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道和老子的道有何不同?

時間 2021-05-05 16:58:28

1樓:龍心0818

孔子是教人向道,老子是自悟修道。乙個是心懷天下的有所為,乙個是心本天地的無所為。有所為必須具有無所為之心,無所為亦要有所為之思。

所以無所為即無所不為。從社會角度說孔子更值得尊崇,從純粹修習來說老子更專注於心。總之,兩位聖人沒有可比性。

只是我們自己看懂了沒?理解了沒?同理心了沒?

2樓:金衛陽關

孔子的道是入世之道,於當下,可存千秋萬世。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學詩,學禮,方可知禮,美言留世。留名與世長存之法。

老子的道是出世之道,於時空,可存無量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柔弱勝剛強,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究竟解脫入門之法。

3樓:四維正邦

孔子之道乃「仁、仁者愛人、克己復禮」。老子之道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順應自然、順其自然。孔子之道_人治人,人分三六九等;老子之道_「道」治人,眾生平等。

4樓:玄易道人

老子的「道」是個哲學範疇內的形而上的概念,是其思想體系中的頂級預設。

孔子的「道」,以《論語》為例,則是對應於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原則、主張、方法等概念,它的內涵對應於不同的表達,它在文章中的出現是為了滿足表達需求,而不是理論需求。

當然,如果以《易傳》中對「道」的表述來看,「形而上者謂之道」;「一陰一陽之謂道」。這與《論語》中對道的使用方式大相徑庭。

若比較《易傳》中的「道」與《老子》中的「道」的區別的話,我認為是:《易傳》中的「道」在講萬物如何生成;《老子》中的「道」是講道如何生養萬物。

附:《老子》中的「道」的含義和作用 - 知乎玄易道人:《老子》中的「道」的含義和作用

玄易道人:外一篇——《論語》中的「道」

5樓:其樂

道德經的道是孔子知而不論的道。子貢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

可見當時說天道者必不少。孔子不說而已,因為人道邇,天道遠。論玄對人無意義。

道德經,個人感覺完全拾論語之牙慧,算不得什麼經典。

6樓:

孔子的「道」的含義是「系統」,一般指的是孔子理想的「社會系統」(封建社會)。而衍生出來的「士道」則是指的武士的操守準則在「封建社會」下。(這裡不包括周易中的「道」即一陰一陽謂之道,形而上者謂之道。

)老子的道就複雜和抽象多了,指的是「形」即實體,其意是「存在者」。而恆道則是「存在」的意思。大概意思是萬事萬物都有乙個存在的承擔者,而終極的(university)必然指定的是「存在」。

題外話: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問:莊子的道和老子的道有什麼不同更有意義。

因為他倆的「道」屬於本體論問題。相反孔子的「道」的含義層次就低多了,只不過是乙個社會學術語。

希望答案你能喜歡。

7樓:Mony.D

所謂「某人的道」,我理解大致指這個人的思想主張以及踐行過程。廣而言之,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道,有自己的想法又予以踐行而已。不過孔子、老子是為兩位先哲。

他們的道被世人視為典範,引人追思,發人深省,使人能從中汲取不少營養來。哲思哲言,千人千面,人人可以有自己的孔子,也可以有自己的老子。

二者道的不同,古往今來,為人津津樂道。

概括來看,孔子之道是乙個「仁」字,就其本質而言即是「親愛之情」,即是由「孝悌」推而廣之的與人相親相愛。在孔子看來,以「孝悌」為起點,讀書、自省以至於達成「仁」的至高境界,便可身修、家齊、國治而天下平了。

至於老子,老子之道應是乙個「無」字。但「無」並非指空無、沒有,而是有形、可描述相對,指是一種不可言說,超然物外的東西。老子的道是超認識的實在,但並非超現象,人可以從現象發現道,所謂可意會不可言傳。

所以孔子教人修身入世,經世濟民,實實在在;老子教人觀想出世,得道成仙,縹緲浪漫。

8樓:

