痛苦」,就以苦為所緣,練習如實知如實見苦。

禪修時,五蘊任運。

您說:就算知道我念頭公升起了,我也斷不了。

禪修,念頭,是讓它自然的漸平靜,而不是去斷念頭,五蘊任運。

能念住於所緣時,因為您沒有其它雜念,也就是您正在念住,所以,您自然就漸平靜下來,而漸達到心一境性。

任何「想要」心一境性,這時,您沒在練習禪修,您在練習「慾望」,所謂的,想要。

禪修時,自己的五蘊,是如何的展現,就讓其如何展現,我們只是將注意力放在我們該放在的所緣上。

任何「想要」等,都是在思維修時的事,開始練習禪修時開始,就只是念住所緣,離開所緣時回到所緣。

其他部份的因素若太強,緣不到您該緣的,暫時緣在最強的,等安靜下來再回到該緣的。

禪修就是: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念頭流動著(心),我們有正常的覺受(受),所有的六根也正常運作(身及六根),我們將注意力放在觀察我們所能觀察得到的所緣。

若覺得環境太吵雜,無法安住在所緣上,可暫時將所緣念住在最吵雜的根觸上,如聲音太大,將所緣念住在耳觸;很強的香味,將所緣念住在鼻觸,等等,等到自己平靜下來再回到原來的所緣。

身體會抖動、繞動等,若不影響自己念住的所緣,知到就好,讓他去,莫管他。若跟身體健康有關,請看醫師檢查。若不能念住所緣,可將所緣暫時念住在這些動作上,等到自己平靜下來再回到原來的所緣。

幻覺,影像,聲音,等等,也是同樣的道理,讓他去,莫管他。當所有外在影響我們時,我們不是將所緣放在此現象上,而是將所緣放在觀察與這現象相關的五蘊上,如身觸、耳觸、受、想或思等,所有的所緣都是五蘊六入處。

當自己在妄想到或遇到可怕的現象或念頭時,就將所緣放在當時的受,想或思上,原本被可怕的念頭帶著跑,改變為觀察可怕念頭的變化,這一切都在訓練與教育我們。

當自己產生憂悲惱苦時,就將所緣放在當時的受,想或思上,原本被憂悲惱苦的念頭帶著跑,改變為觀察憂悲惱苦念頭的變化,這一切也都在訓練與教育我們。

練習禪修,最好是由身念處熟練後,練習受念處,受念處熟練後練習心念處,還沒練習心念處的機緣,去練習心念處,就怕您在練習貪心,這篇回答請參考:

末學所學法門,是以出世的心態,活在入世的生活中。

積極的面對解決檢討改進所有自己碰到的問題。

努力耕耘因緣,但沒被任何因緣或境界牽著走。

這學習,是用在實際生活上的。

如果學佛了,生活中的煩惱或無明沒慢慢明了,是無法漸讓自己在生活中能讓自己心靈提公升的。

在生活的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中,在生活的做人處事中。

平常人,還沒學佛前,可能在無明或貪嗔痴中打轉。

學佛後,漸,沾而不染,用而不執。

處在任何的因緣或境界中,沾而不染,也就是,日理萬機,都如船過水無痕一般,沾於其中,卻沒染著。

使用我們的身心,用而不執,無我執。

使用學習來的世法或佛法,用而不執,無法執。

這一切都是漸進的,有次第的。

先學習四念處,熟練覺觀五蘊,熟練後,練習覺觀苦集滅道,更熟練後,就可能親身體驗體會究竟滅苦之道,而知如果開始修行,漸能在生活中,沾而不染,用而不執。

心態是重點,心態對了,您在累積造就乙個將來善的或說無貪無嗔無痴的您。

每個當下都在累積,每個身口意都在累積。

如實知如實見,是漸能較自在活著的基礎。

別被任何因緣或境界牽著走,不論您認為它是佛或魔。

慢慢來。

修行,應該是無貪無嗔無痴的。

先練習覺觀五蘊的能力,熟練後,漸漸就能有中性覺觀的能力,而漸無貪無嗔無痴的面對每個當下。

隨時都可練習中性的覺觀自己的五蘊,因為它隨時都在累積,不論您想不想修,所以,別累積壞的習性。

現在這個當下就開始練習:

機緣好,修成,機緣不夠,累積資糧。

重點都類似,要能熟練覺觀五蘊,熟練覺觀五蘊後練習覺觀苦集滅道。

末學所學法門,直接如此走,應機的人非常快,就算不應機,持續練習也在累積資糧。

佛教的核心,覺觀苦集滅道,如實知如實見苦,如實知如實見苦集,如實知如實見苦滅,如實知如實見滅苦之道。

都熟練後,練習什麼都得力,所以,最好把基礎先打好。

這幾篇回答請參考:

自在之路:如何養成一顆平常心?

194這篇的最後有乙個部落格的鏈結,有較詳細的練習次第說明:

自在之路:如何靜心?打坐?冥想?或者乙個人獨自的去外面走一走?

956如何才能真的放下,而不是為了更大的執著去「放下」?

如六祖所言:外離相為禪。如何「離相」?

'這就是禪修將"結果"當動詞用,而永遠無法達到的最佳例子。'

佛教如何入門

7樓:法曦

先放下「我要覺察念頭」的念頭,來就來了,走就走了,沒有關係。

從點滴修行做起,尋求真理,究竟解脫。

這是乙個漫長的過程,但是,值得。

關於修行入門,在另一處已回覆,供參考:

求有沒有南京的佛友啊?

8樓:「已登出」

因為你平時沒有做禪定的修習,如果你的定力提公升才會更容易觀心念處,有定力的心不會散亂,心比較純淨,會更覺醒,

如果你不修定,那你就要更強大的正念去修觀,正念就是你很清楚你現在在幹嘛,清清楚楚自己的六根造作

在家人不修定,坦白說想修觀幾乎不可能,現在人太散亂外緣太多,心非常不定

如何放棄內觀禪修中的覺知?

鄭修齊 我在內觀的過程中出現過 強迫 式的覺知,無法控制的在覺知,很痛苦。後來我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 強迫覺知 的地方,發展平等心,心想 我倒要看看你能成個什麼樣子 後來發現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後來就好一些了。我的能力還不足以指導內觀,以上只是我個人的經驗,僅供您參考!自己練習有風險,建議您找老師指導...

如何更好的禪修?

白寶蓮童子 你不學習就開始打坐嗎?這麼多問題都是最基本的常識,你都不去了解下?就算乙個坐墊的高矮都會嚴重的影響打坐質量,那還有坐姿呢?調心,調身,調氣息,調飲食,這些也是打坐的內容。更有心境上的問題,知見等,是一整套理論,不是簡單的兩腿一盤就OK的,要全面的了解,不然你怎麼區別是在打坐還是在打妄想?...

歐美的「正念禪修」和漢傳的「止觀禪修」有什麼樣的關係?

如用在杭州 歐美的正念禪修,許多的禪師都在南傳佛教的禪師下學習過。南傳佛教簡單直接的方法和科學實驗很契合。身心的實驗容易被歐美接受。漢傳的止觀禪修,包含了天台宗的止觀法門,禪宗的心性體系等等。其止觀更多的和大乘佛教的中觀正見相聯絡。不是簡單的覺知的內容。之前有組織助印過一本美國禪師寫的小冊子。回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