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 五十而知天命,誰知道天命是什麼?

時間 2021-06-01 00:19:52

1樓:伍老師

《論語斬件》2.4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hé)是魯國將軍,據說身高十尺,力能舉城門。

叔梁紇娶施氏為妻,一連生下九個女兒,沒有兒子,後來納了一名小妾,才生下乙個兒子,取名為孟皮。孟皮七歲時,爬樹玩耍摔斷了腿,變成瘸子,按當時禮制,身患殘疾是不能成為繼承人。

於是叔梁紇又向魯國的顏氏求親。由於叔梁紇年紀大,且性情急躁,顏氏的三個女兒當中,只有最小的顏徵在願嫁之。

當時叔梁紇六十六歲,顏徵在十五歲,禮制規定,男性成婚應在16至64歲之間,女性應在14歲至49歲之間。故而,叔梁紇與顏徵在的結合並不符合禮制,史書稱之為「野合」,即不合禮制的婚姻。

叔梁紇71歲那年,顏徵在生下了孔子。

孔子天生容貌醜陋,具有七露特徵,分別為雙眼露白、雙鼻露孔、雙耳露輪、嘴露齒。此外,孔子的頭額是向內凹陷的。

叔梁紇和顏徵在卻十分欣喜。

此前他們曾在曲阜東面的尼丘山禱求天神賜子,故而把孔子取名為孔丘,字仲尼。「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所以過去有「孔老二」的說法。

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去世,顏徵在失去庇佑,被正妻施氏逐出家門。

顏徵在帶著孔子,及同樣被逐的庶兄孟皮,在曲阜闕里定居,過著清貧的生活,在極為艱難的情況下,將孔子培養成身高九尺六寸、以博學聞名的英才。

孔子十七歲時,顏徵在因操勞過度而逝。

魯國素有禮樂之邦之稱,孔子成長於魯國,深受影響,幼時常以模仿演習祭禮為樂,青年時做過管糧倉、放牧的小官,其後創立儒家學派,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名動列國,被尊為「天縱之聖」。

在本章,孔子概述自身學習和修養的過程,總結在不同年齡階段所達到人生狀態。

孔子總結的人生狀態,是乙個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學識素養逐步提高的過程,並非是一蹴而就,這是本章的要點。

孔子的這個總結,對中國人影響極深,被視為人生不同階段所應達到的理想狀態,至今還在廣泛引用。

此處插一段冷知識。

孔子叫孔丘,其父叫叔梁紇,二者的姓名存在根本性差異。

這是因為,當時男子的名號具有很強的隨意性。譬如叔梁紇並無姓,紇是名,叔梁是表字;孔子也不姓孔,孔是其先祖孔父嘉的氏稱。

事實上,孔子的祖上姓子。

後來孔子被尊為聖人,其後裔便以孔為姓,一直延續至今。

孔子由姓子到姓孔,其中涉及頗多風俗禮制,譬如五世親盡、男稱氏不稱姓等,這些風俗禮制至今有一定的影響,我們日後再行分說。

【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歲,明白並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

五十:五十歲。

知天命:本義為順應被天道主宰的命運,此處解作明白了自己的社會責任。

古人相信在冥冥之中,有一種稱之為天道的力量,主宰著眾生的命運。乙個人的吉凶禍福、富貴貧賤,都是早已被天道規劃好了的。順應被天道注定的命運,就是所謂的知天命。

孔子到了五十歲,人生經驗已經十分豐富,能夠敏銳的察覺到社會現實與自身才華的最佳結合點,知道怎樣做才能令自身價值最大化,他把這種明悟,稱之為知天命。

事實上,若去掉其迷信成分,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孔子明白了自己的社會責任,找到了讓自身價值最大化的方法。

鑑於此,我作註解如下。

孔子說:我十五歲樹立人生志向,努力學習相關知識。三十歲學有所成,確立做事處世的態度和原則。

四十歲能明辨是非,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五十歲識天下大勢,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六十歲寵辱不驚,能聽得進逆耳之言。

到七十歲知行合一,一切言行隨心所欲,卻不會逾越禮制。

更多的論語註解,請參見本人專欄《論語斬件》。

2樓:

天命是天的自然之道,命是人與自然的變化之道。天命就是明白了自然,變化,人之間的關係,並明白了應該怎麼處理它們的關係。可以去研究易經。

道理講的再明白你也是不會懂得,自己經歷了就知道是什麼意思。

3樓:課堂留守

天命之知,是以自身之貞定,而使混沌之天命呈現清明。

天地之大,因其大而成混沌,自己有了道路,則不成其混沌,是人道之大也。

知天命,不是知安排,天無安排;這個天地沒有私意,所以沒有安排。

知天命,不是知前識,前識為愚;因其前識而動搖己心,行而喪己以求利,前識謀利而無己。

4樓:威廉綿羊

天命就是:封建地主制必然取代奴隸井田制,資本主義制必然取代封建制,資本主義也遲早被更先進的制度取代,歷史螺旋上公升

孔老二自己再牛B,也無可能復辟周禮

孔老二的徒子徒孫更沒可能做到

5樓:陽明學社

孔子晚年在子貢面前說,「莫我知也夫」。孔子嘆息,沒有人懂得他。子貢說,我們作為您的學生,還不懂您嗎?

