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太祖本紀裡有一段話 紹又嘗得一玉印,於太祖坐中舉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惡焉。曹操笑而惡焉原因?

時間 2021-05-05 13:27:51

1樓:青龍閣劉敬輿

先發一下原文:

袁紹與韓馥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太祖拒之。魏書載太祖答紹曰:「董卓之罪,暴於四海,吾等合大眾、興義兵而遠近莫不響應,此以義動故也。

今幼主微弱,制於奸臣,未有昌邑亡國之釁,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諸君北面,我自西向。」紹又嘗得一玉印,於太祖坐中舉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惡焉。

魏書曰:太祖大笑曰:「吾不聽汝也。

」紹復使人說太祖曰:「今袁公勢盛兵強,二子已長,天下群英,孰逾於此?」太祖不應。

由是益不直紹,圖誅滅之。

上面是三國志原文+裴注。

可以看出,這件事的核心並不是因為這個金印,而是因為袁紹要立劉虞為帝,問曹操願不願意尊這個帝,曹操自然要拒絕,不然受制於袁紹。所以曹操真正笑而惡焉的原因在於袁紹的另立新帝,並以此制約曹操這一事。

2樓:古陵

袁紹與韓馥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太祖拒之。紹又嘗得一玉印,於太祖坐中舉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惡焉。二年春,紹、馥遂立虞為帝,虞終不敢當。

看書要結合上下文,袁紹的本意仍是想自立朝廷,以劉虞為帝,除了劉虞本人拒絕外,曹操、袁術也都不認同。

這個【玉印】是舊事重提。

廢立皇帝這種事和當時乙個沒什麼實力根基的曹操提,當然不妥了。

曹操如果在這種事情上點頭,那就是作死,納了投名狀,一生俯首給袁紹當忠心馬仔,乙個不慎被群雄集火連條活路都沒有。

於大義,於私利,拒絕才是正常選擇。

3樓:韓珩

我覺得這段史料不是很真實 。。。

袁紹從哪得到個玉印? 他想幹什麼?為什麼又去曹操那炫耀?

總有人說袁紹想稱帝云云,問題是袁紹最強的時候,想的是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抗命。

這麼強大的時候,他想的卻是,自己不聽漢帝的,那就是抗命了,反觀「大漢忠臣征西將軍曹丞相」根本沒有這方面的顧慮?為什麼不聽漢帝的就是抗命,難道陛下要謀反嗎?

袁紹根本沒有必要在討董還沒有明顯勝利希望的時候,拿出個玉璽在曹操面前炫耀。。。很違和懂嗎?

自己的糧食都不夠吃呢 。。這時候想稱帝??

要是說拿這個玉璽給劉虞,倒是有一點點可能。。

曹操厭惡袁紹根本不是因為這點破事。。

從曹操接天子以後,曹操就跟袁紹撕破臉了,先是責袁紹兵多地廣,不勤王,擅攻伐。

後來又趁袁紹打公孫瓚,打算偷襲鄴城,結果被袁紹發現, 後來又殺準備投降袁紹的兵馬。

一樁樁一件件,早已經勢同水火。

袁紹曹操蜜月期在初期曹操跟袁紹聯合討袁術,呂布偷襲曹操的時候。

這其中主要是袁紹曹操發展太快了,他們的對手實在不堪一擊。。 袁術數次被拍飛,公孫瓚不夠袁紹打。。因為勢弱所以聯合,現在兩個人都成長為了最大的諸侯,當然要兵戎相見了。。

論忠心。。。 論跡不論心的講,十個曹操也未必比的上袁紹 。。。論心不論跡的話。。。誰能知道他們兩個心裡打的什麼鬼主意

4樓:

就這個話題,可以多說幾點。

1.袁紹確實有一塊玉璽,是自己刻的。

這事在范書《公孫瓚傳》中也有提到「金印」的事,公孫瓚向冀州各地發出的討袁檄文中,列舉了袁紹各種罪責,其中一條就是:

逼迫韓馥,竊奪其州,矯刻金玉,以為印璽,每有所下,輒皂囊施檢,文稱詔書。昔亡新僭侈,漸以即真。觀紹所擬,將必階亂。紹罪五也。

2.袁紹找一塊玉璽充門面是形勢必然。

袁紹宣布反董之時,身上有司隸校尉、勃海太守兩塊印綬,又被眾人推舉為盟主,便自領了車騎將軍。所以我推測,他私刻的玉璽是車騎將軍印(按漢廷制度,將軍印是金印紫綬)。

袁紹為了和董卓分庭抗禮,也曾想讓幽州牧劉虞來稱帝,結果劉虞誓死不從,袁紹又想讓劉虞領尚書令,實現封官許願的計畫,劉虞還是不從,劉虞不想成為袁紹的傀儡,成為世人笑談。事已至此,袁紹就乾脆自己封官許願玩了。

當然是在韓馥讓出冀州之後,袁紹封官許願的操作有曹操入東郡,周入豫州,臧洪入青州等等。

3.曹操依附袁紹

《武帝紀》原文是把曹操對袁紹反感之情寫在「袁紹欲勸劉虞稱帝」之後,這一點,陳壽沒寫錯,用詞「笑而惡焉」也合情合理。

倒是裴注引《魏書》的內容就很誇張了,「曹操託身袁紹,居然還敢硬剛袁紹」,這就是不可思議了,聯絡到袁紹後來還任命曹操為東郡,曹操還為袁紹分擔鄴城後方防務,擊敗蒙特內哥羅、南匈奴,顯然《魏書》的內容是附會創作。

a.曹操對於「推舉劉虞稱帝」事,說出:諸君北面,我自西向……

西向個屁啊,董卓還沒死呢。

b.曹操對於「袁紹把玩玉印」事,說出:吾不聽汝也……

有本事說不聽,那就有本事別去東郡啊!

所以,《魏書》內容看看就行了,相比之下陳壽寫出「由是笑而惡焉」,說曹操表面笑嘻嘻,心裡MMP。——曹操把厭惡之情藏在心裡,這是可以的,所以我說「合情合理」。

4.對史書的正確解讀。

陳壽寫的也不準確的點在於「由是」這兩個字(也就是題主問題根源),這樣子看,說成了曹操是因為「袁紹把玩玉印」才產生逆反心理的。

a.曹操早先是在酸棗,後來投袁紹時,袁紹早就自稱車騎了,曹操實在是沒有厭惡袁紹的理由。

b.袁紹早年在京師就跟曹操有過交往,袁紹是什麼樣的人,曹操自然清楚,所以不會這時候才去厭惡袁紹。

c.曹操與袁紹交惡,只能是,曹操在建安後,迎獻帝都許,與袁紹發生各種利益衝突時,兩人才互相心存芥蒂。

所以,建安之前,說曹操就厭惡袁紹,我覺得很大可能是後人附會創作。

如果說曹操在建安前就厭惡袁紹,那也是當成「袁紹對曹操是真愛」來描寫,袁紹居然會給乙個討厭自己的人不離不棄,頻頻示好,真特麼虐心。

5樓:臨碣

總的來說,不仁。

看看東漢班固的《兩都賦》大概就知道了。這個是東漢熱點話題之一。《兩都賦》這麼說

東都主人喟然而嘆曰:「痛乎風俗之移人也。子實秦人,矜誇館室,保界河山,信識昭、襄而知始皇矣,烏睹大漢之雲為乎?

夫大漢之開元也,奮布衣以登皇位,由數期而創萬代,蓋六籍所不能談,前聖靡得言焉當此之時,功有橫而當天,討有逆而順民。

秦人以函谷之險,最後依然二世而亡。所以山河不能保界,何況一枚印!

「仁」是什麼含義很不好說明。但是孟子說「仁者愛人」是說得很到位的。用現在的話講,「仁」的意思是以人為本。

「愛人」是說無論和什麼比,總是「愛人」,也就是「人」是高於一切的。山河不能保界,但是人能。所以曹操厭惡愛璽的袁紹。

你說你心裡怎麼想吧

孔子說「仁者人也」,所謂的「仁」就是把你當「人」看的人。所以,你有多大度量,就要看你把多少人當人。仁,更簡單的含義就是除了自己以外,還把別人當人對待,把別人當做高於一切事物的存在來看的。

你哥們找你一起,你以為他「仁」,把你當人看。結果呢,其實在人家心裡都比不上一塊「璽」。

皇上有塊玉璽,你以為你拿著,你就是皇帝了?抱著你的璽做夢去吧,爺不伺候了!

