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做一件家務獎勵幾元錢,卻養成了斤斤計較的習慣,還要求漲價,遇到這種情況該如何挽回?

時間 2021-05-08 20:12:44

1樓:無人喝彩

對孩子的教育,核心在於,對孩子的行為給予真實世界的反饋,使孩子理解因果關係並獲得知識。

比如摸到開水,就會被燙傷。頭撞牆,就會疼。

孩子的每乙個行為,都會獲得相應的正負反饋,這個反饋被孩子接收到後,行為-反饋的因果關係就會被他學習到,並記錄在頭腦中,我們稱之為知識。

只有當乙個孩子擁有足夠的知識,也就是理解了足夠多正確的因果關係後。這個孩子才會有能力應對很多問題。

但是在教育的過程中,存在兩個問題。

第一,真實世界的反饋,有事會超過孩子的承受能力。比如,當乙個孩子從5樓向下跳,當結果發生,真實世界的反饋出現了,小孩子會知道,這樣做會帶來壞的後果,以後再也不會這樣做了。但是結果已經產生,小孩子會留下殘疾。

他沒法承受這種代價。

第二,真實世界的反饋有時是滯後的,包括成年人都知道,如果乙個習慣長期堅持下來,會對人產生巨大的好處。但是即使是成年人,都沒法做到,就是因為這個反饋來的太晚了,人會因為太久等不到反饋,而提前判定此行為為無效。

為了解決教育的環節中存在這兩個問題,成年人需要對小孩子制定獎懲規則。

教育中獎懲機制的實質,就是為了將真實世界中,不利於成長的,反饋的力度和時間,轉化成小孩子可以接受的力度和時間。但因果關係不應發生變化。

帶著這個認知,我們回過頭來看做家務的例子。

這個例子中,家長設定的獎懲規則,並不是以調整反饋力度和時間為目的。而是直接連因果關係都發生了改變。

雖然設立了獎懲規則,強化了因。但卻沒有傳達出正確的果。

正確的因果關係是,因為打掃了房間,所以房間整潔,居住時會舒服,生活的效率會提公升。

但在你沒有傳達這個果,孩子自然而然的就會按照自己的理解,把這個因果關係補足,變成了,因為打掃了房間,所以獲得了錢。

這就是錯誤的因果關係,所形成的錯誤的知識。

獎懲沒有為教育服務,那麼獎懲機制帶來的知識必然會異化。

在這種情況下,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告訴孩子,媽媽現在想教你做家務,因為你做了家務後,家裡就會變得很整潔。但因為家庭整潔帶來的愉快不太容易被察覺,所以媽媽要給你一些甜頭,每次你做了家務後,媽媽會給你獎勵。但這個獎勵不是永遠都會有的。

你要留意,是不是做家務後,家裡變得整潔了,你也會很舒服?

你這樣說了,賺錢的部分就會被弱化,孩子也會主動觀察房間整潔的好處,正確的知識就會被建立起來。

但現在既然錯誤的因果已經建立起來了,要挽回,就首先要拆除掉錯誤的反饋,重新建立正確的反饋。嘗試引導孩子去理解真正的因。

總結,金錢獎勵不是錯的,錯的是具體實施的細節。

2樓:育兒知識

個人經驗,不應該發零花錢的,我前段時間也是那樣,做家務給錢,後來孩子讓他無償做他就不幹了,我意識到了做家務給錢是個誤區,後來就不給了,我說你想要啥只要合理媽媽給你買,但是家務你也要替媽媽分擔的,你在教育你娃這塊應該把他納入整個家庭中,家務活人人有份的,人人都要分擔,再說說你每天做家務很辛苦,希望孩子分擔點,心疼一下媽媽,孩子一般都會聽的,不贊成給錢了,要不他本應該為家庭付出的都成不應該的

3樓:北枳

我做家務是必須要做的,我們家的乙份子都要做家務,尤其是小學,爸爸工作超級忙……忙到每天九十點鐘或者凌晨回家是常事。

我爸就跟我說,雖然有阿姨但是你要學會照顧你媽,你媽很辛苦一直貧血身體不好,我就天天給我媽早晨熱燕窩,下午熱阿膠,晚上熱牛奶……

感覺自己像個丫鬟……

∑(⊙▽⊙"a

4樓:哎喲我的心

我覺得不會啦。小時候有一陣子我爸媽也想給我刷一次碗5塊錢來著,但是因為我如果需要花錢就會光明正大的問爸媽要,他們也會痛快的給,所以不會產生斤斤計較為錢是圖的性格,這麼一點事改變不了什麼,應該是多種原因導致的,望題主全面思考

5樓:戈多

姐姐是幼兒教師曾經也任職國際小學教英語完成她的回答如下:

我個人也解答下,第一,目的不是讓孩子掙錢,我們會讓他確定乙個目標,比如恐龍99塊,他為之努力,靠勞動,也靠獎勵!第二,幹什麼多少錢是由父母定好的,孩子應該堅持完成目標,父母應該堅持原則!第三,教育在於用心,而並非死搬硬套

