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才能看懂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到底在說什麼?

時間 2021-05-06 09:06:27

1樓:暗海缺月

康德是將純數學作為先驗綜合判斷的乙個絕佳例子,分析算數和幾何的基本特徵,研究感性的先驗形式。而後從感性進到知性,推導出純粹的範疇。最後進到理性。

2樓:

事實上,康德特別是在第二版的前言和引論中,已經完全認識到本書的困難是來自何方。所以,他寫了乙個比較長的前言,和乙個比較長的引論。把自己的基本論題,以及基本方法予以了闡明。

簡言之:康德從經驗出發,他區別經驗知識和先天知識開始:

1、先天知識,它是區別於經驗知識,是作為一種純粹的知識,因為它是純粹的,所以,它是必然的。而作為這種純粹的必然的知識,所以,它在經驗中是沒有經驗物件的。

2、先驗的知識,它是區別於先天知識的。就是說,先驗的知識,也是一種特殊的先天知識,它只是研究認識方式,就是在這種研究「認識方式」中所產生的先天知識。

3、這樣先驗哲學,它就是作為一種哲學體系,作為這樣的一種概念體系,它就是研究純粹理性本身,就是研究純粹理性所具有的那種認識能力。

4、這樣,這本純粹理性批判,它雖然包含先驗哲學所有的思想和要素,但是因為它的主題是研究「先天綜合判斷是如何可以的」,所以,它限制了概念的分析,因這種缺陷,它還不是先驗哲學的全體,而只能算是純粹理性批判。

5、作為這樣一種純粹理性自身的批判和研究,它的物件是純粹的理性自身,所以,就其內容而言,它就是要排除一切經驗要素的干擾。

6、作為這樣的一種排除,它就把實踐哲學給排除在外。

7、作為這樣一種哲學體系的劃分,就純粹理性自身而言,就被劃分為兩個部分,乙個是純粹理性要素,乙個是純粹理性的方法。

8、就純粹理性要素而言,人類具有兩個能力,乙個是感性能力,乙個是知性能力。二者可能具有乙個共同的根。

理解了這個基本的脈絡,後面的理解可能就簡單多了。

還有一點,康德哲學,在行文中,最講究的就是邏輯推理,所以,最重要的是要理解他論證的思路。

主客體二重性的方法,是貫穿《純粹理性批判》全書總體的方法。

如果對《純粹理性批判》的前言和引言感興趣的話,可以參考我的解讀,在我的主頁中的《費希特與謝林哲學體系的差別》中就能找到。

3樓:哲學為何p開頭

1、外中國人看不懂外文原著,因為哲學同任何一門科學一樣,需要學習;

2、非哲學入門並不難,往往是越學越難,普通人望而卻步,最後只有少數天才登頂;

3、哲學入門就很難,有的中國哲學大家,如馮友蘭與金岳霖兩位老先生,對中國哲學尚有所理解,但皓首窮經卻並未入西方哲學之門,更何況中國人其他?

4、誠如陳嘉映老師前不久所言:「哲學是希臘的,希臘思想從根本上沒有進入中國。」您讀的漢譯西方哲學,無論是懂還是不懂,大多不是西方哲學的原意。

4樓:楊學志

你有這種感覺,說明你還是個正常人。

那些說康德揭示了人類理性有限的人,都是為康德的跳大神做伴舞。

看這兩篇,就明白了。康德根本就沒有邏輯:

掰開了揉碎了,說說二律背反 - 楊學志的文章 - 知乎楊學志:掰開了揉碎了,說說二律背反

依照休謨的認識論,1+1=2的根據是什麼? - 楊學志的回答 - 知乎

依照休謨的認識論,1+1=2 的根據是什麼?

5樓:kanthhh

康德的範疇表是最難懂的地方,也是康德個人花費時間最多的地方。

康德把量和質的範疇,稱為數學性的範疇。原因是量和質的範疇都可以被直觀的到,通俗來講,就是可以被我們看到感覺到。比如量的圖型就是數,1+1=2,在時間的先後中我們先看到乙個1,然後又看到乙個1,在看到後乙個1時我們必須通過再生的想象力把前乙個1回憶起來,否則就只剩下後乙個1了。

