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魯迅的作品中出現那麼多 奇怪 的字句?是他的語文不好嗎?

時間 2021-05-31 09:52:50

1樓:

到現在,我才發現,魯迅的遣詞之精準,造句之流暢,實在是我這輩子也難企及的。如果有人問我,中國文學的方向在哪,我一定毫不猶豫地說魯迅。很多作家的文字其實已經斷了根。

2樓:

通假字的出現,是有各種原因的,不是簡簡單單一句名人寫錯字,或者古人寫錯字可以概括的。首先,我們的文字遠沒有中小學教給我們,希望我們達到的那麼規範,單是地域的不同,時代的不同,口語和書面語的轉化,外文的翻譯,一些特殊的詞語,等等,就能造成大量的通假字。

比如不同的朝代,都會產生不同的忌諱。李世民的名字裡面有乙個世字,王世充就得改成王充。父晉肅,子不能考進士,更是著名的顯例。

非要寫那些字,不缺筆,用代字,或通假,能行嗎?

總之,這方面事多了。

3樓:惠風

忍不住回答一下吧。先梳理一下題主的問題。題主認為魯迅的風格「奇怪」,原因包括

1.「頻繁出現的通假字」(或者說錯別字,懷疑魯迅遣詞造句的基本功方面有瑕疵)

2.「一些讓人摸不著頭腦或者讀著很奇怪的語句(例如兩顆樹)」(奇怪的修辭手法,讀者讀不懂要表達的意思,懷疑故弄玄虛)

從而得出結論,魯迅語文水平可能不高。

語文是兩方面,語言是工具,文學是審美,正好對應上面論據的兩點。下面是回答。

1.上面已經有回答提到了白話文進化歷史的問題。簡單說,魯迅是最早嘗試白話文創作的,兩千年傳統的文學創作取得過光輝成就,但是他卻要打破文言文的束縛,可以汲取養分的原料少之又少。

我們今天白話文書寫已成體系,我們只要運用就行了,但是在嘗試的階段是有很多可能性的。先驅者的工作總是更艱難一些。至於細說到遣詞造句,要形成一種約定俗成的,或者進一步規範為規定檔案的文字使用標準,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在魯迅的時候,標準尚未形成,我們拿這個時代的標準認定魯迅寫了錯字,這無疑邏輯荒謬。

實際上,魯迅遣詞造句的水平很高,當然,作為基本功,每個大文豪都是一樣的。魯迅基本功格外深厚,淵源還是在於他的傳統文化修養。傳統文學最發達的詩歌和散文傳統,非常講究鍛字,字要下得「穩、準、狠」,魯迅學魏晉人文章頗有成就,很多地方用字格外高明。

至於從方言中豐富詞彙,則是至從白話、半白話文學一開始嘗試以來就一直在進行的過程。反而在規範標準制定之後,這種豐富性的嘗試被壓縮了。

2.文學是審美活動,每個人的審美能力不一樣會導致觀感不一樣。不可否認,有一些藝術成就可以超越審美者自身的一切差異達到共鳴,但是更多的時候,審美還是有門檻的,了解越多,眼界就越不一樣。

文學來說,簡潔流暢清麗的風格比較容易被接受,沉鬱頓挫的作品能欣賞的就很少了。但是,李白和杜甫一樣,都是超一流的文豪,同樣的,魯迅的文體風格也不影響他成為最了不起的作家。

「兩棵樹」這個問題被說得太多了,也不想多說。文字領悟力比較低的人,知道寫的是什麼也不深究。領悟力一般的人,初讀覺得荒謬,再比較自己認為特別好的那些作品,就覺得發現了什麼了不得的事,覺得文豪果然是吹出來的。

領悟力再高一點,讀到的一瞬間悚然而驚,蒼涼孤獨之感油然襲來,甚至不必往下讀,自然聯絡自身遭遇而幾乎落淚。而精通文學的人,還可以進一步了解到這是象徵主義的手法,或者與詩經「興」的手法模擬,而嘗試過自己創作的人,就更懂得這一句話,需要多深厚的功底和多大的氣魄才敢寫出來,技巧能力思想深度差一點點,根本就不敢進行這種嘗試的。

其實,我想題主更想表達的覺得「奇怪」的原因跟魯迅行文間愛轉折,從而經常不能一口氣順下來,而斷好多次的閱讀體驗有關。就是上面說的頓挫的風格。這跟魯迅的思想是關聯的,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有什麼樣的表達。

許多作為現代散文典範的類似冰心、朱自清之類的風格,是我們念書時最先接觸的,後面再讀魯迅,覺得很不一樣。的確也不一樣,母愛啊,童真啊,歌頌蜜蜂啦之類的主題,用那種一呵氣的方式就足夠了,複雜如魯迅,深刻如魯迅,絕望如魯迅,在那些曲曲折折佶屈聱牙間才存在。

所以,魯迅的語文水平很高的。至於是不是有意為之,那是當然得。每乙個人,做一件事就要做好,做到最好。

魯迅從事白話文創作的時間只有短短十八年,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他有心為之的文學世界,可探索的還有太多。

4樓:

1.去看看白話文運動剛開始時其他人的文章,也會有很多奇怪的字句。剛剛開始,在摸索著各種可能性,現在的人覺得奇怪也正常。

2.關於魯迅的語文差這點,私以為從魯迅那個時代至今,國文素養高於他的沒幾個。看他的文章,我會驚嘆於他對自己所批判的舊文化的熟悉程度,對中文的運用能力也很強。

正是研究得深入,所以才能批判得那麼有力度。不像現在有些人對文章對電影對新聞隨便瞄一眼就開噴,看起來像罵街,不能直擊要害。

3.請不要再說「兩棵樹」了好嗎?很多人連教科書上的魯迅文章都沒好好看,只因為官方力推他,就去噴他。多少年了,還在叨叨著那「兩棵樹」,這樣就逼格很高了麼?

魯迅可供你們質疑的地方很多啊:對原配的冷漠,與一些人無意義的罵戰等等,何必每次都說那兩棵樹呢?

雖然魯迅作品那麼艱澀難懂,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喜歡呢?是什麼成就了魯迅文學的偉大?

老楊叔聊志願填報 什麼時候喜歡的人多少也不能成為判斷作家和作品的標準,不然南派三叔 當年明月和唐家三少等就是最偉大的作家了。作品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有著亙古不變的力量,每個時代的人讀來都心有戚戚焉。 莫予應 難懂的都是表皮的東西,幾個用詞,一些句法之類,最重要的 最關鍵的東西,一點也不難懂,他要說的非...

為什麼晚清會出現那麼多的問題

玄蒼 大清出了什麼問題首先要清楚,閉關自守與世界脫節,晚清皇族奢侈享樂成風,慈溪當道,帝室衰微即便有心振國也無力回天,比如光緒的維新,傅儀也有一定想法,但他還沒長大大清就沒了且不說,而一連串的問題就是地方割據軍閥四起,但這個在每個朝代末路之時都是如此,清朝其實總體來說出了閉關誤國之外其餘都不錯,皇帝...

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的信任問題?

大傻 生活條件好了,慢慢就有差距了。追求美好生活時各種手段都用上了,有一部分人會用信任獲利,久而久之就有了信任危機。過去大家都差不多,人口流動沒現在這麼頻繁。在熟人社會裡,人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很多人還是有顧忌的。 徐曉軼 這個問題反覆回答過了,傳統中國甚至是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是低流動性的熟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