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是不是不重視發菩提心?

時間 2021-06-02 20:33:23

1樓:79人生

不能這樣說吧。漢傳佛教屬於大乘,只要是大乘,一定要發菩提心,否則就不成為大乘。

只是真正發了菩提心的人不在網上消磨時間,而是真正去做利益眾生的事業去了。

2樓:

智慧型與福報具足了

因緣也足夠了

基本上不需要發菩提心

因為這時候

僅僅剩下菩提心了

當然我個人現在沒有度人的資格

我沒有過多的調查大眾的根器利頓

只是乙個不成熟的想法

「不需要刻意的強迫自己發菩提心,該發菩提心時會自然而發之」

其實哦,沒開悟的人無論怎樣,都是盲修瞎練而已,,,

做什麼也沒差了2333

不過呢多讀點好書認真的去對待愛護周圍(值得的)眾生,遠離那些惡緣惡知識

這些是準沒錯的,福報與智慧型資糧的積累可是十分重要的

想要修佛呢,首先得是個宅心仁厚的好人才行

你要對那些積極上進,無私奉獻的人表示親近

對那些自私貪婪算計利用耍小聰明的人表示厭惡與疏離,以及那些吃喝嫖賭,聲色犬馬為好(沒有除此之外的愛好)的也需遠離

然後呢,你得具有基本的社會與知識素養,最好要讀乙個比較不錯的大學,多多的接受世界的知識

然後讀好書的話,個人的看法是,越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越是對世界帶來深刻影響的,都是可以讀一讀的,個人比較喜歡讀一些《孫子兵法》,《黃帝內經》,《資治通鑑》,,,等之類的古書,當然,佛經與道家的《道德經》,《清靜經》我也有翻閱過

讀書是相對來講比較personal的東西,其實大概是需要提公升個人的讀書的廣度與深度

"世上好語書說盡「//」讀書須盡意,一字值千金「————《增廣賢文》

反正吧,慢慢來吧,什麼事情都急不得

該是你的總歸是你的

但是終了也是了無所得

只是一場夢幻罷了

當然只是個人視角

僅供參考

祝好運

over

3樓:普波居士

《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可見發菩提心在佛教的修行中有多麼重要。

你對佛法的認知是錯誤的。所謂大乘佛法的終極目的絕對不是為了教人發菩提心,成佛,普度眾生。而且成佛和普度眾生已經包含在菩提心裡了,不用另提出來。

什麼是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度眾生的心。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那麼佛法的最終目標又是什麼呢?解脫!讓眾生從煩惱痛苦中得到解脫。

那麼,發菩提心和佛法的解脫有什麼關係呢?首先眾生不發心成佛就不能解脫。其次,利他、覺他,是消除眾生的我執。

眾生有我執,就會執著在五欲六塵的相法上,就會貪嗔痴不斷,造諸業行。眾生就會隨業受報,苦苦相循。同時利他覺他,也會有得獲究竟解脫的功德利益的果報。

所以發菩提心是促使眾生得到究竟解脫的正因。

象大家都熟悉的念佛法門,其宗義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想解脫,發心念佛,求生淨土,蒙佛接引,往生極樂。

4樓:倪名

一、般若與菩提心不二:勝義菩提心乃破法執之功德

勝義菩提心不在般若之外,也不是般若和其他東西的結合,而是般若本身的功德,菩提心之圓滿對應於般若之圓滿(自心與法界實相相應的程度)。

(1)為何小乘無法發起勝義菩提心

永明延壽大師《宗鏡錄》第七十三卷:

「生老病死,皆是自心。地水火風,終無別體。是以眾生耽著生死,二乘厭畏生死,皆不了心外無法,為境所留。

取捨雖殊,俱非解脫。何者?眾生為生死縛,二乘被涅槃縛。

如《楞伽經》雲:復次大慧,諸聲聞眾,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之相。

一切皆是妄分別有無所有故,妄計未來諸根境滅,以為涅槃。不知證自知境界,轉所依藏識,為大涅槃。」

可見,阿羅漢將一切,妄分別為無性,執空,有法執,故墮在涅槃,被涅槃所縛。小乘人對於世間有很強的厭離心,急於入涅槃了生脫死,因此無法發起勝義菩提心。

(2)漢傳佛教是否不重視發菩提心

大乘的開悟雖然從斷煩惱的角度講與小乘一樣,但是大乘的修行是同時破人法二執,所以大乘的開悟,除了如小乘那樣證悟緣起性空,還證悟性空緣起,無性心源含融萬法,故必然發起勝義菩提心,得解脫而不離世間。