數就是把看到的後乙個1和回憶起來的前乙個1加在一起得出2的能力,稱為量的圖型。

/所謂圖型,就是對於時間本身而言,乙個物件是否以及怎樣屬於這個時間而加以規定的相關物。圖型就是想象力對於時間的先驗規定,想象力是一種直觀活動的能力,時間是一種直觀形式,直觀活動的能力即想象力對直觀的形式即時間進行加工,就把它做成了像同時性、相繼性、包容性等等一些先驗規定。1:

鄧曉芒《純批句讀》/

時間的圖型,包括時間的序列,時間的內容(充實度),時間的秩序和時間的綜合。量的圖型作為數,就是時間的序列,又稱為外延的量。質的圖型,就是內包的量,想當於程度,比如乙個東西多大多小這樣,是在時間中的充實度。

時間的秩序就是關係的圖型,比如因果關係,太陽曬石頭熱,乙個前因對應著乙個後果。時間的綜合就是模態的圖型,是前三個範疇的綜合,模態這個範疇本身並沒有什麼新的東西,僅僅是作為前三個範疇的綜合,所以它的圖型叫時間的綜合。

質的範疇,它首先顯示出來的是一種質,比如乙個東西大小,顏色和溫度,質就是大小、顏色和溫度。質顯示出來後是一種內包的量,顏色深淺,溫度高低。換句話說,先顯示顏色,後顯示深淺。

先顯示溫度,後顯示高低。先顯示質,後顯示內包的量。

關係的範疇和模態的範疇被稱為力學性的原則,原因就是關係和模態是無法被直觀到的。比如太陽曬石頭熱,你無法看到感覺到,只能思維到。力也無法被看到感覺到,所以才有物理上受力分析這一說。

所以關係和模態的範疇才會被稱為力學性的原則。

6樓:「已登出」

純粹理性批判,顧名思義,全書的核心是純粹理性。

康德在書中說要終結形上學無休止的爭吵,

他的想法是對人類的理性做一次徹底的考察,以確定理性的機制和邊界。

面對自由、上帝不朽這類問題,康德用他的方法終結形上學在這些方面的爭論,具體他是怎麼做的,書就在那裡,等你去好好研讀。

7樓:范不說

個人看法:

複雜的概念像是迷宮,從比較好把握的關係入手。我認為有兩個算是比較清晰,而且特別重要的關係。

第一版的主觀演繹部分,層層遞進,先驗想象力,和先驗統覺兩個重要概念,而且先驗想象力和前面的時間,後面的圖型聯絡緊密;

第一模擬和第二模擬,持存和相繼,如同悖論一樣,因果性問題我覺得是本書的最核心,對於持存問題還可以參考《對唯心主義的駁斥》這個章節,特別的清晰。

8樓:

呃,這樣說可能好理解:牛頓通過研究蘋果落地發現了重力,寫出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描述了力學形式。

把牛頓發現重力的認知本身換作"蘋果落地",把康德換作"牛頓"。

康德通過研究人類認知,寫出了《純粹理性批判》,描述了人類的認識的形式和範疇。

康德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這裡,他為近代科學的存在奠基,論證了近代科學的合法性。

9樓:愛智慧型

先看西方哲學史,反覆看,把脈絡理清。

然後可以從任何感興趣的哲學家著作入手,盡可能看原著。

就這麼不停的反覆,等到有一天感覺所有的線索都指向康德思想的時候,就可以看純批了。

10樓:郜芳芳

對於新手來說,想讀康德的三大批判,簡直相當於在智商方面的自殺!個人也曾嘗試做過這方面的努力,可效果不大。但有點建議僅供參考:

新手可以先讀讀庫恩的《康德傳》個人覺庫恩版的康德傳紀至少呈現給我們的是乙個正常的人,之後才是乙個哲學家!

11樓:張振宇

按以下3個步驟來,一定能看懂:

1、上網搜「休謨之叉」,這是康德為什麼寫 《純粹理性批判》的背景;

2、看《未來形上學導論》,這是康德自己寫的 《純粹理性批判》的縮寫和簡化;

3、看鄧曉芒的《純粹理性批判》講演錄》,這是權威學者講《純粹理性批判》的講義。

12樓:

每乙個人的心靈都是獨特的。

兩顆心靈之間能否發生感應,需要緣分。

為什麼一定要求自己擁抱乙個死者的思想?

為什麼要因為你們之間碰巧沒有共鳴而質疑自己?

難道需要感到遺憾的人,不應該是老處男嗎?

