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犯人問斬為什麼要在秋後問斬?

時間 2021-05-30 23:23:04

1樓:Alex

一種是習慣如月令,古代做事講究順天應人。

一種是慎刑思想,古代很多時候對死刑的審判許可權和複核是較為嚴格,甚至明君大多自個主持錄囚,如太宗皇帝。如發覺冤案可以平反,直接咔嚓了,平反也沒有多大的意義了。

2樓:甙甙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

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淒淒切切,呼號憤發。

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

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歐陽修《秋聲賦》

3樓:狗蛋一枚

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歐陽修 《秋聲賦》

4樓:趙子林

秋冬肅殺,以至制度化,是古人的理由。

用現代角度去理解應該是這樣:

一則秋冬閒空。

二則秋冬殺人後,棄屍亂墳崗也不會導致瘟疫。(氣候因素,可以降低傳染病傳播的可能)。

最後乙個是個人觀點,為什麼是秋天殺人而不是冬天。我覺得可能是冬天冷,地結冰,坑難挖。

5樓:

前幾天複習法制史,正好有講。

秋後行刑制度源自漢朝。和禮法有關係,出禮入刑嘛。

大約那個時候正好儒家學說也蠻受皇帝重視。那群儒家學者就說,皇帝大哥我和你說啊,這個剝奪乙個人的生命呢是非常重大的事情,你這個要挑時間的啦,神仙大叔們天上看著呢,你隨便殺人要受懲罰的哦。他們告訴我說啊,那個秋天的時候將好他們比較閒,有空處理你這個殺掉的人,要不,別的時間他們沒時間管理的啊。

平時他們處理你這個國運昌盛,這個太平祥和,幫你處理個災禍啥的,要是你隨便殺人,那他們就沒時間照顧你國家的民生事情了,可能忘了下雨呀,忘了消滅蟲災了,手一哆嗦,沒準南方又發洪水了。所以他們讓我告訴你啊,最好秋天以後再殺人,平時忙的很啦!

(以上純屬杜撰)

為什麼古代詩人喜歡寫秋?

宅行僧 公升遷的時候要謙虛,不能大書特書 被貶的時候,可以哀而不怨的抒發一下,其悲切基本符合秋天的氣質,因其氣雖殺,卻又暗藏總有大地回春之時 君主回心轉意 的意思。所以,詠秋之辭多,而春辭,除見繁華落盡而嘆韶華易逝的,其他多假託為女性角色來寫。 清漙 寫春秋的都挺多。可能是春秋更多變化的特徵,冬夏更...

為什麼要善待犯人

有人說,我犯法,自然有國法處置我,我沒有犯你家的法,你有什麼權力處置我?道德可以讓你嫉惡如仇,但是從法律價值精神講,法制不允許情緒化。 已重置 善待犯人,花大筆金錢進行技能培訓道德教育和監獄管理投資,再適當提高下犯人的伙食狀態,畢竟吃不飽飯怎麼學駕駛學廚師是吧?教他們改惡從善,教他們技術謀生乃至致富...

為什麼不把犯人催眠後審問?

張昭輝 因為這麼做違反了聯合國反酷刑公約,即 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 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 該公約1988年11月3日在中國生效。催眠這種行為首先就不是中國現行法律法規所規定的合法的取證調查方式,其次是屬於 以威脅 引誘 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 的形式,催眠後嫌疑人所做供述並非自願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