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過人生有三種境界,如何理解這三種境界及其等級關係?

時間 2021-05-08 20:09:35

1樓:小道8

!1、迷茫、2、探索、3、發現。

1、了解:千江有水千江月-表象-多;

2、研究:萬里無雲萬里天-本質-唯一,;

3、策劃:此物最相思-價值,發現、

2樓:McAuliffe

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石化R][石化R]

作為大一新生,我看西風凋碧樹,正襯這颯爽秋氣勢不可擋,正映這大學季揚帆起航,正是這一位位拋開遺憾與焦慮,獨上高樓的有心之人,孤身赴戰,來不及回頭的懵懂學子的身處之境。[笑哭R]「獨」字點透了多少人隱藏在新學期好奇與興奮之後的彷徨。獨自望盡天涯路,有對看向遠方,看到征程,看到人生規劃整體路徑的震撼感,也滲透著看不清區域性,探不透細節的困惑與擔憂。

人生的方向與目標若隱若現,多少人依舊拿捏不准,又有多少人能自稱無憂?[嘆氣R]

多少人感嘆從身邊有人,身後無人過渡到身邊也無人,多少人逐漸接受大學是乙個人的星海征程,多少人踏入這王國維的第一境界時,想退出去但卻不得不砥礪前行?[嘆氣R]

但始終是望盡天涯路,始終身處高樓,興許不勝寒,或興許漸漸麻木,但始終,a new path已經給我們指出,興許這第一境界,就是無奈地衝出悲傷之霧後,懷乙份欣慰,乙份釋懷,乙份殘留的疑惑,和乙份始終的好奇繼續走下去吧~[派對R]

[鄙視R]但拋開大一的身份再看這一段話,其實對應的是無數踏入新環境,漂向遠方的人,人怎麼可能會永遠無惑,一切開始便是正式困惑,抑或接受孤獨,然後邁步~

3樓:主刀醫生不帶刀

此問題出自王國維先生所著《人間詞話》第二十六章。

王國維先生所講的三重境界,若要總結,便是——昇華與超越對自己人生的超越,對自己心境的生化。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重境界,對應的是之前自己人生的迷茫與困惑,不知方向。是對尚未建立志向的一種超越。登上高樓,望盡天涯,胸懷天下,心有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這是第一重境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只有志向,而不肯紮實去做則是不行的。「消得」在這裡解釋成「值得」比較合適。相較於前者,做到這一層則是對前一層空談理想的超越,伸入泥土的手比指向天空的手更憔悴,卻也更具力量。

即使衣帶漸寬,仍於曲折之中不忘初心,苦難之中矢志不渝。

這也暗寫了作者,文韜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懷著一種無比惆悵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賞。也就像站在熱鬧氛圍之外的那個人一樣,給人一種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覺,體現了受冷落後不肯同流合汙的高士之風。

4樓:山有木兮木有枝

我的解讀比較針對學習,第一境可以說是積累,積累出高樓做踏板,才能登高望遠,學習中這一境就是打基礎的過程,必須要有基礎才能去提高。第二境可以說是堅持,比如研究數學題目一時半會的不出結果,思來想去夜不能寐導致衣帶漸寬,為了更高更強消得人憔悴,堅持下去,即使看不到希望也要堅持,放在學習中相信每個人都有那種,明明努力過卻總看不到希望,看不見提高的過往,這時你就應該想一想是自己第一境沒打牢固,還是正在這第二境。熬過了第二境界的辛苦就到第三境了,這一境正是你努力過後的結果,就是發出:

啊,原來如此。感慨的時候,但不要驕傲,繼續努力你會遇見更好的自己。

5樓:鹽選推薦

王國維的解釋,是一種「斷章取義」。三首詞的原意和「大事業」「大學問」明顯不相干。但是,詩詞的精妙之處便在於啟迪讀者的感情與思維,我們從中感悟到人生境界的玄想,也就不足為奇了。

