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怎麼解釋直覺?現量嗎?

時間 2021-05-31 04:25:43

1樓:齊天大聖

記得在《成唯識論直解》中,林國良教授認為直覺屬於7,8識的思心所,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部分直覺屬於現量是可以說的通的,因為第八識的思心所的所緣境必然是現量。

林教授的《成唯識論直解》是我所看到的唯識著作中,漏洞最少的,也是最敢提出新義的。直覺是7,8識的說法必然遭到眾多傳統的唯識學者的反對,但是林教授的視野要比大多數唯識學者寬泛的多,而這種說法是有不可忽視的依據的。

直覺是屬於潛意識範疇,這個說法不會遭到太多的反對,但是第八識也是潛意識範疇並不是有很多人想到的,現代唯識學者多數把潛意識劃分到第六識,過份高估佛教,認為7,8二識沒有被科學心理學所涉及,實際這個觀念是很片面的。

唯識宗認為在無心位的時候,第六識會斷滅(比如沉睡或者滅盡定),因此潛意識不屬於第六識,因為潛意識至少在人的有生之年談不上斷滅,唯識宗的第六識僅僅是顯意識而已。與此同時,唯識宗認為在沉睡或者滅盡定的時候,第八識不斷滅,依據是有體溫和壽命,因此唯識宗這個說法就讓潛意識和第八識脫不開關係了,因為眾所周知,乙個人維持生命特徵的動力的不是什麼第八識,而是潛意識,比如你心臟的跳動,維持體溫的機制等,這些全部是大腦潛意識的支配,而這種支配不歸顯意識範疇,所以唯識的第八識是在沒有科技的時代古人對人體功能機制的一種猜測,因此,第八識應當歸類到現代心理學的潛意識範疇。而直覺必然是從它而來。

所以第八識的思心所是直覺,這個說法是有道理有深意的,而唯識宗又認為第八識的所緣境都是現量境,所以說部分直覺是現量是可以說的通的

2樓:品牌節度使

直接和現量沒有關係。

直接是還是意識在玩,就好像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這句話,你天天琢磨這件事或某些事,對一些與之相關的事物肯定比其他人反應更敏銳。

如果正確就以為是某種神秘的直覺,如果失敗就會下意識淡忘掉,次數多了,就產生倖存者偏差,以為自己直覺很準。

3樓:離即離非

互動百科-----【現量(梵語pratyaks!a-prama^n!a)】

因明學用語。三量之一。又稱【真現量】。

指由感官和物件(所量)接觸所產生的知識。關於現量,印度各哲學派別的說法很不相同。正理、勝論以及數論、彌曼差派將現量分為無分別的和有分別的兩種。

文法學派和耆那教不承認無分別現量,以為一切現量都是有分別的。佛教則認為具有概念思惟成分的有分別現量是似現量,只有不加入思惟活動、不能用語言表述出來的純粹感覺,才是真現量。《因明入正理論》雲(大正32 ·12b)︰『此中現量,謂無分別。

若有正智於色等義、離名、種等所有分別,現現別轉,故名現量。

按圓覺經的說法,知道直覺是幻,知幻即離,然後第五種隨順直覺的情況下,是現量,是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

如果認直覺為實,起愛憎,則是無明隨之流轉。

4樓:

「現量」有三個要素:1、現見。2、不與名言相應。3、不錯亂。

凡夫的直覺有前兩個要素,少了第三個要素。

道理如下:

凡夫在未斷二執的前提下,即使是談及沒有選擇判斷的所謂的「直覺」,那也是在遍計所執引奪其心下的妄見,如夜下見草繩為蛇。你我凡夫通過感官所緣見的一切皆有其「相」。此「相」,是「想」心所在剎那剎那現行過程中,為煩惱所引奪,法相和人我相剎那剎那間被立起來,相續而轉,無有間斷。

所以,佛教裡的現量更多的是說破除了與心相應的二執後(最少也是破除了遍計所執人我證得生空觀),心之見分能如實正了於相分。通俗的說,指見道後所緣見的才能叫做現量(的一種,諸根所緣現量非你我境界,略而不說)。

佛教怎麼解釋恐懼?

有所得和有罣礙。有的,存在的這個態及勢就是恐懼。心經多看看,一天念幾遍就差不多能理解了。心經裡的東西太多了。觀行,見照,空有,性相,生滅法,色空,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對待絕待,十二緣起,四聖諦,最後無所得點題。無所得 無罣礙 無有恐怖。所得 罣礙 有恐怖。按佛教說法就是無明在作怪,所謂的無明就是非...

佛教對世界的起源是怎麼解釋的?

金剛大笑 對於這個問題,如果你需要乙個唯一的答案,那麼佛陀也會告訴你 緣起而有。這個緣起,是很深廣的概念,並非等同於業力。如果你不介意深入分析,那麼佛陀就會分開好幾個層次,一一告訴你如何緣起而有。第乙個層次,是業因緣起,這也是一般人最熟悉的緣起論了。站在這個層次來看的人,一定認為這個世界是存在而又顯...

佛教對於 被小三 是怎麼解釋的?

感覺 生命無常,人生是 苦 需要參破,並公升起大出離心,如此才能公升起覺知遠離虛幻不實,飄忽不定的人生大夢,如果人生不是這樣而是一帆風順,那估計沒有人想從這大夢裡面醒過來,所以逆境並非不好,說不定是十輩子修來的大福報,能打醒你,不再沉迷於整個人生大夢裡。 偌水簫遙 我更相信 心態決定一切的 說法。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