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孟武伯問孝。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憂。 」如何理解?

時間 2021-05-31 09:54:54

1樓:不再猶豫

我比較贊同朱熹的解法。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武伯,懿子之子,名彘。言父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為憂也。人子體此,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於不謹矣,豈不可以為孝乎?

舊說,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於不義為憂,而獨以其疾為憂,乃可謂孝。亦通。父母對於子女的愛是無微不至的,唯恐子女會生病,所以常常擔憂,如果作子女的能體會到父母的心,換位思考,自己照顧好自己,少生病不讓父母擔憂,這也是對父母的孝啊。

2樓:徐曉軼

人是複雜的,所以對於不同的人是有不同要求的。

夫子在論語中說的大多數都是君子應如何做。而君子是儒學價值觀的身體力行者、踐行者、帶領者,而這句話本來就是對上位者所說,在儒學的理念中是君子、是上位者(精英)身體力行、垂範在前,小民景從,這才是儒家的教化。

所以,這裡說的不是小民如何,而是君子當如何。君子當如何?!當然是做好模範帶頭作用啊,那麼什麼是孝的模範帶頭作用呢?!

首先要理解,傳統中國是高密度的熟人社會,這樣的社會是依靠道德垂範來維繫的,傳統中國衛生條件等比較差,平均壽命只有三十多歲,所以鼓勵多生多育,這樣的大家庭,和諧互助是壓倒性的要求。所以孝其實就是維護乙個舌頭和牙齒天天產生摩擦的大家庭的秩序的需要。

因此,孝的最基本的要求是養、是敬、是尊重長輩,讓他們有尊嚴的、舒心的好好的活,然後家和萬事興。這是對所有人的要求,但對君子這還需要說嗎?!

乙個群體要蓬勃振奮要有其精氣神、要有其理想、要有主心骨、要有強勁的驅動力,所以對於君子的要求其實是要做乙個集體(家/家族/國/天下)的發動機、具有強大正能量的發動機,驅動(帶動)乙個集體奮發向上。發動機總不能有一陣沒一陣的吧,所以在乙個集體中需要持續的有這樣的君子不斷湧現出來,所以對於君子的孝的要求就是要繼承、要發揚這種精氣神。

所以對君子來說,孝是三年不改父志的對中華文明精華的繼承與堅持,自然也是父母最大的期望:做個好人。對於好人,自然除了身體之外就不需要擔心其它了

3樓:周逴

兩種說法都對,不過你的理解有些偏差。

一,即「父母唯憂子之疾」。

做父母的,是不求你做多大官、掙多大錢、為世界做多大貢獻的,他們對你最基本的期盼,就是你的平安健康。

能認識到父母的這番憂慮,並且照顧好自己,就算是孝順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也。

這是「以父母之心為心」。

二,即「子唯憂父母之疾」。

據說是孟武伯多愁善感,太多慮,所以孔子因材施教,告訴他做孝子也不用擔憂那麼多,只擔憂父母的疾病就夠啦。

其實,第乙個說法,還有另一種解釋,不過不是很主流,你參考一下吧:

馬融:「孝子不妄為非,惟有疾病然後使父母憂耳。」

意思是說,做子女的,不胡作非為,不違法亂紀,方方面面都做的很好,父母完全不用操心,只需要擔心你的身體就夠了。能做到這樣,就是孝。

該如何理解《論語》中的 君子 ?

AMAZING 1有子曰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2子曰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3子曰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4子曰 君子不器。5子貢問君子。子曰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6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

《論語》中, 仁 的具體涵義是什麼?

FRmonkey 兩千多年來,多少大儒學者,想用文字表達清楚這個字的意思,但沒有人做得到。所以你這個問題,不會有標準答案。不過就是不同版本的個人見解罷了。仁是個抽象的概念,如果人是由身心靈組成,那麼仁就在靈的層面。每個人都具有這個層面,它是與生俱來的 天性 它是天命,它是充盈圓滿,智慧型而又大愛無私...

如何理解論語中的「親親相隱?」?

Zoe你好呀 親親相隱,這個談到儒家的孝,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孝是儒家思想的根本。難得打字和思考,郭齊勇教授和鄧曉芒教授有關於此節詳細的學術爭論。郭齊勇老師的解讀實在是妙。 徐曉軼 儒學的核心是仁,而仁是生髮於人際之間樸素的情感的。所以在儒家的理念中,這種情感是根本性的。義是應為,這種應為是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