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所欲」是什麼樣的境界?

時間 2021-05-31 00:17:05

1樓:人間殺媽客

不知道,我乙個情人曾和我說過我是很自私、從心所欲的人,一開始覺得他瞎幾把亂講,但後來看月亮與六便士產生強烈的認同感,覺得我是男主我也這麼幹的時候,發現我好像是挺自私挺從心所欲的

2樓:歲朝

無邀自來,我知道自己回答這個問題可能有些妄自尊大了,但請姑且看下去吧。

這段時間經歷比較多的事情,心境變化頗多,實在是無法一言概括心境上的轉變,但總體來說,有一種相當奇妙的趨向。

這種趨向我先前還沒有發覺到什麼,直到昨天與人聊天,談到最近的心境,大致如下:

「回想一年前的狀態...

感覺還是相當糾結相當稚嫩的...

以前用「以細行律己,不以細性取人」做個籤的時候,心裡對於自律還是挺嚮往的,有一種要符合某種標準的感覺

比如世俗標準,外界評價標準,達到那種「自律」或者「道德」,會讓我覺得自己很優秀,很棒,很正人君子,坦蕩

但是一旦有人對我有負面評價,或者要我承認自己的不道德和錯誤,我就很難接受

嗯...讓我承認自己無知,笨拙也挺難接受的

但是現在就沒這些感覺了......

大概是拿掉了「優秀」「自律」「道德」等標籤,不再重視這些評價標準,完全用自身標準取代了外界標準...

或者說...自身標準其實也很模糊了

沒有道德或者不道德的判斷,也沒有優秀的界限,自律的要求

符合本能的東西都是符合道德的,順應內心的追求都可稱作自律,滿足內心的一切都能叫做優秀...

簡單來說...可能是道德直接內化了,而優秀自律什麼的也不重要了...

就很簡單...純粹...」

於是有人說,「從心所欲不踰矩」,我才猛然意識到,「嘿,還真是。」

稍微解釋一下,這不是唯心主義,而是建立在自我道德的認知和實踐水平比較高,以及慾望較弱或適當的基礎上的,一種自由感。

我個人認為自己本性善良純粹,少有惡念,即使有,實踐起來也有難度,因為做違心的事情會讓我覺得不適,往往在一番掙扎之後,都會選擇不為惡

而我的個人慾望也比較低,優越感被磨得差不多了,心態良好,不會過分追求某樣東西,簡單地說,就是不執迷

另外,為什麼從心所欲不踰矩,是因為心中的良知與道德,不會讓我做出踰矩的事情,而且世上的「矩」,大多也是有其理的,所以,既然理解這些道理,心中又有道德良知,從心所欲,自然是不會踰矩的。

以上,我不敢說自己已經達到了這種境界,畢竟還很年輕,還未迎接足夠的風塵洗禮,但目前看來,這種心態可作一些參考。

3樓:十萬個為什麼

事多心繁欲盛,欲生而不從,如壩攔水。事少心儉欲寡,從欲隨心自然不越。不越不過則不淫。

如何事少?惟知足能事少。知足之足,常足也。今人之慾多,不知釜底抽薪;今人之心繁,不知儉事收心;今人之事多,不知守一不離。知不知,事無事。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也。

為什麼只有七十了才能從心所欲不踰矩?

五針松 人都快死了,從心所欲都能在規矩之內。說明兩點 一是一生修為得當,規行矩步已是養成習慣 二是人老了要識相,否則會死得很看。不過,愚以為 人都快死了還要有什麼節制 自律幹嗎?該幹啥就幹啥想說啥就說啥,隨心所欲吧。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古者十五而入大學。心之所之謂之志。此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

從心所欲不踰矩是否是件很可怕的事

伍老師 論語斬件 2.4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到了七十歲,一切言行都不會逾越禮制。七十 七十歲 從心所欲 指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同隨心所欲。不踰矩 不逾越禮制。矩,本義法則,此處解作禮...

孔子的 從心所欲不踰矩 是指 本我已經完全適應社會規則 嗎?

簡e 朋友,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整句話下來,正如道教,佛教一樣,這是儒家修行的步驟及效果,年齡代表的是順序,不一定代表歲數。整句的關鍵點是不踰矩。從心所欲不踰矩,就是佛教的圓融無礙。與 南華經 虛與委蛇,游刃有餘 一樣道理。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