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淨土經典「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 念佛和稱佛名號的區別?

時間 2021-05-05 15:10:38

1樓:一亦一

我覺的劫就是劫,佛教起初為梵,後為空,後為果,後為佛,後為象,類似仁義禮智信,所以這類經典,這個認為認識劫的特點與境界劃分,稱號是開乙個思路,借有到無,從無歸空,從空歸梵,最後從梵返無,最後無返有,反正只要當看書便好了

2樓:普波居士

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

這個念佛是憶念、觀念、觀想之義,從意根起觀照,是觀相念佛。這種方法,定力不深的修行人,在臨欲命終時很難做到,所以佛考慮到這一點,所以又說稱佛名這一方便門。

稱無量壽佛,為稱念佛名號,從耳根起觀照,隨聞入觀,是觀音念佛。就是說,只要至心稱念佛名號,令聲不絕,就是五逆十惡的惡人,也能下品下生到極樂世界。何況我們這些善男子、善女人,如果能如是修行,長期薰修,肯定是品味要更高,而且更容易往生。

提醒一下,這個「令聲不絕」,不是只要不停的念就行了。一定要觀這個佛號音聲,如果這個佛號音聲,連自己都聽不到了,肯定這心是隨妄念跑了,不能起觀了,不是至心稱念佛名號了,這是以雜染心念佛,無論如何也不能往生了。

3樓:青青翠竹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這裡的「念」,指的觀經上講的定善十三觀。也就是通途佛法講的止觀。

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

這裡的「稱」,就是指的持名念佛。所以說,你到了四大分離的痛苦時刻,沒法觀想佛的相好,乃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這個時候你能至誠心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乃至一聲。

都能帶業往生,橫超三界。

也就是觀經的核心思想,雖然佛說了十三觀,但最想說的,重要的,最稱佛本懷的還是持名念佛一法。

4樓:二貝工人

拋磚引玉,請各位師兄指正。

四從如此愚人下至生死之罪已來。正明聞法念佛得蒙現益。即有其十。

一明重牒造惡之人。二明命延不久。三明臨終遇善知識。

四明善人安慰教令念佛。五明罪人死苦來逼。無由得念佛名。

六明善友知苦失念。轉教口稱彌陀名號。七明念數多少聲聲無間。

八明除罪多劫。九明臨終正念即有金華來應。十明去時遲疾直到所歸之國。

——《觀經四帖疏》

第乙個念佛,如同孩子想念媽媽,不但口念,心裡就算沒有媽媽的形象,也知道自己有個媽媽在家裡等著自己,在家裡憶念著自己。

第二個口稱名號,「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該僅是單純的至心口稱名號,心中未有憶念。

佛經大多是會議記錄,為何到淨土經典的時候,佛陀他老人家開始自說自話?

紀木林森 從宗教學的角度,淨土宗本身是一種本土化的大眾型宗教。不論是原始佛教 部派佛教 大乘佛教,其實都是知識精英們的宗教。佛教之所以可以傳播到那麼廣泛的地域,也是因為無數人類歷史上最頂尖的智識分子將畢生精力投入其中而已。而漢傳佛教發展到後期,佛教作為原本知識階層壟斷的符號資本和本土的傳統信仰融合,...

關於佛的十四不答 十四無記 十四難如何通俗地理解?

林先生 印度佛教史 8 十四無記和中道 印度佛教史 8 十四無記和中道。1.世界恆常存在嗎。2.世界不會恆常永在嗎。3.世界既恆常而又不恆常嗎。4.世界非恆常非非恆常嗎。5.世界有邊際嗎。6.世界無邊際嗎。7.世界有邊際而又無邊際嗎。8.世界非有邊際非無邊際嗎。9.生命即是自我嗎。10.生命與自我並...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應該如何理解?

阿咪馱佛 等同於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 這樣理解 宇宙時空都是幻境,世界萬物不過幻象。都是人為的定義和概念而已,並非實際存在。所以要放下 自我 的概念 他人 的概念 一切萬物 的名相概念以及 生死 的概念。用這樣的心態去生活,就是真正的修行 牧童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就是對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