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會繁體字的人能輕鬆看懂簡化字嗎,反過來情況如何?

時間 2021-05-06 07:59:41

1樓:小樹林

對我來說,要看簡體字很簡單,毫無壓力,但會看不會寫。

小時候婆婆常到珠海拱北買翻版漫畫給我,「老夫子」,「哆啦a夢」全是簡體,當時才5元人民幣1本。

2樓:希然

不一定能看懂吧,繁體字在過去叫正體字,只認識繁體字的人不一定能認識簡體字。簡體漢字從哪來的?是憑空就跳出來的嗎?

並不是。簡體漢字就是古代的俗體字,有很多來自民間,也有很多來自草書。所以你找古代人,他天天看正體字,也不一定能認識所有的俗體字,簡體字就是俗體字的大集合。

反過來,只認識簡體的字的人,也不一定能認識繁體字,但是也許可以猜到是哪個字。如果以前讀過這本書,那麼就能猜得準了。比如這冊《三字經》,讀過就可以猜得到是哪個字:

3樓:正文

我現在來做個測試,我來列出一排與彼此無關,又跟簡體版差之甚多的繁體字。沒怎麼碰過繁體字的網友可以試試,看你認識這裡多少個字:

衛、廟、攜、犧、豔、向、籲、藉、籤。

你認識其中幾個字?那如果我把它們用作乙個詞呢?

衛生、廟宇、攜帶、犧牲、豔遇、嚮往、呼籲、藉口、牙籤。

現在呢?如果我把它們放在句子裡呢?

廁所又需要衛生紙了。

他跑去隔壁的廟宇求福了。

搭飛機請勿攜帶液態物。

他在戰場之中壯烈地犧牲了。

聽說他在國外女人緣很好,豔遇十足。

我一直都很嚮往都市的生活。

環保局呼籲民眾,請務必節約用水。

請不要老是祇會找藉口。

晚飯卡牙縫了,可以給我一支牙籤嗎?

以上來自知乎使用者Rian Zakaron

我認為一般的人不是會認繁體字,而是會聯絡上下文,來理解這個字的意思

4樓:林彬懋

「象學無象」的提出不是空穴來風。周質平教授曾在二○○六年四月二十五日的《世界日報》刊登了一篇〈是繁簡,也是古今〉的論文,嘗試從「文化」與「歷史」的角度提出論證,駁斥「廢止繁體漢字,將危及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與「正體只是乙個相對的概念,並非絕對」兩大論見,進入「哲學思想」的論述,企圖心不可謂不大;但可惜的是,舉證錯謬,思維混亂,使得其論見無法自圓其說,所以只能說是一篇由「政治」入手、以「政治」歸納的偏見,恰似「簡(異)化字運動」的肇始從頭到尾都只是一樁「政治運動」一般,並不具備「文化」、「歷史」、「哲學」上的意義,甚至是「反文化」、「反歷史」、「反哲學」的革命思維;吊詭的是,「簡(異)化字」落實了五十年以後,這種革命思維有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卻又反過來扣緊了「文化」、「歷史」、「哲學」,而大放厥辭,讓人不寒而慄。略舉數例,條列於次。

其一、以「文化」為「政治議題」,不能化解「文化」困境,這是「文化代表」的矛盾;

其二、「文化」只能以文化之,為自化,不能它化,藉經濟、政治之力推動,統領「文化」;

其三、文字不是不能簡化,而是不能像郭沫若仿「片假名」去頭斬尾地簡化;

其四、共和國的「簡(異)化字運動」上承民初的「五四運動」,都只能說是「政治運動」;

其五、「簡(異)化字」簡化了思想,有利於推動「無神論」;

其六、聯合國為乙個政治組織,其文化政策不具備「文化」、「歷史」或「哲學」的考量;

其七、從「歷史時間性」來看,「政治性的文化議題」不能左右中國傳統文化的傳衍;

其八、從「歷史地域性」來看,台北、澳門諸地的文化局只有政治性功能,沒有文化論見;

其九、能夠在「文裡自化」的才是「文化(culture)」,不是「文明(civilization)」;

其十、「文字文學文化」、「文化思想道德」均不可分割,居中策應者,是即「文化」。

文人論學術,語氣不妨平緩,起碼在舉證不足之條件下,直抒胸臆之情仍可留下一些足資緬懷的文字,不能一昧說教,以強勢文字做夸夸之言,卻對「古文」謬解誤讀,對「歷史」穿鑿附會,對「哲學」隔靴搔癢,或許可以矇騙當今文化水準不高的大陸,但是其實這一波的「繁簡、正異」之爭根本無需過慮,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裡,也不乏少見,而「正體字」也照樣在政治的打壓下傳衍了下來。共和國立朝至今不過七十年,危機意識與憂患雖然不能沒有,但對「中國文化」必須有信心,不必擔心「簡(異)化字」將就此傳代,「不可一世的鯤鵬」也不是說出來了就是真確的。