老子的道,要求執政者不與民爭。

孔子的道,鼓勵士人入仕經世濟民。

乙個用於亂世,乙個用於太平。

原則上二者都是殊途同歸,因為都是源於周禮。

老子覺得周禮靠不住,因此開始溯本求源,追尋原始的一些東西,希望用道德框架框住執政者。

孔子覺得周禮靠得住,因為周禮本身沒有錯,錯的是時代的士人,希望新士族可以重新建立新的周禮秩序。

二者的缺點也一樣,都是無視了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

所以到了戰國中期,法家、兵家迅速崛起,符合了時代的發展。

同樣,我們不能開啟上帝視角,去從今天的眼光看兩千四百多年前的社會需求。

道儒法墨兵的百家先賢們,通過不同時代的需求,為了我們後世不斷加強道德框架與社會法律契約。

9樓:ysily

世間只有乙個道,不過每個人所看的角度不同。孔子眼中的道適用於集體生活,老子的道適用於個體生活。兩者對道的表述可能有時相反,但只是適用條件不同罷了。

10樓:Rob

老子的道,是天道,講「不仁」,即該死就讓他死的自然之道,孔子的道,是人道,講「仁」,就是說能搶救還是搶救一下,放在今天(新冠疫情)下,就是群體免疫和中國抗疫的區別。

11樓:蔡玉志

現代社會是人民當家作主,官吏不過是人民選擇的公僕!孔子的原則不就是父親替子女當家作主嗎?除了認賊作父已經上癮的侏儒們,誰還會分不清這個差別?

12樓:林深見鹿

孔子的道是人道,孔子的儒家思想源自於《周公.易像》,老子的道是天道和人道,源於《文王.周易》。

周公之德講的是君子之德,文王之德講的是王者之德,孔子崇尚道德,老子崇尚德道,是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孔子一生追求入仕,老子則不然,入世觀造就死士,出仕觀造就活仕,前者死也要死在追求仕途,後者活也不活在追求仕途,但儒道兩家的思想對中國仕大夫階層影響都大,但死仕,活仕最終由個人性格決定,性格決定命運!

13樓:誠意

道是乙個道,表述有不同。

有真實修證經驗的一看儒道佛的經典自然知道這些名詞之外那個東西是乙個。而那些認為有分別的是在名詞概念上分析,名相上的執著還沒有打得破。

儒道佛三家同說此心,一切法一切人事都從此心出,儒道佛描述的是這個人人具有,個個不少的東西,它無形無相所以說「虛」、「無」、「聽之不聞」、「視之不見」、「搏之不得」、「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那些說道家高於儒家的都是在名詞上分別,諸如「大道廢,有仁義」、「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仁為之而無以為……」大道廢了才有的仁義,儒家講究仁義,道家是講道,道家比儒家高一等,這類想當然的計較心就來了。大道荒廢,自然有仁義的藥方出來對治這個荒廢,儒道都是為了讓人認識回歸自己的道,方式方法有不同,就像北方人吃麵食止飢,南方人吃公尺飯止飢,外面的形式不同,得飽止飢的目的是一樣。

儒家道家後面出現一群不肖子孫,不好好實地用功修行,偏偏在名相上分別,爭個高低,這種行為和儒道佛那家都不沾邊,用儒道佛的名相比高低來滿足自己的爭鬥心。言語上說的對,心性修行上卻是個邪魔外道,害人又帶偏其他人的認知,斷人慧命。

14樓:朝顏

老莊與孔孟,乙個出世乙個入世。太平世下尚儒,主張有為,亂世多尚老莊之道,主張無為。老莊的智慧型是一種減法的智慧型。

孔子儒家也有減法,主張克己復禮。是一種約束。但老莊似乎減的更徹底。

從更深層次來講,老莊的思想通過提公升人的精神意識來對待生活。儒家主張對於物慾要削減,而老莊則教導我們徹底卸去物慾,輕裝上陣,真正獲得自我。自然而然為大美,無為而治並非濫治,很多人對無為有認識誤區。

無為不是不作為,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妄為便是有為。老子的無為強調的是遵循事物本身的發展規律,不要擅自干預。

也就是「不妄為」。懂得取捨,權衡才能處事不驚,人的心態回歸自然的純淨,若是能一直有一顆赤子之心,懂得並且嘗試學會從容,畢竟少欲則少憂少煩少傷。適當知足,人們過得要幸福快樂許多。

15樓:須彌智慧型公式

孔子的道是人道——仁者愛人,是從人的角度看天,是謂人道。

老子的道是天道——大愛不愛,是從天的角度看人,是謂天道。

儒家以行制性,在修,在求;修者以律制心,故施以禮樂教化,可不知而先行,是謂「吾雖不敏,請事斯語矣」,是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道家以性施行,在覺,在悟;覺者由心生律,故究竟天地法則,先知而行後隨,是謂「大道廢,有仁義」,是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謂「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論次第,不若論視角。不同之處僅在於高維空間物體在低維空間不同角度的投影。天道,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競爭活力豐滿了社會,推進了種族的發展,階級和不均是進步的必然代價,無為而治才是道法自然;人道,是仁者愛人的博愛,是先大我再小我的集體觀,皮之不覆毛將焉附,是螞蟻,蜜蜂式的社群化種族的求存之道,是以種族大視角下對個人的要求。

人道,是集體下的個人,而不是個人的集體。

二者的共通之處,就在於不論是「仁者愛人」的博愛,還是「大愛不愛」的無為,最終目的都是將人這一種族導向更好的未來,殊途而同歸!

