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到底天命是什麼?

時間 2021-06-02 13:19:24

1樓:夢遊計

就是你這輩子來這個世界要幹的事。五十歲之前會有各種暗示線索,不斷提醒。到五十歲所有線索差不多都給到了,綜合起來你就知道這輩子的任務是什麼。

所以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樓:呂振雨

天是華夏民族的傳統信仰,華夏的教,華夏教,天之命就叫天命,天眷顧努力的,努力才會有天命,分析自己解剖自己,自己存在的問題,提高自己,不努力不好好幹也會有天命。

3樓:

找了北溪字義裡關於命的一部分。

命,猶令也,如尊命、臺命之類。天無言做,如何命?只是大化流行,氣到這物便生這物,氣到那物又生那物,便是分付命令他一般。

命一字有二義:有以理言者,有以氣言者,其實理不外乎氣。蓋二氣流行,萬古生生不息,不成只是空個氣?

必有主宰之者,曰理是也。理在其中為之樞紐,故大化流行,生生未嘗止息。所謂以理言者,非有離乎氣,只是就氣上指出個理,不雜乎氣而為言耳。

如「天命之謂性」,「五十知天命」,「窮理盡性至於命」,此等命字,皆是專指理而言。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予於物者。就元亨利貞之理而言,則謂之天道即此道之流行而賦予於物者而言,則謂之天命。

如就氣說,卻亦有兩般:一般說貧富貴賤、夭壽禍福,如所謂「死生有命」與「莫非命也」之命,是乃就受氣之短長厚薄不齊上論,是命分之命。又一般如孟子所謂「仁之於父子,義之於君臣,命也」之命,是又就稟氣之清濁不齊上論,是說人之智愚賢否。

既然此處天命為理,自是不可逆不可違也無所謂逆和違的了。

關於一切是不是命中註定

《了凡四訓》中云谷禪師道:《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若言天道有常,吉何可趨,兇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題主也許可以看看《了凡四訓》

4樓:Sugar

「天命」的本義是上天的命令以及上天主宰之下。它發源於上古時期的神學信仰,在周代成型。孔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天命觀,將宗教性轉化為道德性。孔子的思路是這樣的:

首先是對「天」的重新理解。孔子去掉了「天」的人格性,但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與必然性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這說明,「天「在孔子那裡已經不是商周時期那種有人格的至上神了(對於鬼神,孔子選擇懸置的態度——「子不語怪力亂神」),而是乙個沉默的、人們無法改變的命運之天。

那麼,我們如何面對這樣的「天」呢?兩個字:「畏」和「知」。

首先,要畏天命。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也就是說,要敬畏天命的作用,並且順天而為。

其次,要知天命。天命不是不可捉摸的,而是可以通過學習體悟而知道的。在孔子看來,知天命是一種人生境界——「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孔子經過不斷的學習體悟,終於「五十而知天命」。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敬畏天命的作用不代表完全聽天由命。相反,孔子認為,在順應天命的前提下,很多事情仍有人為的空間。比如,孔子曾說「為政在人」。

因此,孔子的天命觀實際上是一種積極有為的天命觀。

5樓:松灣裡

垂垂老矣的年紀,人生已走了大半,看慣了太多世態炎涼,經歷了太多挫折打擊,雄心壯志多半已被磨滅,一腔熱血也不復存在。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能改變什麼,不能改變什麼;能得到什麼,不能得到什麼。而不是不計後果的去追求。

所謂的知天命,我想更多的是妥協吧。

孔子說 五十而知天命,誰知道天命是什麼?

伍老師 論語斬件 2.4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孔子的父親叔梁紇 h 是魯國將軍,據說身高十尺,力能舉城門。叔梁紇娶施氏為妻,一連生下九個女兒,沒有兒子,後來納了一名小妾,才生下乙個兒子,取名為孟皮。孟皮七歲...

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 ,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長風 這句話每一段都省略了乙個物件 道理。生來就知道,不需要學習的道理 需要學習才會明白的道理 通過無數例項 碰壁 痛苦 才會明白的道理。其實,我們任何乙個人所理解的道理,都是這三種方式得到 提煉 修煉而得的,只是人與人的性質特點不一樣,三種方式運用的區間不一樣。餓了就得吃飯,渴了就得喝水 走路怎樣...

請教這句話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放在當下社會何解?

君子幾 15歲決定學習的方向 30歲確定一生的原則 40歲對人生的目標不再動搖 50歲明白命運是自己造成的 60歲好聽的聽得進去不好聽的也聽得進去 70歲可以放心去做前提是規規矩矩 Un A 這是 論語 裡的一段話。它描述的是孔子的成長過程。也可以認為這是孔子認為的人類個體理想的成長過程。三十歲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