當今的「無神論」已漸自鬆動,宗教思想普遍提公升,政治力干預日愈薄弱,焉知「積簡難返」的學術界不會從善如流,悄悄地回到「學統」的正軌上?當年「去繁就簡」的革命思維已不存在了,電腦的「繁簡」互換更是便捷,要掌握先秦至明清的文獻,何者較為優越,其實是一目了然的,缺乏這個認知,只知一昧批評「古老中文的落後」與「阻礙文明的程序」,真是情何以堪?古人的智慧型,今人難以管窺,連那位推動「秦篆」的李斯也知道自己不具文字素養,所以採用「篆」字本身的「斷而不斷」來延續「籀文」的傳衍,闡釋《易傳彖辭》的「彖」為「斷而不斷」,今人何能如此武斷跋扈?

李斯造的是「秦篆」,不是「小篆」。

「大小篆」為後世學者論「籀文、秦篆」之「斷而不斷」,因小有大,然後有名,卻不是因為李斯甘願做小,也不是「籀文」一昧托大,皆譬況之詞也。「漢字」亦然。古無「漢字」一名,今以「漢字」稱名,意欲棄置「中文」於歷史也。

以是,大陸稱「文言文」為「古代漢語」、「白話文」為「現代漢語」,明顯地將中文象形字的「圖符」轉變為「音韻」的呈現,乃乙個由「文」至「字」至「聲」的自然流動,曰「萬物流出說」,其演變或因「形聲字」佔據了中文字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故又倡「一書」之論,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至於司馬遷以《史記》來「正《易傳》」,卻因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功敗垂成,導致思想逐代下滑,我就不再複述了。

5樓:

第一本在看的簡體書是一本多啦A夢的漫畫,記得當時還是小孩子,在深圳書城,半個小時以後就好像懂了怎麼看簡體字,可以看漫畫以外的書。

但直到初中的時候還是不懂寫簡體字,為了高中考試作文,開始學會了幾個簡單的簡體字:國之類的。

我認為輕鬆看懂,由繁看簡是相對容易的,一開始的時候是有點猜,但有了一點視覺記憶以後就可以推及了,只是因為少寫,要寫的話就相對困難。

6樓:我是天上的獅子

看得出來,題主不是思維走極端的人。繁體字和簡體字是同乙個符號系統中具有相同歷史淵源和傳承的東西,它們彼此之間也存在聯絡。

人對符號的識別理解是後天形成的,作為符號系統的一種的語言文字的識別能力也是後天習得和強化的。語言的符號分為兩種,一種是基於視覺的表達符號,偶們稱之為文字,一種是基於聽覺的符號,偶們稱之為「字」的讀音。

偶們現在使用的漢字系統,無論是繁體還是簡體,其主體傳承於秦,成形於秦之前後;很多簡體字,存在於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秦與其他六國;是勞動人民為了適應日常生活生產勞動需要而創造的。

漢代開始,文字的藝術化追求,又造就了一大批現在漢字簡體字的雛形。

之前的篆(書)變隸(書),其實也是一次漢字簡化,只不過偶們稱之漢字方塊化罷了。

漢字,官俗兩寫的歷史悠久,現在的不少簡化字,還是歷史上成型於民間的俗字。這就好比歷史悠久的文言和白話的共存對峙。

那麼,正如魯迅先生的困惑:勞動人民的汗是臭的,不勞而獲的人的汗是香的;所以勞動人民低劣,不勞而獲壓榨勞動人民的就是高雅的?

最後,省略若干段落,偶要問乙個問題:

漢語和漢字,以什麼為考量主體?是不是漢文化發祥地和中華民族主體的中國大陸內地?

如果責怪漢字簡體化,究竟是要責怪誰呢?你父母的父母的父母的父母長那樣,所以你長這樣了,你有想法了,你覺得該責怪誰?

漢文化的主體(語言文字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適應於這個主體需要的語言文字的發展變化,就是這個文化的代表的語言文字的發展方向。

港澳台地區,能夠很好繼承繁體字,原本是這些地方不忘本源,心繫大陸主體的最好物質證明;現在卻被人利用來牽制中華民族主體,從而達到牽制整個中華民族整體,使他們繼續成為一些國家眼中賤民的操作手段的乙個籌碼。

7樓:Ling Cyril

我是大馬人,在學校學的是簡體,在家裡經常看港劇和台灣偶像劇。所以能夠分辨簡體和繁體,只是一些繁體字太多筆畫的會寫不出,但是就是認得是什麼字。沒有特地去學習繁體。

現在網路發達,愛看漫畫,漫畫軟體都是台灣翻譯。

在工作當中,同事都有一些用繁體一些用簡體。在寫檔案的時候,不管用的是繁體還是簡體,大馬人還是會看的懂。

而且外面的書籍不是大陸版就是台灣版的,不會特地去看是哪個翻譯的,反正都看得懂,能夠自動切換,就算乙個句子裡繁體簡體混合,還是可以分得出來,這真的是乙個習慣。。哈哈。

不管是會繁體還是會簡體,如果在小時候沒有那個接觸途徑,大了就自然不太看得懂了。

8樓:我我我

大陸人小時候有一本母親的香港朋友送的人生勵志書,喜歡裡面的插畫,但繁體你好,繁體再見。

後來插畫看膩了,就開始琢磨字。

呵,連簡體都認不明白,還繁體?

