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王國維對陸游詞的評價?

時間 2021-05-30 00:09:45

1樓:津鼓渡

猜測一下,所謂「白石有格而無情,劍南有氣而乏韻」,這兩句話要參看起來,格和韻實際上是乙個意思,情和氣也是同樣的。從兩人詞作風格來看,王在這段話裡想表達的應該是劍南激昂情懷則有,但失之過於直白,少了詞味。白雨齋評陳同甫雲: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乙個半個恥臣戎。』精警奇肆,幾於握拳透爪,可作中興露布讀。

就詞論則非高調。」也許是乙個道理。

2樓:一根憂鬱的頭髮絲

「南宋詞人,白石有格而無情,劍南有氣而乏韻。其堪與北宋人頡頏者,唯一幼安耳。」

翻譯一下,南宋詞人裡,姜夔格調高但沒什麼情味,陸游有氣節、氣勢但缺乏韻味。可以和北宋詞人想媲美的,只有乙個辛棄疾了。

王國維作為一代詞學大家,美學大家,確實有極高的藝術成就。不過這並不代表他的話全是真理——眾所周知,老王喜歡辛棄疾,但是也喜歡貶一貶姜夔...無「境界」罷了。

回到正題。先說姜夔。張炎在《詞源》如是評之:

「野雲孤飛,去留無跡」,可謂極其恰當。姜詞之格調不可謂不高:「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是王國維都推崇的;《暗香》《疏影》二詞堪稱一絕,與林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句並稱詩詞二絕;「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幾句也是格韻高絕。

故王國維「有格」二字,下得準確。

至於「無情」,我便不太同意了。請看這詞:

鷓鴣天·正月十一日觀燈

姜夔巷陌風光縱賞時。籠紗未出馬先嘶。白頭居士無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隨。

花滿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來悲。沙河塘上春寒淺,看了遊人緩緩歸。

情味夠不夠?情趣如何?春寒料峭,不見故人,我把歡笑遊人看了,緩緩歸去。

怎麼樣?品品?

例子還很多,便不一一贅述了。

再講陸游和辛棄疾。

二人同為豪放派詞人,不免會被人拉出來比較。可人家辛棄疾是何許人也?「蘇辛」!

和大文豪蘇東坡並列的人物,別人怎麼誇讚蘇軾,就越能看出辛棄疾是有多厲害。你拿誰能比得過人家?也難怪王國維會如是評價了。

陸游詞不算多。請看這句:「陸游一生的主要精力用於詩歌創作,是有意要做詩人 ,對作詞心存鄙視」。人家喜歡的是詩呀!但不妨我們拿他寫過的幾首詞作個例子。

訴衷情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如何?氣勢磅礴,情真意切吧。

卜運算元·詠梅

陸游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如何?一身傲骨,挺立世間吧。

所以「有氣」二字的確不假。「無韻」的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雖陸詞韻味必不如辛詞之濃厚,但也絕不是「無韻」之談吧。再者,拿人家不喜歡的領域去比較大詞人,也有點「仗勢欺人」之味吧。

所以「少韻」或許比「無韻」更佳。我們讀陸游的詞,看出來的還多是傲骨,豪氣,真情,相比之下韻味便會少了點。無可厚非了。

最後是辛棄疾。

看看王國維原話:

其實幼安詞之佳者,如《摸魚兒》《賀新郎·送茂嘉》《青玉案·元夕》《祝英台近》等,俊偉幽咽,固獨有千古,其他豪放之處亦有「橫素波、幹青雲」之概,寧夢窗輩齷齪小生所可語耶?

嘿嘿,還順便貶了一波吳文英。

不過這也確實能體現王國維對辛棄疾的百般推崇了。幾乎把它看成神了不是,乙個人就能和整個北宋pk,南宋無敵手,千古獨絕。

這話對不對呢?

我覺得ok

哈,開個玩笑。

辛棄疾是大家,詞分婉約派豪放派,辛棄疾是豪放派扛把子,沒錯吧。但你也不能說婉約派就不行了呀?老王不喜歡夢窗白石玉田,但畢竟是一家之言。

答主曾看過乙個知乎問答,問的是誰能代表宋朝婉約派,答的是周邦彥姜白石吳文英,還有蔣捷晏幾道晏殊張炎巴拉巴拉...這些詞人,或多或少都寫過聲名遠揚的詞句,且藝術成就都不低。若憑藉個人喜好將其一筆勾銷,未免主觀臆斷了吧。

over。

我是頭髮絲,告辭。

王國維的三重境界說應當如何理解?

浣葛 第一重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這是求而不得,苦苦祈盼的時候。第二重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求而得之,欲罷不能的時候。這是撥開一切得失的浮華表象,真正感悟靜定本質的時候。木心先生說,萬頭攢動火樹銀花之處不必找我,如欲相見,我在各種悲喜交集處,能做的只是長途跋涉的返璞...

陳寅恪和王國維認識嗎?

一生負氣人 不妨用陳寅恪先生對王國維先生的輓詞來說明他們的交往 許我忘年為氣類,北海今知有劉備。曾訪梅真拜地仙,更期韓偓符天意。回思寒夜話明昌,相對南冠泣數行。猶有宣南溫夢寐,不堪灞上共興亡。 仙客王二 王國維,生於1877年,大陳寅恪三歲,算是同齡人,王國維1927年自殺於頤和園昆明湖。留下遺書一...

王國維《人間詞話》人生三境?

人間詞話 三種境界之說,當然只是王國維氏由一己主觀之聯想所得的感受,但王氏的可貴之處則在他並不將一己之聯想指為作者之用心,就在這一段三種境界之說的後面,王氏就曾自作說明道 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這種態度就比專以寄託說詞的清代常州諸老明達得多了。而且這種說詞的方法還有一點好處,就是他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