孔子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唯天乎」。孔子的意思是,你們都不懂我,只有上天才懂我。

孔子五十知天命,與上天知孔子,本是乙個意思,如陽明先生說,知天乃與天合一,孟子所謂「盡心知性知天」。古代的知縣、知府、知州,「知」字義深。

《論語》中「學」,多不加賓語,此「學」義深,與今天的學習不同。同樣,古人說的「知」,不同於今義。「知天命」,如果把「天命」作為動詞「知」的物件,就錯了,「知」與「天命」是合一的。

下學而上達,學達性天,入於德性之「知」,就知天命了。

6樓:滕浩

命字,是口和令的集合。口代表祈禱或祭祀行動,令代表眾人遵從。所以天命就是聽到上天的聲音或提示而遵從。

孔子說五十才能明白懂得理解天命,就是才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因果相繼,本有契機,見微知著。

7樓:軻十五

天命我知有兩說,數說與理說。

數說。《論語》中專言命者,數也。所謂命裡有數,就是一切早有安排。

《說文解字》雲:命,使也。《劉氏正義》言:

天命「是天使己如此也。」這種說法傾向於把天命解釋成一種宇宙執行的必然,也就是老天爺安排好了。

理說。天命,被解釋成天理(天德),是宇宙執行的自然邏輯,是對天的極致理解。《朱子集注》雲:

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予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萬物的執行是在天命的指導下,天命在這個解釋中成為了一種執行邏輯,是先驗存在不言而喻的。人可以通過修身養性或者是窮學盡數的方式來到達,生而不知的人後而知天理(契天德)的境界,這種境界被稱之為「知天命」。

知識有限,只懂這些,有錯誤處懇請大家斧正。 @wyxygmx 老哥來幫我看看。

8樓:廢材小盒子

天命就是上天賦予你的使命,也就是所謂的人生價值。知天命,就是知道你因為何而生,又將為何而死。知道因為何而生,就不會再抱怨;知道將為何而死,就不會再恐懼。

不抱怨,不恐懼,這就是三達之中勇者的境界~()

9樓:悠遊大少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這個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和評價。

一語雙關,就是知道他自己的使命和自己走得有多遠了,就是說已經看到人生目標的終點了。

10樓:徐佳盛

別瞎想,子不語怪力亂神。他的意思很明確,就是過了50就別再掙扎了,你的命運已經定了。

這是孔子那個時代的判斷,現代應該說70而知天命。

11樓:活到老學到老

在《論語》中對於「命」的解釋是「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一切事物都是由「命」決定的,是不是感受到了濃濃的封建迷信氣息?

那我們換個說法:一切事物都是由「規律」決定的,或者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受規律約束。——是不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

孔子講的「五十而知天命」的主語是孔子本人,規律包括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熟知並遵循規律是孔子能取得較高的社會地位和歷史地位的基礎。

12樓:無所住而生其心

當你哪一天忽然發現有一件事,是你發自內心的認為得非做不可的,並且有一種使命感,這件事情只有你能做,只有你能完成他,並甘願為其付出一切的時候,那就是你的天命!所謂天命,非發之於天,實源之於心,此謂天心即人心

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到底天命是什麼?

夢遊計 就是你這輩子來這個世界要幹的事。五十歲之前會有各種暗示線索,不斷提醒。到五十歲所有線索差不多都給到了,綜合起來你就知道這輩子的任務是什麼。所以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呂振雨 天是華夏民族的傳統信仰,華夏的教,華夏教,天之命就叫天命,天眷顧努力的,努力才會有天命,分析自己解剖自己,自己存在的問...

請教這句話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放在當下社會何解?

君子幾 15歲決定學習的方向 30歲確定一生的原則 40歲對人生的目標不再動搖 50歲明白命運是自己造成的 60歲好聽的聽得進去不好聽的也聽得進去 70歲可以放心去做前提是規規矩矩 Un A 這是 論語 裡的一段話。它描述的是孔子的成長過程。也可以認為這是孔子認為的人類個體理想的成長過程。三十歲建立...

怎麼理解男朋友說「誰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麼」去回應「會不會永遠在一起」?

泠鳶 你男朋友跟我前任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一模一樣。我想我大概理解我前任的心態,他那時應該已經厭倦我了,已經不想和我有以後了。但是我不能單憑乙個回答就說你男朋友不愛你了,也許你男朋友比較理性化,比較直,所以你得從其他方面去看他是不是真的想和你有以後。你可以問問他對未來的規劃,如果裡面沒有你的話,那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