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的這段話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5-05 21:22:13

1樓:天為人綱

和鑽牛角尖去一樣去鑽研海德格爾不知所云的所謂哲學究竟說了什麼,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上帝永恆創世論已經徹底否證了海德格爾故弄玄虛,不知所云的所謂哲學。眾所周知海德格爾的所謂哲學充斥著讓人莫名其妙的在、在者、此在、親在之類的離奇術語,而對哲學的根本問題即終極存在和終極真理究竟是什麼可以說完全沒有涉及。

而上帝永恆創世論則認為終極存在就是上帝這個作為永恆本體而存在的絕對最大的一,終極真理則就是上帝永恆創世這個作為永恆本體的永恆作用而存在的相對的最大一,,上帝永恆創世論幾句話就說清楚了海德格爾根本就說不清楚的存在和真理究竟是什麼這個哲學的根本問題,當然也就徹底否證了海德格爾故作高深,實則不知所云的所謂哲學。

2樓:楊思基

很抱歉,讀不明白他什麼意思。

不僅如此,整個西方哲學在涉及到【何謂存在】、也就是【何謂有、是、在】這個根本性問題上一直是語焉不詳、支支吾吾,缺少確定性。

怎麼會是這樣呢,我認為是因為【存在】這個問題太簡單了、過於簡單了,簡單到這不是乙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是乙個藉此去解決任何問題的憑藉和前提。

存在即感知、資訊、知識。

世界、人、心等等都是知道著的什麼什麼——一切乃知。

3樓:呵伊基科

此在:意識(主體)

存在:物質(客體)

代入翻譯一下:意識的存在是隨著意識的存在並通過意識的存在而對意識本身展開的,對物質的領會本身就是意識的存在的規定。

把這段繞彎子的話再翻譯一下:1、意識不是虛無,而是存在的;

2、既然意識是存在的,那麼它也是一種客體

3、意識這種客體與其他客體不太一樣的是:意識這種客體需要通過對其他客體的領會,來證實意識的存在性。

簡單來說,蘋果這種客體是自身存在的,不依賴於別的什麼。

而乙個人如果對面前的蘋果毫無察覺,那只能證明他是個大傻子。

我看到這個蘋果了,說明我是乙個有意識的人。我的意識是存在的。

既然我的意識是存在的,那麼我對我意識的存在性就有所察覺。

所以再簡略一點:我知故我在

4樓:沛然如風

理解哲學命題的艱澀之處,在於沒有明確的物件或者說面對的物件太過廣泛以至於找不到哲學言語當中所指示的物件。

為較大程度上避免斷章取義,幾位大佬都貼出了原文( @淵魚 盜個圖):

我們先把其他的東西全部剝離,只留下我們能確定的物件:存在。(只有當潮水退去的時候,才知道是誰在裸泳。)

首先定義乙個存在,它不與外界有任何的接觸或聯絡,它也不與自身有任何反饋和聯絡。那麼誰能證明它的存在呢?這時候最尖銳的問題就出來了。

首先我們定義它是存在的,然而誰也無法證明它的存在。不能證明就能說它不存在嗎?答案是能的話顯然是與之前的定義是違背的。

那麼存在怎麼證明它自身的存在。此刻它的存在狀態本身就是存在,儘管它無法得知自己的存在。海德格爾為此引入乙個概念:

此在。此在的意思就是它此刻存在的狀態,而此刻存在的狀態是不與外界有任何的接觸或聯絡,也不與自身有任何反饋和聯絡。這種狀態便是它的存在的具體表現形式也就是存在的具體展開。

這種狀態本身是就是存在的具體形式,而此在就是這種狀態。相對於一般的虛無的存在概念即眾存在而言,這種狀態就是一種特殊展現。這種狀態是如何展現出來的呢?