我朋友也用類似的辦法,但是她們除了鼓勵孩子用掙來的錢完成目標外,她們也鼓勵孩子每掙來的錢十分之一是捐給南非貧困兒童的

我想不是方法出了問題,而是方式和目的出了問題

比如乙個孩子可以跟父母講價錢,導致越演越烈,那是父母出了問題,不是這個方法有問題,因為父母沒有堅持原則,最後變成任由擺佈

目的出了問題,因為很多人用這個方法,本意是鼓勵教育孩子,但後來演變成了「掙錢」

教育就是要用心,有時候父母只是把方法拿出來套,就導致了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我們兒子也用這個方法,我們不認為他目前有文中所說的情況,倒是好的提醒,讓我們知道應該學習怎麼去避免這種情況

萬事互相效力,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6樓:高三水

家庭教育是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而不是說通過某乙個特定的方法來對孩子進行教育。

一些方法在某些體系中比較的合適,而在另外一套體系中不能勝任體系賦予它的重任。還有一些方法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

題主首先自己要清楚,想通過這些行為達到什麼目的,是培養對金錢的概念,還是想讓他參與家庭勞動,還是體會家長掙錢的辛苦。

再根據目的進行設定相應的方法,做出相應的引導孩子都是模仿學習,題主應該從自身的言行來引導。

如果實在不知道怎麼做,去報一下家庭教育的培訓班PS:和培訓行業毫無利益關係

7樓:build uu

這是一種極錯誤的做法,用這樣的方法來培養孩子的財商跟勤勞的家長簡直是愚不可及。

首先財商培養應該在孩子兩到三歲的時候,讓孩子先認識所有的人民幣及各國的流通幣,慢慢地跟孩子說貨幣價值,等孩子接受後,帶孩子去超市,菜市讓孩子熟悉購物環節及錢貨交易。再給孩子發零花,先讓孩子學習自主購買,再學儲存,分析物品價值及必需品的購買不能省。這樣孩子絕不會養成小氣的性格,有了正確的價值觀後十來歲就可以教些金融知識了。

勤勞是在孩子一到兩歲的時候打下的基礎,大人做家務,寶寶在模仿也就是大人眼中的搗蛋,其實寶寶就在工作,跟大人一樣的工作,這是個敏感期,好好引導就不會養出懶孩子。當這個時期大人總是嫌寶寶搗蛋,不讓寶寶做這些事,那就是注定了養出懶孩子。

8樓:ZERO

有些東西總是很奇怪的,金錢就是,既不能斤斤計較又不能過於隨意。父母的教育無法保證孩子接受乙個正確的度。所以很大靠孩子自己的悟性,悟不到的雖然不是決定性的壞影響,但終歸會受害。

PS,我父母的教育讓我小時候也有點斤斤計較,我跟他們要錢,他們不會反對,但是會問我幹什麼,並且某種程度上壓抑了我的一些慾望,比如買零食之類的,他們認為那種東西不衛生而且沒必要買(誠然這是對的),但是孩子的慾望畢竟難以壓抑,我就會跟同學蹭著吃些

有些對金錢不正確的意識,也是到了大學才有改善pss 父母都是老師,其實現在想他們做的挺好的,畢竟難以控制孩子是怎麼接受與思考的

9樓:

其實錢只是工具,關鍵看人怎麼用,如果孩子有興趣,可以適當獎勵,如果孩子沒興趣淪為為錢而打工的,感覺就有點不妥了。總之還是要把握好,尺度,積極地引導。

10樓:

票數高的那幾位都再說這樣教育的缺陷,題主問的是已經造成影響了,如何去解決。

首先可以明確的是這樣的教育方式帶來的結果肯定是弊大於利的。無論誰的故事中使用了這樣的方法作為教育手段獲得了正面積極的作用都可以肯定,除個人性格外,還使用了其他的教育方式輔助。而輔助的教育方法更值得去研究。

讓孩子知道,付出勞動,可以獲得除金錢更有意義的回報。比如帶孩子去義務勞動,做義工,言傳身教,我這樣做不是因為勞動可以得到金錢,而是讓城市更漂亮,讓自己居住的環境更好。

讓孩子做家務獲得回報的方式趕緊停了吧。

啊出門打麻將了

11樓:

做家務是應該的,不應該給金錢獎勵。只能說如果做了你布置的家務以外才可以獎勵。就好像上班並沒有獎勵,加班才有。你要讓他知道這個家是每個人,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做家務。

