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說 「有依賴就不可能有愛」,請問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時間 2021-06-02 14:08:13

1樓:

愛能產生依賴,而依賴不一定能產生愛。

依賴是相互作用的,如果一方收不到反饋,則大概率會慢慢離開,或許伴隨失望,或許伴隨憤慨。

愛可以是雙向的,而更多情況卻是單向的,是無私的,是付出的,是不求回報的。

即使再傷害,也依然深愛。

2樓:多唐

依賴意味著向對方索取,因此依賴是愛自己的表現,不是愛對方。換句話說,依賴意味著通過愛對方使對方愛自己,目的是為了被愛。

不依賴意味著unconditional, 無條件無期待不索取才是愛,否則是交易。

在認知愛對方的那一刻起,愛就不存在了。愛不可能活在認知裡,因為認知只存在一瞬間,下乙個瞬間就是歷史,就死掉了。

3樓:Ashley Sun

愛是我想到你就會很開心,我我不需要你為我做任何事,無論你現在是什麼樣將來又會變成什麼樣,我都愛你。

而依賴是我需要你所以我喜歡你,你能給我我需要的所以我和你感情密切。

乙個無條件,乙個有條件。

4樓:湘君穀雨·心

簡單來說,你依賴她,如果有天她離去了,如果她是背棄,那麼你憤怒又恐懼,如果她是病逝,那麼你哀情又嘆息,後半生可能變的十分庸碌,所以這份依賴,會阻礙你的生命力的完整展現。克的意思是,希望你有愛,但不要變相的給自己一套提前的枷鎖,愛和自由、延展、熱情、活力有關。

他希望你分清1、依賴式的戀情

2、愛(含義深遠,無限高大上)

5樓:相當餓

依賴是什麼?依賴是不是,希望他人接受自己脆弱失敗的一面,並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支援?

我在情感上依賴乙個人,我希望對方能夠幫我排解孤獨,當我脆弱的時候可以安慰鼓勵我,支援我度過那些失意的時刻;如果我是在經濟上依賴乙個人,我就希望對方能夠幫我解決經濟上的問題,是這個意思嗎?

我會有這樣的渴望, 不正是我發現自己有失意的時刻卻無法接納它們的證據嗎?

我無法接納那個脆弱的自己,也就是說我無法接受全部的自己,轉而尋求外在的支援。如果我都無法接納我自己了,那我的心中怎麼會有愛呢?

愛就是了解並接受

依賴的存在正是心中無愛的證據。

所以說,有依賴就不可能有愛。

6樓:貓吾

這句話克里希那穆提曾經自己做出過解釋:你是否愛任何人?你可能愛你的狗,但狗是你的奴隸。

除了對動物、建築物、書、詩、大地的愛之外,你愛任何人嗎?那表示不求回報,不求你愛的人回報,絕不依賴他。因為如果你依賴,那麼恐懼、嫉妒、焦慮、憎恨、憤怒就開始了。

如果你依賴某人,這是愛嗎?去找出答案吧!如果那些都不是愛——我只是在問,我不是說它是或不是——你如何能有憐憫?

當我們甚至不能以平常的愛去愛別人時,我們要求的就是比愛更多的東西。

在一般的經驗裡我們常常把愛看作是雙向的,可惜事實並不是這樣,愛,從來都是乙個人的事,愛在很多時候都是與寂寞、與等待相伴的,就像那本書的書名一樣《愛與寂寞》,很多人的愛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習慣,我們有句老話,日久生情,習慣會讓我們生出情愫,生成依賴,但情愫和依賴不一定就愛,不過這裡面的區別實在是很難說的清楚。我有個同學,結婚已經快十年,記得前幾年他對我說,他覺得婚姻越往後,當初的那個感情就變成了親情、友情,但是愛呢?好像被所謂的依靠,扶持,責任等等代替了,其實這並不是在說他們的婚姻不幸福,不美滿,他只是告訴我,他當時過得其實挺踏實的,不過就像他說的,愛情在這當中變得很稀薄,甚至沒有了。

我無法去評判我的這位同學的婚姻,有人可以習慣成自然,並且過得很幸福,但我不能,我覺得習慣就是習慣,永遠成不了愛。

記得年少時在正大劇場裡看過一部名叫《電腦狂想曲》的電影,講的是一台電腦和他的擁有者,同時愛上乙個大拉提琴的姑娘的故事,裡面有句台詞「愛是給予,不是索取」,很雞湯對吧?但我認為很對,愛就是這樣任性,我愛你,但與你無關。

7樓:

這裡是把愛當做不求回報奉獻的,絕對自由的,

而依賴,是一種感情上的索取,會情感要求對方關心自己,在乎自己之類的。

有索取自然就不可能算是不求回報的奉獻啊。

8樓:舞奈

我們所說的愛是;你能給我安全感、快樂。我依賴你的存在給了自我的存在感。而當中就有了占有,占有裡必定有恐懼,而恐懼裡沒有愛。

我愛一朵花,但我不會摘下它帶回家。因為我這樣做的話,它的美就不復存在了,而它本身的美就消失了。我依賴美所以希望它能放在家中,能更多的看到它的美,這種依賴就等於毀滅美,這當中沒有愛。

愛是超越一切的!愛是無限的,不是單一的。更不是充滿衝突、矛盾、掙扎的。

9樓:mlhhh

克這句應該不止是指戀愛心理,人的孤獨感、內心的匱乏和痛苦會產生執著於家人或事物的反應,這種反應是一種自我防衛、逃避。不安全感造成的依賴遲早會被丟開而去尋求新的依賴。依賴會助長恐懼感,而我們會為了解決恐懼去尋找另乙個能帶來安全感的關係。

所以在依賴關係中就充滿阻礙,就難以存在真正的愛。

10樓:oroxy wang

簡單粗暴的說:

依賴意味著需求!