海德格爾把它認定為此在對於自身存在的領會。也就是說:

為何會是與外界沒有任何接觸或聯絡這種狀態,是此在對自身存在的性質和這個世界的某種規則的領會然後以此種狀態將自身存在具體展開出來。

在這個問題上,海德格爾是含糊地以領會來一筆帶過了。

5樓:Pierrot

理解海德格爾,理解了什麼是「存在」和「此在」就比較容易了。

存在,是呈現事物現在這個樣子的背後的真正本質,你可以理解為康德的物自體,或者佛家的自性。

此在,是存在呈現自己的方式,通俗地可以理解為人或人的生存方式。存在是通過此在呈現出現在世界這個樣子的。

第一句話裡的存在,不要理解為名詞物自體的存在,而是理解為動詞「去存在」,此在是通過自己本身去存在,來呈現存在的,也即是生成、展開存在本身。

後面一句話,此在對存在的領會,是因為存在通過無(雖然不是真的虛無),轉變為有,有要想理解無,那就只能不斷地展開自身去體會,這正是存在對此在在世模式的規定。

6樓:夏蟲不知冰

胡言亂語,未完待續。(1)本質性現身(2)無弊與遮蔽(3)在者在場(4)形上學的源頭(5)在的遺忘史(5)恐懼與離基深淵(6)虛無

Da:那兒,那乙個;sein:存在,是。

Dasein,那兒、那乙個存在。其實更準確一點是「彼在」。彼在是否比此在更符合「被拋」?

此在,是介於存在與存在者之間,它是存在者,卻能觸控(這個詞不知是否合適)存在。

首先,從時態上而言,存在者具有完備性,它在某個過去的時間點完成了自己,它只能對過去及現在產生影響和效果。因此,我們能夠給予存在者本質性的規定。

其次,有一種存在者卻是意外——此在。此在是什麼,是生活。生活的外延是乙個個活生生的你我他,是一種主體意識不間斷的奇妙體驗。並且,這一意識還將在存在sein中繼續展開,不停歇。

再次,我們對於此在,並不能以存在者的方式予以本質主義的定義。它沒有被完成,也沒有被收斂至清晰明確的某種理念。

最後,我們怎麼言說?在時間裡,在歷史裡,在世界裡,在生活中。我們永遠無法完整清晰地說明白。因為存在總是在某個地方等我們,當我們到達的時候,它又已經離開。

1、此在的存在是隨著它的存在展開的。2、此在的存在通過它的存在而對它本身展開的。3、對存在的領會本身就是此在的存在規定。

第1點說,對於此在而言,其存在是未明的,隨著此在的存在展開而展開的。

用人話說:人的意義是不清晰的,它隨著生存或生活的展開而展開。

其實這疑似為乙個重言式的反覆,生活的意義在生活意義的展開中得以展開——活在生活中。

然而,海德格爾終究有自知,他並沒有說「隨著生活的展開,人的意義能夠清晰顯現」。在海德格爾處,人的意義永遠都不會清晰,存在永不現身。

第2點說,此在的存在只對此在展開,與其他無關。

用人話說:人的意義是他自己的事情。生活的意義就是生活的意義,與其他無關,你也休想在語言裡說清楚。

人類不能代替人,什麼是「此在」,這是乙個哲學術語,同時也由學術轉化為生活用語,此在就是「生存、生活」。

第3點我就說不好了。「對存在的領會」中的存在到底是哪乙個「存在」?我搞不清楚!

如果就字面意思,還是跟上面差不多。人對於生活意義的領會,就是人的生活意義的規定。

縮句:領會即規定。言下之意,是靠「領會」的,不是其他方式方法。不是某種本質主義的定義。

然而,我不理解這裡的「規定」。對於已完成的存在gewesen,才能有所規定。其規定可以稱之為本質,即wesen。

然而,它們都不是海德格爾要講的那一條路上的存在。所以,這裡我很困惑。

另一點,海德格爾對於wesen 的動詞性用法——本現,本質性現身。所以還有一種可能的理解,即存在以存在者(本質)的方式現身,自身卻付諸懸缺。

或許可以簡單一點理解:

那乙個、那兒的sein,在其sein的展開中,領會sein。

那麼關於Dasein的sein,我們倘若要對其做出wesen規定,我們只是在把Dasein當做乙個已完成的gewesen去言說。顯然這種言說是不符合後來海德格爾的思想的!(最後此處的規定,需要德語專業的朋友做乙個剖析。

)Dasein在《存在與時間》中面向未來和死亡,而sein在海德格爾的存在之路中,是隱而不顯的。

7樓:哲學為何p開頭

甲:log 邏輯語言 ic 還原,如有英譯本,

乙:老夫當給你 l 個 og 自然語言的說法 i 你我 c 他人都能懂,如何?