要理解王國維的意思,我們還要從三首詞的原意與文學自身的詮釋活動說起。

詞注入了作家的情意與精神,結合優美而細緻的韻律,形成一種容易觸動人心的抒情文體。讀者沿著跌宕的文辭與聲韻,興發感動,不但喚起自己相類似的情緒,引起共鳴,有時更會因情起興,觸類旁通,聯想到許多生活體驗,啟發了某些人生的看法,體悟到不一樣的人生意境。

晚清學者譚獻在他的《〈復堂詞錄〉序》文中說:「又其為體,固不必與莊語也,而後側出其言,旁通其情,觸類以感,充類以盡。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就是說,詞這種文體不必都是莊重的話,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會它的言外之意,觸類旁通,交相感應,連線其他相關的情意,啟發出更多更深的情味。「作者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未必不然」,意思是說,作者在創作的時候未必有那樣的意思,而讀者在閱讀時未必不會有那樣的意思,說明了讀者在閱讀文字、詮釋作品的時候,有相對的自由,容許讀者發揮聯想。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凡例》說,「古人之言,包含無盡,後人讀之,隨其性情淺深高下,各有會心。」文學創作是一種包含精神的創作性的特質,而作品中的精神性的自我,與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在本質上是有區分的。就作者而言,當作品寫出來之後,創作的意義就已經完成,作品要成為美學的課題,要顯現意義,得需讀者來參與。

讀者依靠他個人的知識、品位,在特定的時空長河中,來閱讀、賞析作品,與作品交流共感,本身也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因為詩詞的語言是多義性的,讀者可以依循作品的文理,將許多潛伏而不甚明確的地方加以填補、發揮,賦予較具體的內容。既然創作與閱讀都包含著活動性與創造性的因素,那麼不同讀者的會心之處,與某一作者的用心之處,就不能夠隨便劃上等號了。

以上所述,特別強調了讀者在詮釋活動中的主導性的地位,容易給人乙個錯覺,以為文學的詮釋是漫無標準,可隨意發揮的。但事實上,詮釋的活動既然是一種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感互動,在自由的聯想之中,勢必有其限制的一面,不然就無所謂溝通了。因為獨斷的主張,破壞了溝通的基本原則——尊重。

過分強調作品的客觀性,以為作品的解釋如同解謎一樣,而且只有乙個答案,這種態度就禁錮了文學活潑的生命力了,固然值得批判;而任意行事,無視於作品的客觀存在,以一已之意強加於作品之中,這種濫用了自由聯想的詮釋行為,同樣是不值得欣賞的。

文學詮釋活動,基本上就是一種主、客觀的互動辯證的過程。《孟子·萬章》篇說:「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以意逆志,是為得之。」什麼是「以意逆志」?朱子解釋是,「以己意逆取作者之志」,就是讀者因文起興,以自己的意思去追索並且體悟作者的意志,在這樣的一種順逆往返的詮釋過程中,務必在「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的條件之下進行。

換言之,詮釋就是以文字為依據,是不容質疑的事實。

作品的詮釋是由字而到句,由句而認識篇。反過來看,如果不知道篇意,就難以掌握句意,不懂得句意,則對字意的體會就不夠深刻了。因此就需要隨時調整角度,互動印證,方可有得。

至於審查字句的解釋是否有所偏失,除可以將其放在篇章結構的大脈絡加以檢視之外,還是需要斟酌它的釋義是否有超出字義的引申範圍,及一般的語言結構的陳規。根據這樣,文學詮釋到底還是有它的客觀標準的。讀者的語文感受能力有差異、有深淺不一的看法,但必須受制於文字在文辭字句上的客觀要求,而枉顧這乙個尺度,斷章取義,就不足取了。

所以譚獻說,「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的確還給了讀者的詮釋過程中所應得的主導性的地位,不必完全受制於作者的用心,讓讀者有更大的自由聯想空間。不過,若任由讀者主宰詮釋活動,卻容易陷入絕對的主觀,產生種種弊端,這是需要小心操作的。

