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末官軍與後金軍對壘中,基本沒有出現隋末唐初那樣中軍主將帶兵破陣的情況了?

時間 2021-05-10 17:02:25

1樓:夜彈月下琴

李世民玩的是重騎破陣的那一套,,而重騎在火器時代的作用沒有冷兵器時代大,屬於逐漸被淘汰的兵種。

重騎最大的作用是破陣,但在火器時代用火器就做到這一點。而且在火器面前重騎非但不能破陣,反而是活靶子。

重騎成本高,沉重的盔甲又擋不住火器的轟擊,淪為雞肋。

清軍的重騎嚴格來說是騎馬重步兵,下馬步戰為主。清軍不靠重騎破陣,而是用步戰火器對轟取勝。

在明末那個時代發展重騎屬於腦子進水的行為,追求速度的輕騎才是騎兵主力。

2樓:倉鼠隊長提莫

瀉藥,首先隋末也沒有多少指揮官親自衝鋒的情況,畢竟指揮官沖鎮風險太大。

其次,明朝已經是火繩槍或者說重型火繩槍時代了,沖鎮的第一波基本都是送人頭的,後金沖鎮都是炮灰先上挨第一波了後面真八旗再上的。

3樓:白音

一般來說,很多騎兵將領都會親自帶隊衝鋒,因為騎兵機動強,而古代現場資訊很難及時傳遞。所以騎兵將領會親自領導騎兵來衝鋒。步兵軍陣比較複雜,經常會進行佇列變換,更講究秩序,所以步兵將領一般都會坐鎮中軍。

總體來說,由於將領親自衝鋒不僅有可能犧牲,而且對戰場指揮,情況的觀察有很大影響,所以身先士卒的主帥很少。而且即使將領身先士卒,也不一定是一開打就親自上陣,有可能是因為戰場形式,為了激發士氣,或者進行致命一擊,斬首行動時,將領才會親自出馬。

早期唐軍騎兵,由於源自北朝具裝,還需要面對堅固的步兵方陣,所以馬會披甲

隋末唐初是精銳具裝騎兵主宰戰場的時代,李世民也是關隴貴族出身,從小鞍馬嫻熟。受過良好的貴族教育,浸染胡俗。而且戰爭經驗豐富,所以身先士卒不足為奇。

明末戰爭中,明軍一般是由少量精銳的家丁帶領大量戰力羸弱的步兵作戰。這些家丁往往都是採用蒙古風格戰術,裝備的騎兵。基於這種軍隊結構,就導致明軍往往不敢和後金軍野戰。

少數幾次野戰,如薩爾滸之戰,大凌河之戰,松錦會戰明軍都是慘敗。(松錦之戰尤為可惜。大明為了此戰,一口氣調了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這8個總兵的部隊,由洪承疇掛帥出征。

最終戰敗,明軍不僅喪失了關外所有地盤,幾十年來通過與農民起義軍,後金軍作戰鍛鍊出來的軍隊也一戰報銷。導致明朝在此戰之後幾乎無兵可用了。)

相比野戰,明軍更擅守城

軍團級明軍作戰時,往往是大量步兵組成方陣,躲在車營後面,施放各類火銃,火繩槍,佛郎機,甚至是弓弩。騎兵躲在步兵後面,適時出擊。這樣純靜態的打法,基本喪失了機動能力,即使能擊退敵軍,也不能完成殲滅。

如果碰上了火力更強的歐式軍隊,這種靜止不動的車營往往會成為對方炮兵的活靶子。對方甚至不用對火炮進行過多的調整,就能一直命中明軍。明軍與後金的幾次大規模野戰。

都是採用這種戰法,所以不需要將領身先士卒,帶隊衝鋒。

明軍的車營

小隊級別的明軍作戰時,經常都是靠少量精銳家丁作戰,再帶部分步兵進行遠端輸出。由於採用蒙古風格,所以將領會親臨一線。碧蹄館之戰,李如松就是帶領了幾千精銳家丁(基本都是騎兵),進行長途奔襲。

在路上與日軍大部隊打了場遭遇戰。所以此戰,李如松親自帶隊進攻。日軍由於在戰國時期並沒有遇到過這種水平的騎兵衝鋒,毫無對抗的經驗,所以被打的不知所措。

裝備布面甲的明軍騎兵

總體來說,由於明朝邊境長期沒有足夠分量的對手。大量明軍將領往往只需要面對部落級別的蒙古牧民,女真部落。所以進行只帶少量家丁的劫掠性質作戰,沒有指揮大規模部隊的經驗與能力。

作戰往往框A就上去了,喜歡豬突。所以會身先士卒。(李如松就是因為冒進而戰死,甚至海軍將領鄧子龍也是因冒進,結果身陷重圍戰死)