需求意味著恐懼!

恐懼扭曲人的心智!

扭曲的心智沒有能力愛人!

再補充下:

所以!!!愛需要一顆圓滿的,自由的,充滿能量的,不求回報的心!

11樓:留雅

題主定義的愛是戀愛,幾乎所有的戀愛裡都有依賴,占有,安全感,嫉妒,我們把這些都看成是愛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就是我們的現狀:愛就是依賴,就是你能滿足我的需求,是我的解藥,是我的安全感。

看一看我們的愛情,尋找一下裡面是不是除了對方的功能性就沒有其他?因為他是我的依賴,所以我要滿足他,這樣就可以不失去這個依賴。

那麼問題就來了,在這樣的愛情裡面有愛存在嗎?當依賴存在的時候,愛就消失了。因為愛不在自我裡,而依賴卻是自我的產物。

這就是最大的問題。愛不是我們想的那樣的。真正的愛會把你的自我燒成灰燼,它會改變你,把你扔進事實裡面,你無法再逃進愛情裡,事業裡,寂寞裡,幻想中。

12樓:車馬喧

題主給這個問題添了乙個「戀愛心理」的標籤,實際上克的這句闡述遠遠超出戀愛的範疇。

簡單地講:

對對方好是為了對方對自己好,這是假愛,實際是一種換取。

對對方好而不求什麼,這是真愛。

你會說,大部分人不都是有所求地對人好麼?

是的,所以真愛難得,而紛爭總是那麼多。

當你表達善意,卻並非自然流露的時候,你心裡隱藏著乙個想達成的目標,當它沒有實現,甚至被反對的時候,怒火就會公升起,轉化為暴力。這時候並非由愛生恨了,而是你一開始就沒有真正地愛。

這種帶著條件的善意就是一種依賴,依賴對方的表現。對方的表現決定了你的情緒,於是你成為了他人的奴隸。

克指出,這種依賴的狀態與真愛的狀態不可並存。

13樓:

什麼是依賴?或許我們應該先弄明白這個問題。依賴的時候,可以說是「貪愛」,就是持續的需要或者離不開某種東西,既然依賴是為了滿足我自己,那麼為了滿足我自己而進行的一切思慮和行為可能是愛嗎?

14樓:憨山門下

如果仔細觀察我們的依賴,可以發現當依賴產生的時候,伴隨著的是一種恐懼。比如,我依賴我的媽媽,其實也伴隨著我害怕失去我媽媽的恐懼。而害怕失去我媽媽的恐懼,來自於我自身沒有安全感的恐懼。

而為什麼我們,會沒有安全感,這來自於我們對自我的乙個預設,」我應該是安全的,我應該是如此,而非生活在恐懼中「因為這種預設,所以我們有了,不應該那樣,而應該這樣的心理活動,也就充滿了種種不能揮去的依賴。愛是純粹的,沒有雜質的,如果有恐懼怎麼會有愛呢。愛和恐懼是不能相融的。

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的思想或者成就的價值達到了乙個什麼樣的地步?

鈴鹿御前 達到了猿人剛下地時的的境地,不受任何經驗束縛 因為經驗都留在樹上了 而且如果恰好有乙隻得了侷限性癲癇和人格解體 而且癲癇是僅作用於腦島部位的 那這只不幸的 智慧型猿 會以為情感缺失和癲癇發作時的快感是所謂 真理 然後就開始大肆宣傳,給陷於痛苦中的其他猿人灌輸什麼 侷限性癲癇和人格解體是無路...

當代哲學界有專門研究克里希那穆提的人嗎?

忘了是哪個懷疑論哲學家自己說的,沒有找到終極真實之前的所謂哲學理論不過是一些不明真偽的個人觀點的堆砌。譬如造房子,理性邏輯的磚很堅固,但架不住地面是爛泥。所以哲學從經典的形上學最後慢慢延伸到語言學 現象學 存在主義和禪宗。在這一過程中哲學的定義其實已經模糊 擴充了。酒神與日神,一陰一陽謂之道。站在實...

怎麼理解克里希那穆提所說的你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你這句話?

拾光者 克里希那穆提的這句話和叔本華以及道家的思想一脈相承,算是其思想的核心。你就是世界指的是你是世界本源的一種外現 世界就是你同樣指的世界的本源就是你的本質 叔本華將意志看做世界的本源,認為人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外化,是意志產生的,是虛幻的,只有意志是真實的。如果模擬一下就是,你就是意志,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