王國維明明知道這三首詞的原意,與「成大事業、大學問」是不相干的,所以他認為三位詞人應該不會贊同他這樣的去解釋這些詞句。那麼他是故意去斷章取義,還是要有如此解讀的根據?我想我們需先了解這三首詞,再看看他的擇句放在成大事業、大學問的理路上,另作解讀是否合理。

6樓:

我認為應該是四層,王國維只講了三層

第一層,遇事率性而為,亂拳有時候可以打打老師傅,多數情況下會被揍。但是,重點來了,一定要被揍,一定要去試試,然後你才有資格說話,才有資格有疑問,有情緒,正所謂,幹就完了

第二層,懂得不能只靠蠻力或者天賦,要去學功夫。但功夫剛入門,誰也打不過,迷茫的一匹,也就是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三層,入門後修煉不易,挨打受罪,但遇到情況就想練練,不斷總結不斷成長,也就是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四層,功夫到家了,可以用功夫,也可以不用功夫了。再遇到事情,自己不會再像一開始那樣衝動,會盡量用最有效的方式去解決,自己再不是那個愣頭青了,所謂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了。

在一些事情上的聰明人不走彎路,因為他能用最合適的方式來解決,他也不會迷茫和糾結,只是因為他經歷過。

對於一件事,沒經歷過的,一步也少不了,特別是第一步,不想挨打,就永遠別想著進步。

7樓:

人生三境界,即人生的三個過程。

第一重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乙個人產生了求索意識,他有很多的問題,找不到答案,而且很孤獨。不但很孤獨,而且面前的世界實在是太大了。最近電影《海上鋼琴師》正在上映。

1900回答他的朋友:我為什麼不上岸?他的乙個理由是世界是一艘太大的船。

所以,歸納一下:第一重境界,為產生了求索意識,很孤獨,而且這個世界實在是太廣闊無邊,難以把握。

第二重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乙個探索的過程,而且是非常勤奮,很苦、苦苦的求索,但是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它苦中有樂。如果乙個人不是樂在其中的話,他是做不到衣帶漸寬終不悔的。

所以表面上看起來是苦,其實是非常的快樂,這才是真正的核心。

第三重境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也就是說在經過苦苦地求索之後,答案是那麼突然,像一下子跳出來一樣,就來到了人的面前,讓人甚至有措手不及的感覺。「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還有一種什麼感覺?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一種跟老朋友相逢的感覺。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答案本來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本來就不在別處,「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8樓:黑白格

孤獨落寞惶惑茫然又著實喜歡想要; 為了喜歡的拼了吃苦都是甘之如飴整個人進入瘋狂思考的日常;究竟在哪呢即使還有千百個錯誤選項在眼前晃這時也全不在意了一定要找出來那個對的就在某一天例行萬千思緒時答案突然出現了它就像你的男神在燈火闌珊裡對著你笑你可想而知那是一種怎樣的幸福了沒有經歷過的人是不會懂的

王國維《人間詞話》人生三境?

人間詞話 三種境界之說,當然只是王國維氏由一己主觀之聯想所得的感受,但王氏的可貴之處則在他並不將一己之聯想指為作者之用心,就在這一段三種境界之說的後面,王氏就曾自作說明道 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這種態度就比專以寄託說詞的清代常州諸老明達得多了。而且這種說詞的方法還有一點好處,就是他能...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忽略李清照的原因是什麼?

文木文 本人對詞研究不深,恰巧 人間詞話 和 李清照集 都讀了。個人覺得一方面,她是女詞人,在古代與男子在文學上不能享有同等地位,歧視婦女作品這個惡例開自唐末韋莊的 又玄集 後世更是變本加厲,把婦女作品放在無名氏和神仙鬼怪之後。一千二百名知名宋代詞人中,只有五六十個女性,而且沒有乙個人有單獨的文集。...

王國維《人間詞話》有我無我怎麼區分,標準是什麼?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無我。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無我。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有我。心和意,非我有而何?有我和無我,意境上並不嚴格。所謂無我,字面上不寫乙個和我相關的字,心情還是我的,常是一種悠閒澹蕩,滿不在乎的心情。所以容易搞混,以此。也就是說,藝術手段上,無我更含蓄,把我藏起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