我們活著,而康德已經不在了。

對作為個體生命的我們而言,康德的權威地位是虛構的。

那條線,康德將我們的思想如傀儡般操縱的那條線,並不存在。

乙個美好的下午,比整個圖書館的書都更重要。

活著是一件與書本無關的事。

13樓:nash

讀不懂正常,說明知識不夠,先從外圍切入,先了解生平,環境,前後哲學思潮,第一遍看不懂跳過,通讀後找到不理解部分作為切入點檢視鄧老師等解讀。總之循序漸進,個個阻擊。關注後人解讀和發展,在生活實踐中思考運用,提公升行為思想境界和擴充套件看問題角度和深度,如果有所悟就算不全懂又何妨。

不要成為知識奴隸嘛。

知識浩如煙海,我來追求康德,用哲學拯救我空虛的求知慾。

14樓:

1.引子:休謨問題 Kant and Hume on Causality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據說「Hume awoke Kant from this "dogmatic slumber"----康德第一批判的首先就是作為「對休謨問題的回答」出現的。

2.導論: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上學導論 (豆瓣)

這個太推薦了!甚至沒讀原著都可以聽,從背景到主旨講解很清晰。只可惜是音訊,要靠一點聽力。

15樓:derful wang

解釋之一:據康德自己說,《純粹理性批判》是他"差不多十二年悠久歲月沉思的產物",但"脫稿只用了四或五個月的時間對於其內容極為注意,而較少考慮其文體和通俗性。(康德2023年給孟德爾松的信)

解釋之二:這本書不但文句艱難晦澀、重複冗長,而使用的概念、論證、提法,都有許多前後出入和自相矛盾的地方,造成了理解的嚴重困難。

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根本原因不在於寫作時間的匆促,也不在於先後思想有許多變化,而在於:康德竭力調和折中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企圖使兩條根本對立的哲學路線在自己的體系裡達到妥協,這才使種種不同的傾向、提法、論證和觀點經常混在一起,交錯反覆的表露出來,不斷陷入矛盾。這是深刻的矛盾。

——李澤厚 《批判哲學的批判》51~52頁

just讀it,公尺蘭昆德拉說,看不懂的書是因為作者自己沒想明白。讀康德,理解這一糾結與志氣,就很好了。看解讀恐怕少不了,不求甚解,亦一解也。鄧曉芒的《句讀》,令人欽佩,推薦。

16樓:

最好的方法是上課。

這本書是課程實錄,條理清楚,容易跟上節奏。

如果需要教材,用鄧和趙的《西方哲學史》,趙老師真是文藝,鄧的後半部分就是另一種風格西方哲學史 (豆瓣)

如果需要補哲學史,推薦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十分棒西方哲學史 (豆瓣)

17樓:周玥

看哲學史。大概就是歐洲唯理論與經驗論的爭執,前者不能產生新知識,後者無普遍必然性。康德研究先天綜合判斷命題,就是把這二者統一,否則人類就認識不了世界。另外:最好把馬哲都忘了

請問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講到的關於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和愛因斯坦所講到的這些概念有什麼聯絡或者是矛盾?

回籠覺 一種是形式思維,一種是抽象思維,你需要那個就爬到他那個位置體會就好 無所謂對錯,科學就是尋找邊界的遊戲,超出了都是錯的,哲學會調整邊界 theone 愛因斯坦是物理學,康德是物理學之後 前 愛因斯坦是實踐,康德是心靈 愛因斯坦現在是對的,將來是錯的 哲學不存在對錯,康德不會死,他一會對 一會...

康德在《未來形上學導論》和《純粹理性批判》中關於知性範疇對於經驗的客觀有效性的證明有什麼異同?

noir 不是哦,作為經驗的認識的主體肯定不能是乙個先驗的自我,只能是直覺的自我。未來 裡對經驗知識的定義比 純批 更為狹窄,純批裡範疇作為一種形式對認識進行規定,因而其不屬於直覺,因此是知性的範疇。 Teki 自問自答,先拋磚引玉 在 純粹理性批判 中,康德作出了如下證明 康德首先指出,我們從感性...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四個二律背反有可能被後世的哲學家解決嗎?

楊學志 後世哲學家是這樣解決的 掰碎了揉細了,說說二律背反 楊學志的文章 知乎 https zhuanlan p 30 2449127 走地雞 按照數學的觀點,前三個二律背反全都不是問題。在我看來,第四個二律背反完全不知所云,我根本不知道康德在說什麼,所以不再論證。第乙個,康德認為,時間上沒有開端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