對,繁體。

莫名會坐一下午盯著它,看不懂的就問母親,大腦都出現瀕死現象了,但可能是插畫師實在是厲害,繪出了所有具現化的抽象美好概念,不忍心合書。

就這樣持續了一段時間,我也不清楚是什麼過程,但現在我能輕鬆閱讀簡體和繁體,寫都不成問題。

直到一年前,借書《愛的藝術》,管理員問我這本書出版時代久遠,能否讀懂繁體時,我才發現並不是所有大陸人能讀懂繁體。

至少我身邊沒有乙個人能認清。

學繁體從娃娃抓起???

9樓:楓溪川

都一樣,而且主要是通過聯絡上下文來確定這是什麼字,我以前閱讀繁體字書籍就是這麼來念的,不然單獨乙個繁體字出來我還真不一定認識。。。

10樓:瘋物

與其說繁簡轉換是依靠識字能力倒不如說是依靠中文語感來猜

把單個繁體字挑出來,其實很大一部分是比較難懂的

比如虧嚴鐵畫寫書達

但是聯絡上下文就能很容易懂了

比如1.部分商家成本提高,虧損嚴重

2.今天地鐵裡面的圖畫讓人看不懂,還寫了很多書面語在上面,搞不懂設計師想表達什麼。

我們從小學的是簡體字,但是接觸繁體字的機會很多,無論是店面招牌,對聯,標題,寫大字還是港台劇,舊書報,繁中遊戲。繁體字在日常生活中是避不開的。不要忘了,簡體字出來還沒一百年呢,對於我們來說,繁體字是與過往掛鉤的,但凡回望,必有繁體字的身影。

所以我們對繁體字的辨識能力一般而言是在日常中錘煉出來的。

而很多自幼學繁體的小夥伴們,日常中接觸簡體的機會比我們少的多。甚至你想完全避開簡體字都可以。各種書籍報刊,店面對聯,都是繁體。

簡體字對他們而言只是分枝旁系,而不是像我們一樣的承接關係。

所以個人覺得,通俗情況下

由簡入繁是乙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在你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就已經完成了初鍛(聯絡上下文粗懂文意),而後的精鍛(能看能寫)就看你個人興趣了。

而由繁入簡是乙個必須主動接受的過程,初鍛和精鍛都得個人主動。

有意識的學習都是比潛移默化痛苦的。所以個人認為由繁入簡是比由簡入繁困難一些的。但是,都是中文,初鍛都挺簡單。

精鍛都挺難。而且由簡入繁更難,筆畫多,不是很熟悉的就更容易忘字。

差點忘了還有乙個

げ鈥鯹文簡直湜攵字藝術,庇繁簡囀んǔáη哽儺の涐ィ門都慬孓,或滸也寔銦蒍這個鍛鍊ろ峩ィ門的峿感Θ巴、ㄞ

哪些簡化字應該恢復成繁體字?

少循 合併字指漢字簡化運動中將音近 音同的字或音近 音同又存在部分意義相同的字及音 義毫不相關的兩個及以上的字合併成筆畫較簡的那個字,或者是合併在一起然後簡化的字。例如壩和壩合併簡化成壩,兩字同音,在 平地 的意義上二字通用 籤和籤合併簡化成籤,二字同音,在 簽名 的意義上二字通用 擺和擺合併簡化成...

繁體字是否較簡化字要美觀?

吃了這個甜甜圈 繁體字我覺得比較適合豎排版,這樣人的眼睛會乙個乙個的看遍不會頭暈,而簡體則是都可以,但是部分簡體沒簡化好,如果拿出來單一看的話看久了會空洞空洞的,但繁體字也有缺點如果筆畫太多的排列在一起會覺得像一張一張的網,學美術的應該知道黑白灰吧,感覺繁體字單一的只有乙個色調了,缺乏了美感,但如果...

如何證明繁體字比簡化字更美?

三門 首先,繁體字不一定比簡化字更美。漢字的簡化,很大一部分就是參考書法家行書作品中對繁體字的簡寫,比如 書 基本就是 書 行書寫法的樣子。而且,拋開 發 和 發 簡化後在意義上的縮減,發 字不見得就比那兩個筆畫繁多的字難看。至於港台同胞不接受簡化字的問題,其實他們並不是不接受簡化字,而是在字型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