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哲學以前和學了哲學以後,你內心有什麼變化?

時間 2021-05-06 11:25:29

1樓:楊錦時

大二哲學專業在讀堅持記錄一下心理變化

不再堅信科學了認為對科學的盲從像是一種宗教信仰我覺得和邪教狂熱信徒沒區別;

不再有嚴格是非概念覺得絕大多數事物都是灰色的沒有什麼對錯之分;

以前常有悲涼之感不知道一切努力是為了什麼;現在明白自己什麼都不為只為達到我心目中終極的快樂——平和我重視內心的慾望重視身體的需要不想再虧待自己違背性格親近任何人做明知道自己做不到的事;

2樓:師澂

中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要注意個人形象。

馬哲:自然發展要遵循自然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要遵循社會發展規律,人的主觀能動性再強,也不要觸碰客觀規律這根紅線,所以不應該四處惹事,請做乙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西哲:拓寬了對世界的認知維度,開始想要出國去轉轉了。。。

3樓:sick boy額額呃

這是我目前還在苦逼時高三時的內心自白。我挺想學哲學的但現在成績挺差的,真是鬱悶。如果以後能學哲學專業那我再來看看吧。(因為是隨筆所以寫得很爛,就是太鬱悶了沒地發洩)

2021 1 16

其實吧,我活了這麼久也沒活明白,雖然說人不可能是全知的,但想到無數個困擾我的問題而我卻無法解決我就無法淡然。

我大概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思維不停在變,本質卻一直沒有變。一直都是無知的。

思維的不停變化也容易帶動我情緒的變化。我有時候處理不好不停變化的思維(對本質的不斷追問)與一成不變的生活(無法為我提供良好思考氛圍並很難讓我獲得精神上滿足感的環境)之間的關係。這會導致我情緒的多變()並且所造成的負面情緒較多,例如對環境的焦慮、對無法獲得快樂的焦慮、對社會中某些行為的不理解與厭惡。

這也很難讓我一直堅持某一樣東西。特別是堅持讓我感受不到心理或生理上快樂的事。但你可以通過對精神快樂的追求去得到快樂,在此期間不要妄下論斷,你只要記住只有這樣做才會得到精神上的快樂而非痛苦。

其它東西只是會造成精力分散與不好影響的東西。因為我現在的認知無法建立起乙個我能堅持的東西。這個東西可能是信仰(讓我能獲得精神滿足並為它付出一切的東西)。

也可能是精神快樂而不是對精神快樂的追求(例如高考很痛苦,但這是讓我可能得到精神快樂的重要途徑),而且我的人生目標不明確,我不確定我是否真的愛哲愛,好吧我是挺愛的。但是由於恐懼慾望環境的影響導致我在追求精神滿足的時候堅持不下去,敗給了短暫的快感。而獲取這些讓我能得到短暫快感的東西往往會帶給我持續的痛苦與持續的慾望。

我認為這足夠表明我更偏向於精神的快樂而不是生理是上的快感。,因為我最終都會追求精神的快樂。生理上的快感不是自由的,因為人是由原始動物進化而來的,動物之所以為動物是因為他有生命。

而動物的本能就是維持生命。所以食慾性慾應激反應等都是作為動物的生存本能。但是人是有意識到的動物,就代表人有兩重性。

生理慾望作為一種本能是永無止境的,除非個體死亡(我不知道是否有靈魂的存在),這種本能如果過度使用會造成生理的損害從而影響人的情緒。但由於這種慾望既有無限性與有害性,所以這其實是一種精神的枷鎖。而精神上的快樂與這是有本質區別的,精神上的快樂不會造成傷害並且對生理有健康的影響。

我可能一直變化不大的就是我的外在與社會交往中的形象。

我是思考型人格,這裡主要思考的是一些接近我生活本質的問題。我(意識)在社會中的位置我意(意識)在世界中的位置 。基本是上都是一些很哲學的問題。

我的人格促使我是這樣的人。只有思考這些問題時才能使我感受到精神的快感。但由於我身處的社會環境使我常常陷入我認為的沒有意思或者沒有意義的事情。

並且由於在日常生活這中無法找到與我興趣相同的人,會導致我內心的孤獨。導致我外在的形象與我的內在有著本質區別。我的外在形象僅僅是基於我的社會性而產生的適應環境的狀態。