12樓:yutakaxin

舉個例子,我媽以前用錢來逼我吃胡蘿蔔和魚。。我記得是2塊錢一塊胡蘿蔔,魚好像一條100.。但是我還是很討厭吃胡蘿蔔和魚,到後面寧願不要獎勵也不吃。

為什麼呢,因為我潛意思就認為這東西難吃。我是後來才發現是她自己做菜水平的問題。 胡蘿蔔煮過後的那種味道真心受不了。

至於魚,她把一條魚掏空了直接過水煮,為了去腥味放了兩片很大的姜。結果魚湯就是魚腥味和姜的味道。。那魚湯就是一條死魚翻白眼。。

舉這個例子是說,要讓他真正喜歡一件事情只有把這件事情變得有趣,用金錢獎勵會讓他覺得這就是個苦差事。改變方法,例如做菜其實是很有趣的事情,不如從這個做起,讓孩子和自己一起做一道菜。。一起做點心。

孩子有東西找不到的時候要他自己去找,告訴他整理好了東西就自然出來了。。和孩子一起置辦房間,把房間打扮的漂漂亮亮的。。

13樓:易水

獎勵錢的過程應該讓孩子明白,他是通過工作贏得的報酬,而不是讓他意識到做每件事都能用錢衡量。作為父母可以這樣做,對孩子說「想不想靠自己的能力賺錢?我給你乙個工作,做乙個下午的洗車工,目標是家裡的車,洗完給你報酬。」

14樓:yuxin sun

就我個人所了解的,國外父母會與給孩子報酬的家務一般是剪草坪,刷鍋洗碗大掃除給報酬的真沒聽過。因為剪草坪最貼近正式工作。

也有很多孩子會在寒暑假做報童,給社群送報紙。這個工作的正式程度和教育意義更加非同凡響。

15樓:Tony LI

有個同事,也是用同樣的教育方式,類似洗碗的價錢是5塊一次。有一次她叫女兒洗碗,女兒不洗,她就說5塊錢你不要了哦。結果女兒從自己房間拿出5塊錢說,給你5塊,你去洗吧。

她當時就淚奔了。我但是是當笑話聽的,後來想想其實是個嚴肅話題。

16樓:ginow

行為經濟學的基本規則之一:Bounded Self-interest.

孩子因此把獲得獎勵認作做家務的直接結果而不是空間的清潔和給父母分擔的勞動。

17樓:吃大餅

如果有斤斤計較的習慣,那真的是僅僅因為做一件家務給幾塊錢導致的嗎?真的嗎?

孩子的有些性格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和父母平時的言行或灌輸有關。

18樓:清藍

不贊成把這種激勵一棍子打死的回答。

雖然婚都沒結,但是也考慮過如何激勵孩子的問題,

一開始就覺得直接的現金獎勵弊端太多,可以考慮獎勵虛擬的代幣。

比如:五角星(實體玩具或者乾脆書面記錄的五角星)

複雜一些可以分為大五角星和小五角星

每次無論工作大小都僅獎勵孩子一顆五角星,

在孩子有額外的消費需求時可以用五角星來換取家長的支援。

家長一開始要強調五角星的榮譽價值,不要過分宣傳可以換取消費機會的附加功能。

日常應該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不受這種機制的影響。也就是該買的用品照常買,該給的零花錢照常給;

當孩子額外要求某些消費時(玩具、娛樂),需要支付一顆五角星(特殊情況也可以要求更多顆),然後家長才會滿足孩子的要求。

五角星與具體的金額沒有對應關係,可以避免做家務環節的討價還價,也避免助長孩子的拜金思想,

同時也是讓孩子平等的對待各種需要鼓勵他進行的活動。

當然在支付五角星換取家長支援的環節也可能會出現討價還價,但此時家長掌握主動權和控制權(談不攏就不給買),可以比較靈活的處置,也算培養孩子處於弱勢地位時對待問題的方法

應該用獎勵來讓孩子做家務嗎?

紫花菠蘿水 現在我女兒就是三歲多,就到了很喜歡參與家務的年齡。比如疊衣服,她就很喜歡站在旁邊幫忙,雖然說肯定是搗亂多於幫忙的,還有拖地呀,掃地呀等等,都很喜歡參與進來,還有擇菜。但是不能打擊孩子的積極性,我覺得讓孩子自由的參與這些家務,比上什麼早教呀,會有意義的多,效果也會好得多。讓孩子從小就有積極...

怎樣可以讓孩子堅持做一件事?

努哇咔咔 2021年疫情依然延續,孩子們都放假在家 天氣熱的時候還可以每週出去露營 冬天因為疫情嚴重已經無處可去 遂帶領孩子們開始了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 搭冰屋,過程比較艱辛,大自然是喜怒無常的 過程極其艱難 在孩子惰性,或者人為無法完成的時候,我告訴他們一句話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

有什麼好方法可以讓孩子堅持做一件事情?

糖果 獎勵激進法 在他做好一件事的一部分時,適當的獎勵激進他一些他心儀已久的禮物,玩具等,這樣就會很有動力去繼續做下去。多與他溝通,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乙個問題,不要老是去安排他,控制他。 我的倒計時 讓人堅持的動力第一是熱愛,第二是責任,可以從這兩點著手。喜歡的事情剛開始都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