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一動有眾生,度盡眾生還動不動?

時間 2021-07-12 21:21:19

1樓:

既然能如實明了「實無眾生得」,那麼就應隨順明了,既無無明,亦無涅槃。

所以心經雲: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看看在雜阿含經裡是怎麼解釋諸法無生的:

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山。

爾時,尊者舍利弗晡時從禪覺,詣尊者摩訶拘絺羅,共相問訊慶慰已,於一面坐,語尊者摩訶拘絺羅:「欲有所問,寧有閒暇見答與不?」

尊者摩訶拘絺羅語尊者舍利弗言:「仁者且問,知者當答。」

尊者舍利弗問尊者摩訶拘絺羅:「云何,尊者摩訶拘絺羅,有老不?」

答言:「有。」

尊者舍利弗復問:「有死不?」

答言:「有。」

復問:「云何,老死自作耶?為他作耶?為自他作耶?為非自非他無因作耶?」

答言:「尊者舍利弗,老死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生緣故有老死。」

「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為自作、為他作、為自他作、為非自他無因作?」

答言:「尊者舍利弗,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

復問:「彼識為自作、為他作、為自他作、為非自非他無因作?」

答言:「尊者舍利弗,彼識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識緣名色生。」

尊者舍利弗復問:「尊者摩訶拘絺羅,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而今復言名色緣識,此義云何?」

尊者摩訶拘絺羅答言:「今當說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

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

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

尊者摩訶拘絺羅,世尊聲聞中,智慧型明達,善調無畏,見甘露法,以甘露法具足身作證者,謂尊者摩訶拘絺羅,乃有如是甚深義辯,種種難問,皆悉能答,如無價寶珠,世所頂戴;我今頂戴尊者摩訶拘絺羅亦復如是。我今於汝所,快得善利,諸餘梵行數詣其所,亦得善利,以彼尊者善說法故。我今以此尊者摩訶拘絺羅所說法故,當以三十種讚嘆稱揚隨喜!

「尊者摩訶拘絺羅說老死厭患、離欲、滅盡,是名法師;說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厭患、離欲、滅盡,是名法師。若比丘於老死厭患、離欲、滅盡向,是名法師;乃至識厭患、離欲、滅盡向,是名法師。若比丘於老死厭患、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名法師;乃至識厭患、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名法師。

」尊者摩訶拘絺羅語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

於世尊聲聞中,智慧型明達,善調無畏,見甘露法,以甘露法具足身作證者,謂尊者舍利弗,能作如是種種甚深正智之問。猶如世間無價寶珠,人皆頂戴;汝今如是,普為一切諸梵行者之所頂戴、恭敬、奉事。我於今日快得善利,得與尊者共論妙義。

」時,二正士更相隨喜,各還所住。

摘自雜阿含經十二

2樓:齊天大聖

娑婆世界不是無明一動而造成的,娑婆世界的起源在佛教中是解釋不清的,佛教只能解釋有情是如何在娑婆世界裡輪迴的,但是解釋不了任何第一因的問題,包括有情從什麼時候開始輪迴,釋迦牟尼佛都迴避此類問題,屬於十四無記的範疇,所以什麼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都是中國祖師編造的經論而後來產生的說法,並不是真佛法。

佛教裡有解釋有情為什麼輪迴,為什麼來到此生的解釋,這就是十二因緣法,而十二因緣法就是以無明開頭的,但是這個無明不是孤立的無明,它是指某乙個有情的無明,換言之,這個無明是乙個具備五蘊身心的眾生的無明,眾生因為無明而去造善造惡,從而產生了業力,這叫無明緣行,行就是善惡業,有了業,有情死後就會受業力牽引投胎到下一世,即行緣識,識就是指投胎識,它需要業力的伴隨而延續到下一生,所以這就是十二因緣法的內涵,它是解釋有情為什麼會輪迴轉世,當有情證得阿羅漢,斷盡一切煩惱(包括無明),那麼他就只消業不造業了,業消完了他就死了,死了生前沒造新業牽引他投胎,所以投胎識就滅亡,也就是我們說的魂飛魄散,這就是無生法,佛教稱其為涅槃,因為無生所以也無滅,為什麼無生?因為沒有了業力,業力是生的因,前世因為斷盡煩惱,所以不會造新業,所以死後就沒有業力去引生,從而形成了無生的局面,這個無生不光是身體的無生,心靈同樣也無生,自然導致無明也無生,行也無生,識也無生等等,形成了無生的死迴圈,那麼這就是永恆的無生,即四聖諦中的滅諦。因此涅槃只代表有情的斷滅,不會影響娑婆世界的存在,娑婆世界依然會青山常在綠水長流,乙個有情沒了,世界不會因為他而改變

《金剛經》中「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是否與四弘誓願相矛盾?

無住生心 我看見看不順眼的人,習慣性的給人貼個凡夫的名號,此時我自認為比對方高明,我執著於這個我,去度化人 人我二分還未見道 江秀英 割肉餵鷹只是指佛菩薩利益眾生的勇氣是無所畏懼的。正是這種勇氣,他們才能衝破一切障礙和困難,突破身體的執著,才成就無我。我們之所以是眾生就是對身體的保護,哪怕一絲絲的保...

郁達夫《遲桂花》中「但人生是動不得的,稍稍一動,就如滾石下山,變化便要接連不斷的簇生出來。」如何理解?

Kenzy 這句話,是非要放原文裡解釋不可的。單字面意思來看像是不想人生有諸多變化,實則不那麼簡單。它是翁則生寫給郁達夫的信裡,寫到自己妹妹寡居娘家之後,整個家庭產生了變化時的一句慨嘆。這句裡的變化,指很多事情。1 自從妹妹回來之後,我的娘非但得到了乙個很大的幫手,就是我們家裡的沉悶的空氣,也緩和了...

呆在家裡太舒服了,變得很懶散,一動都不想動怎麼辦?

逐水 如果還是個學生,放假在家懶散幾天沒有問題的。如果工作了,現在正值假期,懶散幾天也是可以接受的。但要看看自己能懶散多少天不改變,你看你現在已經覺出來不好意思了,這就是改變呀,自己已經覺得需要做出點變動了,這就說明你並不是乙個懶散的人。真正懶散的人連有這個想法都是奢侈的。如果真的想要盡快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