所以目前來說,我的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是有著斷層的。

我認為的快樂分為兩種,一種生理上的快樂,包括食慾性慾 …還有一種是精神上的快樂,大概是對藝術的欣賞與對哲學的思考。這兩種快樂有著異同點。相同的是這兩種快樂都是必需的,因為對快樂的追尋旺往往是支撐人活下來的動力。

(我可能忽略了信仰)怎麼說呢,以我目前的認知水平來說,我也只能將快樂劃分為這兩種型別。我不知道精神上的快樂是否也是建立在生理基礎之上的,或者這二者的生理基礎是否有著相同點。

4樓:於浩頷

最大的改變應該是,每天開口說話都不需要動腦子了,也不太想說話,更不會跟人辯論,辯論一般也只是往求和的方向走,因為知道辯論到最後只有兩種結果,一種是一定要輸贏定結果,而這種結果最終還是靠暴力來解決問題。第二種就是哲學,而哲學本身就是一種形容上的思考,並不會給你確定的結果…

5樓:江行之

不請自來,我談談我的感悟吧。

我接觸的時間也算是乙個比較零散的過程,從剛開始聽到哲學這個詞開始就覺得很高深,到後面聽群裡一位大哥說他父親喜歡維根斯坦的書,並且從中得到很多有用的東西,他也去看,並把維根斯坦哲學作為軟體工作的基本思考。也就是那時候,我開始正式看一些著名的哲學家的著作。

那是在一年多前,也就看了幾本,雖然沒看懂,但還是對自己開啟智慧型起到了幫助。

直到疫情在家這段時間,從很多別的地方開始思考各種主義,以及建立自己的觀念,慢慢的從那幾個方面開始轉到哲學。發現哲學是一切的根源,也就打算從源頭思考那些東西。

直到如今,我開始從零散的哲學著作,變成開始學習現象學這一大類裡面的哲學著作。更好的對待自己的思考,行為。

如果要說的話,我從哲學裡面知道怎麼變成乙個人,真正的人。當然,你們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但對於我來說就是這樣。

6樓:

2023年學哲學到現在已經三年,並沒有自己預期的大變樣,如果要問我帶給我什麼進步,甚至我不確定這是否是進步,因為我不再執念一定要租住在特別棒的地方,不在要求一年幾次的常規旅行,很多形式的東西看得淡,甚至給自己安排了常人無法理解的作業,說說我的變化吧;

無法理解的自信心,覺得誰都可以聊的上,甚至是國家元首;

不害怕開口了,錯就錯,改就是了;

給自己布置的作業,適當降低幸福感,提高忍耐力,或者說與痛苦相處;

沒事少矯情,越苦越沉默;

自己是自己的靠山,成為自己的靠山;

我曾以為學完哲學,我的人生是另乙份美景,可以飛仙,實際是,我在這個土地扎得更深,我在降落,離地平面更近,想更真實的生活,這個真實是不偽裝,勇敢的實踐。

今年已時至8月,基本上沒有看過書,去年是沉浸在學習的狀態,今年學習的心態是浮躁的,心用在了別處,或許也算一種實踐,我收穫了喜歡的東西,雖說喜歡的東西也會帶給人痛苦,讓人懷疑這種實踐的價值,可是體驗本身就是價值,去懷疑沒有意義,原生的一些思維模式正在被新的取代,我期待這種變化的結果,更願這個過程變得精彩,所謂「多在事中磨」。

7樓:deamoness

安靜,平和。

激化了男性的鬥爭欲(在責任內的部分開始有了死亡和犧牲的覺悟),同時鬥爭範圍嚴重縮水(除開太過重要的利益,其他都會主動放棄給其他相關的人)。

物質慾望快速縮小,但得到的物質利益反而增加了(得到的無形的支援更多了)。

世界觀開始重構,在理性內對了對人類世界的憐憫情感。從前看不慣的人和事,漸漸從歧視和仇視變成了同情。

8樓:玄易道人

有點令狐沖學了獨孤九劍的感覺。

說明一下,這裡我僅就對於某個觀點,意見的審視而言。我能更容易地判斷某個觀點可能是基於什麼樣的隱含預設,它的內在推理邏輯是否完備以及結論究竟有什麼樣的不足。

就像令狐沖能夠更容易地發現對手招式的漏洞。

蘇格拉底說,未經過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同樣,未經過嚴格審視的觀點是要謹慎地發表或接受的。

9樓:

即便知道生命有限而未知無限,即便知道人類思考能力的上限其實很低,在浩瀚的未知面前太過渺小,但還是會陷在過度思考的漩渦裡難以走出來。

10樓:阿魚

自己態度上越來越無知。但是實際的認知水平應該在提公升,知識儲備也在豐富,但是完全不影響求知態度上越來越認識無知。

因為水平有所提公升,開始立下巨集大的志願,著手追求高遠的理想。

總結起來,變化就是

求知態度上越來越認識自己無知,理想卻越來越巨集大,現實就在這種張力中緩步行進。

還有我認為一切讀書,學習

最後想達到的目的有二

一是理解這個具象和抽象的世界,和這個世界和解二是理解恢巨集的人類概念和具體的自我,和自己和解共勉

11樓:神戶花子

before:覺得自己已經大概了解了這個世界after:認識了自己對這個世界竟然一無所知before:快樂的傻白甜

after:思考的陰謀論者

before:聽到歌頌美好的就會感動

after:對一切問題的出現都會思考「為什麼」

before:說話,侃侃而談

after:不敢亂說

before:寫作,隨心所欲,自然流露

after:定語用了一大堆,就怕遇到學哲學的

12樓:楊澄和

變化:專業課成績不行了

哲學著作太多了,文學著作更多,兩門都想看,都沒時間看。但是自從決心學習哲學之後就不想放棄,我覺得哲學還是可以輔助我的專業的。只不過最近於時間管理上實在犯難。

希望羅志祥幫我。

13樓:耿明

一句話:亂雲飛渡仍從容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不斷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掌握的。掌握規律、運用規律就是我們學習哲學的意義。

14樓:知道

發現之前自己模糊的想法竟然有人有同樣的想法,而且更加具體深入,頓時覺得自己不是孤獨的另類。同時,更加理解自己各種追求的實質,了解應該怎樣更理性的滿足自己

15樓:Bill

疫情期間,淺淺的看了幾本哲學書籍,有些感受分享一下:

一、關於「唯心」和「唯物」,重新塑造了自己哲學觀。簡單說,就是過去以「主觀」「客觀」作為自己認識世界的框架,把世界分為自己和外部世界。現在呢,原來世界是我們自己對外部世界的感知而已,而這種感知是有規定性的,就是我們的生物基礎(為了生存)決定了我們看到、聽到、感受到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這個改變很顛覆,但是接受起來不難;

二、情緒(感受、感情)在我們認知、分析、推理以及決策中具有關鍵的作用,而情緒本身是被我們的生物性提前決定了的。所以我們的快樂、痛苦、慾望以及由此衍生的種種情緒,由規定性觸發產生,進而層層遞進,將新的事物、新的事件進行標定、保寸,逐步以此大資料和決策鏈形成我們的情感模式和決策模式;

三、關於邏輯影象,是我們大腦對經驗的邏輯梳理,凡能通過思考將某事某理整理成邏輯影象,就能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如果不能如此思考,則不僅不能思考,且無法表達。

當今學了哲學以後好就業嗎?

鼎尚者 這應該同其他專業的就業差不多,如果夠優秀學什麼專業都不怕就業。而且學非所用是普遍現象,不一定學什麼專業就一定在某一專業領域就業。 芸芸眾生 不好就業。本人學哲學的。應屆生。全班30人,大二轉出去一半。剩下15人,其實7個考研,很多迫不得已考研。其餘的都準備考編之類的吧,或者找工作。都是從事與...

為什麼學物理的最後都去研究哲學了,而哲學家大多又同時是個數學家?

Jezceng Schi 對於物理學家都去當哲學家了,一般是因為他們的研究開始觸及到物理現象的根據 ground 問題了,也即,他們意識到有必要去追問這種現象之何以可能,而不再滿足於對物理現象之規律的總結。當然啦,所有物理研究都基於乙個世界觀展開,即便不真正產生對於那些根據的興趣,物理學家也還是不得...

休謨和康德以後的哲學?

魯新奎 批判與繼承是哲學及任何學問的發展過程,形形色色的哲學理論基本上都是盲人說象,不然就不會發展了。不要趕時髦,要保持批判思維,追求真理才是唯一目標。真理只有乙個,真理的候選者可以有多個,那個最符合科學的 與科學相容的哲學理論才是真理成分最多的哲學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到現在還是巔峰,因為哲學墮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