大乘所言「真空妙有」,真空非偏空,偏空(小乘聖者)不真。妙有非實有,實有不妙。真空者,即有之空,雖不妨假說有人我,但不執著其相。

妙有者,即空之有,雖不執著其相,亦不妨假說有人我。如是終日度生,實無所度。雖無所度,而又決非棄捨不為(破空執的緣故)。

了解此理,精進修行,如此才能完成利生之大事業。《心經》在「色不異空」和「色即是空」之後講「空不異色」和「空即是色」,以破小乘偏空之智。能知色不異空,無聲色貨利可貪,無五欲塵勞可戀,即出凡夫境界。

能知空不異色(破空執,證性空緣起,自性具足妙有,能生萬法),不入二乘涅槃,而化度眾生,即出二乘境界,如是乃菩薩之行。

此處以惠能大師修學開悟的經歷作乙個說明:

《壇經》中記載惠能大師兩次因《金剛經》而得悟,第一次是某日賣柴時聽人誦《金剛經》而有所領悟,萌生學佛之念,去黃梅山拜謁五祖。第二次是,五祖給惠能大師講解《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師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連道五個「何期」: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這兩次開悟明顯有境界之別,對於禪宗三關的認識,太虛大師《中國佛學》:

「破本參(悟阿賴耶識)而不知有重關(悟心無性)須破,則易落於天然外道;破重關而不知透末後牢關(悟無性心源含融萬法),亦易安于小乘涅槃。必須透過三關,始可真實到達圓教的悟境。」

惠能大師第一次得悟後所作的「菩提本無樹」這首偈子一直以來被引用得很多,實際上講的是空性,從圓教看來,悟境並不高明,乃禪宗三關中的破重關(悟心無性),按照太虛大師的判別,所見到的道跟小乘的須陀洹向所見到的道一樣,所以還有退墮於小乘的可能。五祖為其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師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這時才透過末後牢關,入圓教悟境,生起大乘相應功德,發起勝義菩提心。

可見,並非漢傳佛教不重視菩提心,漢傳佛教一旦開悟,勝義菩提心必然會發起,不僅禪宗,淨土宗也是如此,實相念佛成就時,勝義菩提心也是必然發起的。

二、六乘終歸一佛乘,學佛不要困於宗派之見

佛法分為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密乘。六乘法中,人、天二乘,合稱「人天乘」,聲聞、緣覺二乘合稱「二乘」、「小乘」,密乘實際上屬大乘法中的一門,故略而言之,佛法分人天乘、小乘、大乘三乘,藏傳迦當派稱之為「三士道」。

佛法雖分六乘三乘,但就佛陀說法的本懷而言,又可總攝於一乘或一佛乘。佛陀在說完三乘法之後,於末後所說《法華經》中開權顯實而總結說: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此所謂一乘,指由《華嚴》、《法華》等了義經所宣說的圓滿大乘,這種大乘以種種方便引導眾生趨向佛果為根本宗旨,六乘終歸一佛乘,以念佛為例,禪宗依靠自力解脫,明心見性,屬於念自佛,密宗修三密相應之念佛,屬於雙念自他佛,淨土宗仰仗阿彌陀佛佛力接引往生,主要屬於念他佛,而淨土宗的念佛三昧則以實相念佛、明心見性為究竟,與禪與密,入手雖異,到家無二,念佛三昧中的實相念佛一門,可以把禪宗之禪、天台圓頓止觀等實相禪及顯密大手印、大圓滿澈卻等都包攝在內。見道時都是一樣的,因為自佛和他佛皆是同一法身,彼此無二,所以真見自佛時,即見他佛,真見他佛時,即見自佛。學佛實在沒必要困於宗派之見,應機的修法,都可以考慮修學。

大乘佛子學佛,必須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誓願,也就是要產生一種覺悟成佛,救度眾生的心性狀態,《菩提道次第廣論》關於修菩提心次第,將阿底峽尊者所傳各種教授分為二類:一類是從金洲大師傳來的七重因果的教授,一類是寂天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的自他相換法。這兩派都是以出離心為基礎,進而發大慈悲心救度有情共證菩提。