8樓:口袋

根據海德格爾在

《存在與時間》

《現象學之基本問題(1927)》(順便提一下,我覺得翻譯為「根本問題」更好)

之中所作的闡釋——

此在的存在是「操心」,「操心」的意義是「時間性」(參見:「時間性綻露為本真的操心的意義」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時間性」是此在以「綻出」的方式進行揭示的視野(參見:

海德格爾的時間性是什麼意思?),「作為視野的『時間性』」又被海德格爾稱作「時態性」,「時態性」通過「時態性圖式」來描述、闡釋,此在的「時態性圖式」是(以下為我總結出來的)「因『為其自身(會死)之故被拋於「歷史性命運」』而為了此(具體事情)」

「此在的存在是隨著它的存在並通過它的存在而對它本身展開的。」由此被解釋為「『為了此(具體事情)』是隨著『為其自身(會死)之故』並通過『被拋於「歷史性命運」』而被此在揭示的。」

「對存在的領會本身就是此在的存在規定。」由此被解釋為「綻出著的『時間性』就是此在的『時態性圖式』。」

9樓:淵魚

這段話在《存在與時間》第四節,小標題是「存在問題在存在者層次上的優先地位」,位於導論部分的第一章,所在的段落原文如下:

在第三節(存在問題在存在論上的優先地位)中,海德格爾指出,科學均以某種事質的範疇為基礎,而迄今為止,能夠使得這些範疇得以被事先領會的條件,也就是存在的意義,其本身,甚至對存在意義的發問,都沒有被澄清。

在本段的上一段中,海德格爾指出,科學是人(此在)的活動。而在第二節中,海德格爾定義「此在」是「能夠對存在發問的存在者」。因此,基於之前對科學的批評,對此在沒有領會的科學研究並不能成為人(此在)最切近的存在方式。

要追問存在的意義,需要了解此在與其他存在者的「突出不同之處」。

本段以及題主所問的句子就是對此在與其他存在者的突出不同之處的解釋:此在能夠與此在所在的存在發生交涉(對存在的意義進行發問)。不妨回顧海德格爾在第一節中所說的:

在對存在的意義進行發問以前,此在已經對自己的存在(生存)有了領會,這一領會是「先天的」,是先行於對存在發問的,也就是說,此在對存在的領會是此在對存在進行發問的條件。而能夠對存在進行發問又是此在的與眾不同之處。因此,「對存在的領會本身就是此在的存在的規定。

」如果題主認為,這裡所說的「此在的存在先行於此在」有迴圈論證之嫌,可以參看第二節海德格爾關於迴圈論證的辯護,這樣可以更好地理解「先行於」與邏輯的先後的區別。

海德格爾的時間性是什麼意思?

wc996 海德格爾的時間結構是圓形的,而不是從過去到現在然後到將來的線性時間 物理時間 時間是圓形的意味著過去 將來和現在可以相互到達。我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時間為什麼會是圓形結構的。比如1 1 2,我們看見兩個蘋果,其實是先看見乙個蘋果,然後又看見乙個蘋果,最後明白過來是兩個蘋果。先看見乙個蘋果...

叔本華的這段話什麼意思?

自讀榮格英文版中 叔本華的這段種族vs個體的辯證關係,像榮格的集體vs個體 個性的辯證關係 collective VS individuality 集體性包含各個個性,個性在集體性中而得以存在 而個性彰顯集體性,沒有個性,就不知道集體性到底包含哪些特徵和性格。至於時間性,榮格的集體無意識是可以沉澱 ...

孔子這段話寓意或暗含的是什麼意思?吳國人為什麼就誇是聖人了

小錦蓮蓮 這個故事讓人多想。一 吳差使使者找孔子的目的是什麼?為了搞清楚那塊骨頭的來歷?還是為了其他政治目的?二 孔子到底是實實在在的在回答使者所問的問題,還是意有所指?三 要搞清楚幾個關係 吳攻越到底是什麼性質 大禹殺防風氏 防風氏代表什麼?這段聽起來雲山霧罩的,憑感覺來說,使者很滿意孔子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