4樓:飛奔的世界

李那個當故事看吧。將領是用來指揮的不是衝鋒陷陣的。那麼寫很多時候是寫史的為了吸引人寫的。

衝鋒陷陣的將領一直有。只是從清開始那種寫史的扯淡寫法。不怎麼用了而已。

將領是腦力型不是體力型。要是體力型那怎麼武狀元很難出名將呢。多看看中國現代軍史看看是怎麼打的。

怎麼打的以少勝多。背後是什麼原因。 著名將領是怎麼死的,死亡原因。

看看就懂了。清軍不願意那麼吹牛寫法。明作為失敗方更沒有動力去吹失敗的將領了。

5樓:山豆幾

指揮官在前線,好處就是既能鼓舞士氣又能及時得到戰況資訊繼而對戰術做出調整。

人類在戰場上的發展歷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經過攻防速的此消彼長。這種此消彼長導致了戰術的區別。

主將不敢帶兵破陣,說明了「攻」的因素大於「防」,主將在前線危險性非常高了。

6樓:老槍

題主注意一下:李二不是「唐末」時人,而是「隋末唐初」的人!在隋末唐初,也很少像李二那樣親自帶兵破陣的情況(李二那次帶玄甲精騎突擊的是竇建德軍陣而非劉黑闥軍。

)中軍主將親自衝鋒陷陣太過危險,所以大多數主帥都不會這樣冒險耍帥裝酷。

而到了明末,由於東虜的箭射得又猛又準,加之火器盛行,親身上陣拿大刀砍人的中軍「主帥」就更少了,盧象公升恐怕是惟一的例外吧!猛將中,像杜松劉鋌賀世賢等人,衝沒衝陣倒不清楚,但陷入戰陣中,都毫無懸念的英勇戰死了!

7樓:萌遁

網上有句話,我一直懶得反駁,看到這問題,我就說幾句吧。

有人說是槍讓游牧變得能歌善舞了。

這太膚淺了。

是技術。

鋼與鐵的坦克才徹底阻止了騎兵,或者說代替了騎兵。

假如是西亞中亞東歐先發明坦克了呢?

火槍騎兵,騎兵連,一直是熱兵器出現後的隊伍主力。

至於題主說的拿唐和明模擬,顯然沒有任何的意義。

很多人誤以為游牧好像就是沒有文明的一類群體似的。

農耕文明在進步,游牧也在進步,

甚至曾經是野蠻文明的日耳曼人在今天都在影響著近代文明。

至於破陣,要看破誰的陣。反過來說,後金是大破明軍的,薩爾滸,以少勝多,正是破陣。

明那個時期,戰力是不如後金的,儘管袁崇煥從葡萄牙進口了大炮,也改變不了整體戰鬥力的差距。

而且那個時候的大炮是鐵芯的,不是炸芯的,至於火槍大多被後金軍的沾水棉甲擋住了。

8樓:璠璠

當然沒有。

你給標準太高了,中國歷史幾千年的例子,你綜合一下找到乙個極端奇葩戰例,放到幾十年裡去找。怎麼可能找的到?

就是有,也確實有。也拿出來了

你只要機械模擬,非說這就不是你說的中軍大將,他沒有具裝鐵騎。主將沒打頭衝鋒。這就是自找沒趣

9樓:斯提利科

突破戰術有乙個非常大的前提條件,就是遠端火力優勢,自從步兵結陣產生後,裝備齊整,紀律嚴明的步兵方陣的正面是一切騎兵的噩夢,即使是拿破崙精銳的胸甲騎兵,也難以直接突破英軍的步兵方陣,所以如果想要突破,就必須使用遠端火力壓制對面的陣型,打亂對面的部署,才能避免當騎兵從正面強行突入的方陣時遭受慘重損失。

而遠端火力優勢的的獲取通常要靠錢和紀律的,錢是指要有充沛的彈藥和充足的訓練,紀律是不能零零散散的射擊,要達到壓制的效果。

這在明末的軍隊中,擁有這樣素質的部隊顯然只有主將的親軍,但是在明末各部隊軍閥化的常態下,這些人很明顯不想讓自己的親衛隊進入第一線作戰送死,那怎麼可能指揮部隊進行突破戰術呢?