16樓:吳昊

孔子之道和老子之道都是從天地未成說起。

孔子之道,體現為易經,其內涵是宇宙之初為太極,太極分化陰氣和陽氣,陰氣凝聚為地,陽氣凝聚為天,天地和人構成萬物萬事。陰陽的運動是周而復始迴圈往復,可以分八個階段為八卦,八卦相互影響而又出六十四卦,可以表達世間一切變化。因此要認識君子和小人,分清楚人性和人欲,保持中庸仁義,維護禮樂制度。

老子之道則認為道分有無,有是生成萬物的基礎,無是天地未分時候的狀態。道學便是認清楚萬事萬物包含的有和無,修道便要本著無來思考做事,此為無為。無的特徵便是簡單,本源,守靜,守一。

17樓:教外私淑

老子的道,是終極之道,就是絕對精神,當然不一定是老子本意,但是現在留下的就是這麼個概念,道就是事物的根本;因為道的終極性質和架空不落實處,到了後代隨著與儒家的競爭,逐漸走向玄學,成了道家,宗教

儒學之道,在中庸裡是依託客觀實在的執行規律,引入了天命和性兩個概念:天命是先天的客觀存在也即物本身,而天命自身的規範就是物的性(本性),按照本性的執行就是事物所含的道;這樣,認識世界的道就從格物開始,把玄學的道與客觀的物聯絡起來了;儒家的道具備有了唯物性質的解釋

道到底是世界存在的根本,還是事物根據本身性質執行的表現規律,這是道家和儒家的道的根本區別

18樓:

文化核心,終究是共通的。

不同的道,在我心中的投影是不同的。

孔子的道,就像是飽經風霜之後,依然懷有赤子之心,依然有直面生死的勇氣,依然可以熱淚盈眶。可以毀滅我的身體,無法毀滅我的精神。我經歷了生活中無數的痛苦,卻仍然熱愛她。

老子的道,就像是一生沉浮之後,依然沉靜如水,不悲不喜,安靜地來,安靜地走。我本應是世間的路人甲,如一片落葉,不曾來過,也不曾留下。可我終究來過,想要於此方天地證明過我的存在,如此,足以慰藉平生。

漢佛的道,就像是看懂真理之後,不忍見到其他人再受苦楚,慈悲之心無法抹除,只得去順從它。大乘佛教渡己渡人,缺一不可。我知道我的理智救不了那麼多人,也沒必要去救他們,可是我就是抗拒不了內心最樸素的情感。

三教合一,是三種思維糅合在一起,直追上古先賢,重新塑造華夏人文精神。

以天下為己任,正是三種思維糅合之後的最終版本。這種崇高不會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但是會得到所有人的尊敬。

老子的道和莊子的道有什麼不同?

白晝若盡 老子是對先賢以及自己對道的解讀的一種自上而下的解讀,莊子是對老子解讀的道的一種延伸,而且是極其形象浪漫主義的延伸。老子是框架,莊子是誕生於此框架的一種極具魅力的應用。所以你要研究莊子的道,就要先看老子,至少做的通讀。但你要研究老子,莊子得看,後事儒釋道玄心實各派也得看,甚至市井普世的價值觀...

如何修老子所言的道

趙俊 老子裡面講的道,是真正的大道。道其實很簡單。老子在最後的一句話,就是總結了前面五千言大義的,如何作為。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 人乃至眾生能夠利益他人眾生,處事能夠不爭。那麼離道就非常接近了。天天利益他人,天天碰到利益不去爭。就像行頭陀行的僧人那樣。只有一瓶一缽三件僧衣一些經書而已...

用自己的話講一下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的含義,並且說一下這句話帶來的感悟和生活技巧?

對於實修的人來說,是乙個可以實證但脫離言語的狀態,你不思考的狀態是什麼?誰感覺到這個狀態?長期呆在這個狀態裡,就可以見道。後邊有更多奇妙的世界可以去探索。整部道德經就是一部證道的方法。上士勤而行之。 鬯言 兩種解釋,其一 道是可以用言語說明,它不是一般的道 其二 可以用語言說明的就不是恆久不變的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