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的拖刀計是什麼?

時間 2021-07-07 17:51:28

1樓:

古代話本評書裡有幾大常用招數,拖刀記是其一,此外還有回馬槍、撒手鐗之類。

這種招數有乙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敗中取勝,用絕招之前先要賣個破綻,讓對手覺得有機可乘,然後再用自己的兵器一擊致命。用刀的就是拖刀記(比如關羽),用槍的就是回馬槍(比如趙雲、羅成),有鐗當短兵器的就用鐗(比如秦瓊)。

拖刀記的創始人(或者說最早發揚光大者)感覺應該是關羽,《三國演義》中關羽戰黃忠不勝,便暗中尋思用拖刀記贏他。

雲長也退軍,離城十里下寨,心中暗忖:「老將黃忠,名不虛傳:鬥一百合,全無破綻。來日必用拖刀計,背砍贏之。」

《水滸傳》中的關勝,就是關羽的宋朝翻版,他在打敗聖水將軍單廷珪時使用的也是拖刀記,

單廷珪圭隨即趕將來。約趕十餘里,關勝回頭喝道:「你這廝不下馬受降,更待何時!

」單廷珪挺槍,直取關勝後心。關勝使出神威,拖起刀背,只一拍,喝一聲:「下去!

」單廷珪落馬。

拖刀記的特點,應該是背身對敵人,呈現逃跑態勢,既然是逃跑不可能舉著大刀,只有拖著最省力,至於刀是不是碰到地面不好說,碰到了更省勁兒,但會增加摩擦力,馬會比較累。

從某種意義上說,拖刀記跟回馬槍、撒手鐗一樣屬於乙個「成語」,不再僅僅侷限於對武功招式的描述。

雖然這三個詞都有敗中取勝突然襲擊的意思,但側重點是不同的。

回馬槍,側重於折返殺回,一般比喻突然折返,再次行動。

撒手鐗,側重於秘密絕招,比喻使用絕招令人猝不及防。

而拖刀記,似乎連字典上也沒有對其比喻含義的解釋,個人感覺,重點在於乙個「拖」字,拖有是下垂、落敗的含義,可就在突然之間,刀又高舉起來,反手就是一刀,突然置對手於死地。所以它應該更強調先示弱,再用強,比喻給人以落敗服輸的假象,掩蓋突然下死手的致命一擊。

也就是說,「拖刀記」一詞有如下強烈的意味:先棄後取、先弱後強、能而示之不能,背後下死手。

《三國演義》最大的高潮是什麼?

乘風去北 就全書來說,官渡 赤壁 夷陵三大戰役是三次具有奠定故事未來走向的轉折,也是三次高潮。但故事進入鼎足而三的時期後,即劉禪繼位,諸葛亮籌備北伐,六出祁山是主要劇情,此時的故事發展不再像赤壁之前那樣容易顧此失彼地描述。私以為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算是演義的最高潮階段,這也是演義的昇華。但作為演義裡的雲...

三國演義裡誰的時髦值最高?

公子XS 說 三國演義 的話,於吉算嗎?身披鶴氅,手攜藜杖,立於當道,百姓俱焚香伏道而拜。打扮得很浮誇麼 能把一大波粉絲從當紅小鮮肉孫策那裡搶到自己這兒來。 M3小蘑菇 截天夜叉何曼 陣圓處,一將步行出戰,銷金黃抹額,綠錦細納襖,身長九尺五寸,手提鐵棒一條,名號 截天夜叉 何曼,陣前搦戰。操令李典出...

如何評價三國演義裡的漢獻帝

比少帝更有心眼更勇敢,好言安撫董卓,董卓才起廢立之心。見劉備第一面就立刻認了叔叔,族譜一多半現編的 知道收買人心,給自己政治上增加砝碼。敢寫衣帶照,膽子不小。讓董承去辦,證明有識人的眼力。曹丕篡位之後,竟然比曹丕活的還長,證明比較時實務知道該認命認命,該認慫認慫,知道自己吃幾碗乾飯。總而言之比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