還可依《發菩提心經論》等所示,觀人身過患、輪迴苦、業報因果、佛果功德、自性功德等,學習諸佛菩薩因地之發心,發起成就佛果,利益濟度眾生的巨集大誓願,立志盡未來際永遠為此巨集偉目標而奮鬥。

如前所述,勝義菩提心必須依靠破法執才能發起,不一定必須某種儀軌,但是初學者發世俗菩提心,一般需要有一定的修法。

大乘學人通過得正見,開圓解,輔於一定的修法,並且在生活中隨時以佛法的道理觀察社會人生,如此不斷發起大悲心、救世心、向上心,使菩提心不斷鞏固增長,漸漸達到念念不忘失的境地,如《華嚴經·淨行品》所教誡,於洗漱澡浴、行住坐臥、抬手動足、待人接物,一切時中,念念觀修,以普度眾生為懷,如此發起(世俗菩提心),並使之堅固,是較為如法的方式。

發菩提心作為修學佛法的重要加行之一,菩提心的長養對學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不僅心理結構、人格形象會迅速發生良性轉化,而且易於深入正定、明心見性。只要菩提心堅固,則現前便有了可靠的精神支柱和強大的精神能源,精神境界已超出凡小,與諸佛菩薩相往來,有了究竟的安身立命之本,明確的努力方向,會從菩提心中享受到凡庸小人所無法享受到的高尚幸福。只要菩提心堅固不退,往生淨土便有了最重要的資糧,見道證果又豈會遙遙無期。

5樓:

這是我這兩天剛理解的,寫出來大家參考。

佛陀出世,告訴我們脫離三界六道的方法,就是如何想如何做才能脫離三界六道。是心帶動行為,順著這條路走出去的。想了生死,我們只有這條路。

佛陀讓我們發菩提心,你不發你就上不了路,你就走不出去,淨土也去不了。信願行不是讓你信願行享樂去的,想去淨土嗎?想去就得順著佛陀給的方案走,發菩提心,頻率調對了,對方的電台才能連線上你。

道理其實不難,但我也琢磨了好久才算理解了。

果然是,知道不代表理解,理解不代表證悟,證悟不代表解脫。

6樓:

喇嘛大忽悠:菩提心竟還分顯宗和密宗兩種,顯宗菩提心竟然遠不如密宗菩提心!

就連菩提心這個概念,也被這個所謂「佛學院」的喇嘛強分高下!喇嘛們處心積慮貶損漢傳佛教之險惡用心昭然若揭!

可憐可悲那麼多的漢地佛子們,還在崇拜這些喇嘛!

見圖:慈誠羅珠堪布開示:別解脫戒、菩薩戒與密乘戒相比,雖然違犯別解脫戒過失很大,但與菩薩戒相比,就顯得微不足道;如果違背菩薩戒,雖然也有極大過咎,但與密乘戒相比,也不足掛齒。

漢傳佛教是不是應該恢復辯經的傳統?

題主說的辯經,大概是指藏傳的那種吧?如果是的話,那麼無非就是基於因明論式 自續論式和應成論式 進行的辯論,用今天的話講就是三段論邏輯。漢傳的歷史上也翻譯過一些因明學的著作,不過重視的人不多。但是,辯論並不限於藏傳,因明也未必是辯論所需的必修課,因為三段論邏輯本身就是人類正常的思維方式。就國內的教育水...

過年紅包 男朋友給發了100元,是不是不重視我

看他收入呀家裡條件呀。對比他對身邊的人 不一定,得看性格和平時的相處,你對他的了解。所以只有你本人才知道他到底重視不重視你 100還給他,分手吧。這一百可能是他權衡自己的生活費所需之後能給你的最多的了,給你520,他可能泡麵都吃不起了又不好意思問父母要,他不適合你,這樣繼續下去你的失望和疑慮會越來越...

佛教是不是有神論?

是有神論,只是佛教體系下的神與外道常一主宰的神定義不一樣。按官方意識形態來劃分的話,佛教有持心物二元論的宗派 有部 犢子部 經部 有唯心的宗派 大眾部 大乘各部派 有中立的宗派 分別說部 這個不用洗。那些說佛教是無神論那些是網傳佛教。 原始佛教沒有任何超自然內容,沒有鬼神,六道輪迴的本意是指人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