6樓:idtye

按照世說新語的說法,曹操袁紹兩人從小就不對付

1.魏武少時,嘗與袁紹好為遊俠。觀人新婚,因潛入主人園中,夜叫呼雲:

「有偷兒賊!」青廬中人皆出觀,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婦。與紹還出,失道,墜枳棘中,紹不能得動。

復大叫雲:「偷兒在此!」紹遑迫自擲出,遂以俱免。

---《世說新語.假譎》

2.袁紹年少時,曾遣人夜以劍擲魏武,少下,不著。魏武揍之,其後來必高,因帖臥床上。劍至果高。---《世說新語.假譎》

曹操坑袁紹,袁紹派人行刺曹操。

後來起兵討董時期

袁紹對曹操態度

1.太祖引兵入東郡,擊白繞於濮陽,破之。袁紹因表太祖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三國志武帝紀》

2.操圍呂布於濮陽,為布所破,投紹。紹哀之,乃給兵五千人,還取兗州。---《後漢書袁紹傳》

很明顯可以看出袁紹扶持幫助曹操

曹操對袁紹態度

1.魏書曰:太祖大笑曰:"吾不聽汝也。"紹復使人說太祖曰:"今袁公勢盛兵強,二子已長,天下群英,孰逾於此?"太祖不應。由是益不直紹,圖誅滅之。

2.紹又嘗得一玉印,於太祖坐中舉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惡焉--《三國志武帝紀》

3.是時,太祖將徵冀州,術復問曰:「今曹公欲以弊兵數千,敵十萬之眾,可謂不量力矣!子以為何如?---《三國志張范傳》

4.往歲伐鼓北征,討公孫瓚,強禦桀逆,拒圍一年。操因其未破,陰交書命,欲託助王師,以相掩襲,故引兵造河,方舟北濟。

會其行人發露,瓚亦梟夷,故使鋒芒挫縮,厥圖不果。---《討曹操檄文》

5.操引軍造河,託言助紹,實圖襲鄴,以為瓚援。會瓚破滅,紹亦覺之,以軍退,屯於敖倉。---《漢晉春秋》

很明顯曹操對袁紹有敵視態度,時刻想反噬袁紹

袁紹智商當然是正常的,而且袁紹也很記仇

魏書曰:袁紹宿與故太尉楊彪、大長秋梁紹、少府孔融有隙,欲使公以他過誅之。

那麼真相只有乙個,曹操在袁紹面前裝孫子,表面恭順,實際懷恨在心,至於為什麼懷恨在心,不考慮史料醜化袁紹美化曹操的情況下,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按照世說新語,兩人在少年時就互不對付,表面朋友

2.討董時期,曹操對以袁紹為首的盟軍產生不滿(有可能是政治立場不同,汴水之戰是否是曹操獨自追擊存疑)

初平中,……英雄並起,黃巾寇暴,和務及同盟,俱入京畿……未久而袁、曹二公與卓將戰於滎陽,敗績。---《九洲春秋》

《三國志》裡有哪些令人發笑的故事?

進擊的信念 初,公為兗州,以東平畢諶為別駕。張邈之叛也,邈劫諶母弟妻子 公謝遣之,曰 卿老母在彼,可去。諶頓首無二心,公嘉之,為之流涕。既出,遂亡歸。先是,益州牧劉璋綱維頹弛,周瑜 甘寧並勸權取蜀,權以諮備,備內欲自規,乃偽報曰 備與璋託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裡哪些故事差異很大?

忠心耿耿梅思祖 三國志 裡三郡是孫權派兵打下來的,三國演義 裡變成是劉備主動還的了。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備不許,曰 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權曰 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遂置南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 徐忠 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 零陵 桂陽三郡...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有哪些不同之處?

孝陵衛守 兵力問題,三國演義對兵力做了各種誇大,顯得太假。袁紹官渡七十萬,曹操赤壁八十萬,劉備夷陵七十萬,說實話魏蜀吳加起來正規軍也就百八十萬人吧,一次戰役不可能動用這麼多人。這個是不是話本的通病?說唐里李元霸捶死百萬關東軍也是這樣。 七狼 1 前者情緒表達相對委婉不明顯,後者情緒表達有明顯的好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