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追求科學與物質時代用什麼來守衛信仰與精神?

時間 2021-06-17 10:28:23

1樓:陶碩

這問題預設條件太多了,

我倒是想問問題主:

1.人類有過追求信仰與精神的時代?

2.信仰比科學好?精神比物質好?

從個人角度而言,有信仰(非宗教)是好事,有精神追求是好事,不過度追求物質也是好事(「科學」是一種思考方式,不追求科學的思考方式難道追求跳大神的思考方式麼?)。想做到這些需要不斷地學習、實踐、修身、反思。

不過我估計題主問的不是個人角度的事情。

從社會角度而言,倉廩實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榮辱。西裝革履、豪車別墅,你自然可以路不拾遺,但餓了三天的乞丐不可能不受嗟來之食。長時間來看,人的道德水平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而提高的,我們現在已經處在有史以來最好的時代了,所以用不著守衛什麼,繼續追求科學與物質就好了

2樓:頭頂上的貓

信仰不需要守衛,只需要確認——相信——執行。

文明的發展總是向著多樣性和包容性的。需要守衛的終不是信仰,而是借守衛之名強迫讓他人接受你的信仰。

3樓:Alan

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需要首先定義什麼是科學和信仰,以及科學與信仰之間的關係。

首先信仰並不是科學的對立面,愚昧才是,廣義上講科學意味著用嚴謹的邏輯,全面的思考,理性的態度去認識世界和處理問題,而狹義上科學是以這種方法認識與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形成的理論。然而沒有任何乙個理論是完全嚴謹正確的,人類的理論只能無限接近真相,即便是最嚴謹的理論也不過是真實世界在人腦中的一種對映,科學的存在一方面是為人類的物質創造提供理論基礎,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一種純粹的求知的精神需求。

所以不論科學還是信仰,都是同時為人類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服務。那為什麼會有把他們對立起來的看法呢?因為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對世界的理性認識也就是科學是逐漸發展出來的,而舊時代科學的邊界,信仰出現的位置現在可能已經被科學解釋。

然而受限於人的理性程度,教育程度和天賦,和心理需求,實際上大多數的人都無法用比較理性的方式理解世界,如果不影響到其他人的利益,這本身也無可厚非,我覺得我們沒有權力要求他人如何理解這個世界,而且由於個體認知的限制,可以說應該沒有人可以將自己的理性程度達到人類認知的邊界。所以某些個例上看,其信仰可能是與人類所擁有的科學認知相背的。如果乙個人的科學認知過分落後於整體的科學認知,那麼可能就會出現疑慮,科學是不是使你的信仰崩塌了。

那麼這時候你可以有兩種選擇,堅持你的信仰,或者學習重新認識這個世界,誠然後者是痛苦的,尤其對於年紀越大的人,已經習慣了用某種方式認識這個世界,改變意味著巨大的精神痛苦。如果乙個人已經習慣了幾十年的生活中遇到了問題,去祈求乙個高等的神明,並認為得到了幫助,那麼有一天如果告訴他這個神明不存在了,那麼這當然是乙個他很難接受的事。但我覺得,在遇到矛盾的時候,更新自己的認知,重新思考應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也意味著在未來,你將更加理性清晰的認識世界和解決問題,從而避免你在未來遇到問題時,掙扎於現實和你的信仰發生衝突時給你帶來的痛苦。

至於如何選擇,只能你自己決定。

所以綜上所述,科學與信仰並沒有矛盾,他們作用於不同的區間,物質與精神也沒有,他們只不過是人類需求的兩個維度。矛盾的是先進的科學和落後的信仰,是物質產生的慾望得不到滿足所帶來的精神痛苦。面對這些你必須自己做出選擇,而也是你自己要為你的選擇承擔責任罷了。

二十歲這個年齡應該追求物質條件經濟條件穩固還是去追求自由和追求自我價值?

發條葉 說實話,如果你不是做科研或者學者的話,我真想說你應該先賺足夠的錢,最起碼你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你才會去想你的自我價值,二十頭你想實現追求自由個自我價值?你的物質條件允許,社會也很難允許,畢竟有些人追求到了自由也實現了自我的價值,就是過的不怎麼好罷了,二十左右最好就是努力的讓自己變值錢,到了自己...

拋去物質追求與客觀條件,我們還有學習的動機嗎?

淑怡 Krisny 我覺得還是存在的,有人就真的覺得 學習使我快樂 在心理學上,這種以求知作為目標,從知識的獲得中得到滿足的學習動力叫做認知內驅力,是一種要求理解事物 掌握知識,系統地闡述並解決問題的需要。這種由個體內在興趣 好奇心或成就需要引起的內部動機對學習活動影響大,時間也最持久 水翰三木 如...

如果這個社會以追求物質為主流。那所有沒有錢的窮人是不是都應該每天活在煎熬之中才是社會真理與現實。?

首先窮人這個說法就不太嚴謹,我們都生活在中層,有比你更窮的,也有比你更富的。人是否幸福只有自己知道,不以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做好自己,內心滿足就好了。不要太關注別人的眼光,自己的人生自己主宰。 大宇宙的命運術 題主心亂了。一首詩送給題主 饑來吃飯倦來眠,雲遊天下有餘錢。一生到老無多病,哪個知我是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