10樓:Mike

明人自己分析過,到明中後期,官軍的精銳力量是家丁,數量有限,而且實際上是將領的保鏢。在作戰中武將的親衛家丁也許執行偵察等任務,恃強凌弱也不是問題,搶功割首級肯定很利落。遇到組織力強的敵人,將領一般不會組織家丁衝陣,一是仗打敗了無所謂花錢就能起復,但家丁打光了乙個將門就完蛋了。

另乙個問題家丁也沒訓練過衝陣,武將也很難給家丁都配重甲,即使配上了甲也沒有馬甲,有馬甲,馬可能也不行(掌高不行,支援不了人馬俱甲)

明軍對後金,史書記載上有人衝過陣,是全家上下一起上,然後遼西軍在一旁觀望他滿門被殺盡。有這種先例恐怕再也不會有人想著去搞什麼衝陣戰術。

11樓:面面

唐末鬥將傳統原自少數民族僱傭兵,盛行與五代和宋初,主要是利用個別將領的勇武進行精銳突擊,打擊對方士氣陣型,贏得主力會戰,在藩鎮割據的年代,一場主力決戰的成敗基本可以決定乙個割據政權的命運了,這樣延習下軍事習慣在面對遼軍時卻打出了君子館和高粱河,從此飆車皇帝為趙家刻上了和平基因。

小規模的戰爭像群架,主要看士氣,大規模的帝國之間的戰爭並不是一場主力決戰就能解決的,大明薩爾滸松錦數次大敗,還是能靠強大的戰略縱深支撐,穩固的政權是能避免帝國把命運交給一場主力決戰的,同理,政權不穩定的李闖卻覆滅於一片石

12樓:未完成的音色

碧蹄館哪帶兵衝陣了,明明是派先頭部隊出擊被伏,平壤嚴格意義也不是衝陣,李如松戰前下了死命令,全軍衝鋒中誰也不許割敵人首級,違者斬首,李如松是去幹的督戰的活,主要就是看著不讓明軍士兵去割首級,實際平壤明軍割的日軍首級全是戰後清點時割取的,至於後來的薩爾滸劉綎有過帶頭衝鋒的,薩爾滸以後明朝優秀將領基本沒了,都是些袁崇煥那種草包,袁崇煥只會躲起來開炮,明朝大炮製作惡劣,經常把炮手震死或炸死,袁崇煥就不停地威逼新人去開炮,往往使用一門炮就要乾死數人,有名的被弄死的就有這貨

袁崇煥就龜縮起來等敵軍撤退然後邀功,而且明軍普遍打死也不敢和清軍野戰,自然更無帶頭衝鋒之機會。

13樓:乙個痴心人十個潑膽漢

因為統帥負責指揮,只需要下令進攻、防守、或者撤退,不是親自肉搏。

如果統帥都去衝鋒了,誰負責指揮隊伍?

真到了親自參加戰鬥,要麼是大順風想秀一波,要麼是大逆風要主帥親自硬抗。

哪怕是唐朝也是一樣的

14樓:trees

帶兵衝陣是個危險活啊,後金喜歡不講武德,狙擊主將,而且專用破甲箭。所以明軍將領上來就騎兵破陣不是找死嘛。遼瀋戰役時賀世賢倒是幹了騎兵破陣,結果被誘入重圍………

15樓:李晉王的粉絲

原因就是明末官軍最高指揮官是文官出身。

袁崇煥曾經總攬遼東大權,他是文官出身,萬曆四十七年進士,督師薊遼。

洪承疇,萬曆四十四年進士。他也是文官,曾經擔任五省總督以及薊遼總督,松錦大戰時明軍最高指揮官。

明朝以文人制衡武將。還派宦官出任監軍,作為監督,其實也是不信任武將。比如總兵官只負責所轄地區的防務,整個戰略布局由文官負責。

中軍總指揮是文官,具體衝鋒陷陣由武將負責。很多總兵官都有帶兵衝陣的記錄。

明軍有大炮,後金沒有,為什麼薩爾滸之戰明軍還輸了?

藍色起源 1明軍在深山老林裡行軍,沒帶大炮 2明軍來自南方,不耐寒冷 3女真軍以逸待勞,明軍輕敵冒進 4努爾哈赤在明軍內安插間諜,早有情報 5努爾哈赤集中兵力打殲滅戰,對明軍各個擊破 艾歐里亞 那個時候的炮沒啥用,不能形成火力壓制,甚至一百年後的拿戰,騎兵還是可以扮演重要角色的,拿破崙的鐵甲騎兵在滑...

明末為什麼不遷都?

這都得誇東林黨,他們用道德綁架了崇禎,崇禎想要議和都得瞞著他們偷偷進行,更別提遷都南京了,還不得被東林黨人罵死,滿朝都是東林黨,你總不能把滿朝文武都殺個精光吧。 暗逆 這些都是表面原因,真正的深層原因是一一哀莫大於心死。經過十幾年日日夜夜奮戰一線,想必崇禎早已是身心俱疲,是比誰都希望得到 解脫 的。...

明末為什麼那麼窮?

曹彥士 至二十年,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北韓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征踵接,國用大匱。而二十四年,乾清 坤寧兩宮災。二十五年,皇極 建極 中極三殿災。營建乏資,計臣束手,礦稅由此大興矣。在嘉隆間舊庫積至一千餘萬,盛矣。迨萬曆十八年西征哱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