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為什麼不遷都?

時間 2021-05-07 19:28:29

1樓:

這都得誇東林黨,他們用道德綁架了崇禎,崇禎想要議和都得瞞著他們偷偷進行,更別提遷都南京了,還不得被東林黨人罵死,滿朝都是東林黨,你總不能把滿朝文武都殺個精光吧。

2樓:暗逆

這些都是表面原因,真正的深層原因是一一哀莫大於心死。

經過十幾年日日夜夜奮戰一線,想必崇禎早已是身心俱疲,是比誰都希望得到「解脫」的。在這種內心深處心理的影響下,只要有一點看到能徹底解脫的影子,想必崇禎都會抓住。

用人話說,崇禎已經厭惡這種一天幹20個小時活的生活,已經不想幹了,只是缺少乙個藉口而已。於是當藉口成熟,他就直接可以撂擔子了。

不想活的人,醫生再怎麼搶救也沒用。

3樓:「已登出」

1.李自成的農民軍推進速度太快,朝廷沒有足夠的時間遷都2.遷都牽扯到太多北官京官的利益,南官體系和北官體系衝突3.遷都太麻煩,但是換個姓氏做皇帝簡單,吾輩依然榮華富貴,期待新朝新氣象

4.遷都以後,九邊重鎮的軍閥怎麼辦?他們不可能放棄土地,也不可能隨著南下,南下以後地位和利益都會和南邊發生劇烈衝突!

李自成占領京師以後,一部分邊鎮軍閥降闖,剩下的比如吳三桂集團降滿清,山海關的重要性不需要說了。

5.崇禎對京師防守力量過於樂觀,京師社會各個層面抵抗情緒很低,崇禎估計還想守個一年半載的。

哎。。。。。。

4樓:

鐵血大明,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再說遷哪兒啊?明末時內憂外患,國內遍地都是起義軍。

遷出去也是死。崇禎在位期間年年天災,鬧得國家元氣大傷,沒有延續下去的可能了。不像宋朝北方亂了南方沒亂可以遷都,不想晉朝有各大世家支援當時的南方正在發展期適合發展。

5樓:

打不過就想跑?

明末的問題不是遷都就能解決的。

想當年朱祁鎮被抓後,瓦剌攻打北京,許多大臣都建議遷都,而於謙堅決不同意,做出殊死一搏的決定,當時就說過如果遷都,明朝定將重蹈南宋之覆轍。

而明末,全國各地多有起義大軍,在北方又有清朝的攻擊,實在不是遷都南京就能解決的。遷都後把北方讓清朝?我想皇太極肯定不會滿足於此。

同時,如何完美的解決起義軍,不讓他們再次起義才是王道,奈何當時明朝國庫實在空虛,實在不能安撫難民,又無大將真正做到完全鎮壓,導致明朝不能放開手腳與清朝做出最終大決戰,從而導致了兩面受敵,最終亡國。

其實朱由檢實在是沒犯什麼大錯,奈何就是救不了自己的國家。奈何奈何啊。

6樓:深具世界眼光

遷到南京也守不了多久,參考南宋和南明,因為運河從彎變直使得南下非常的容易

【遷到南京基本是沒用的!】

西安或洛陽我不知道行不行,感覺也不太行

【好像除了死守北京沒太多辦法】好像

7樓:淮右布衣

不邀自來。天子車駕出行,可不是帶上三五人輕車簡從快馬南下那麼簡單。拋開啥象徵統治的宗廟禮器黃冊地圖,最起碼得帶上後宮嬪妃,貼身家奴,親近侍臣,勛貴外戚,還得需要軍隊的扈衛。

而且走陸路不行,一是太慢;二是因為當時劉芳亮正在河北,且遣人攻略山東,鑑於當時沒有飛機,那只剩水路一途,事實上當時也確實有人建議走水路,可海路風險難測,最重要的是當時大明有那麼大的運力嗎?

然後再來說說內部,就從後宮嬪妃,貼身家奴,親近侍臣,勛貴外戚說起:

熹宗懿安皇后明確表示反對,並說出了乙個很現實的理由「祖宗陵寢具在北京,遷安往」?

當時的大璫基本上都是河北人。

內閣首輔陳演極力反對,內閣大臣魏藻德緘默不言,應該不是預設,因為必須要考慮他是北京人的事實,同樣身為河北人的內閣大臣範景文明確反對南遷。

當時的勛貴代表朱純臣,李國楨等人未見在此事上表態的記載,但他們祖上都是隨扈從文皇遷都來的北京,扎根北京兩百多年。

那麼問題來了?大家下意識會不會說「你還是另請高明吧,我實在也不是謙虛,我乙個北方人怎麼能到南京呢」?大家有沒有那個覺悟拋家舍業跟隨南下呢?

忽視掉了乙個不容忽視的階層,有沒有問過京營官兵的意見?他們家小都在北京,可會願意走?

退一萬步來講,即使以上阻力統統不存在,思宗順利南下,在北京保衛戰寇薄京師時代宗沒出走避禍,庚戌之變寇薄京師時沒世宗沒出走避禍,正德七年寇犯霸州京師戒嚴武宗沒出走避禍,結果崇禎十七年正月李闖還在千里之外思宗就溜了,到了南京他的統治合法性會不會下降呢?南京多政爭失敗的失意官僚,更有南京六部,會不會造成南人北人的黨爭內耗呢?假設這些擔憂也完全不存在,當時張獻忠在四川,李闖在江北,襄陽也在李闖手裡,那會不會來一出「獻賊樓船下益州」或「李闖樓船出荊州」,「精兵」八十萬的左良玉能擋住嗎?

金陵王氣會不會黯然收呢?

賊眾百萬長驅犯闕,勢如風雨,而李明睿倡南遷之議。幸而上不為所惑,得鞠社稷。向使庸謀得用,京師不攻自破,賊乘勝席捲而南,輕騎兼行,以尾駕後,不知何以御之。

即使得達南都,而我能往,賊亦能往,安見南都必可以圖存?

這是時人筆記對遷都一事的看法,結合溫相的答案,思宗若是一意孤行南遷的話,百官反對之下真不知道會出什麼事。

8樓:宇琊

毅宗是跑了的,好像沒出城門就被太監文官什麼的給堵住回來了,然後憤而回宮自殺。

不知道此事真假,正好請教有沒有人知道來龍去脈。是謠言還是真的。

9樓:

因為來不及。

明朝並不是被女真滅亡的,是先被李自成滅亡的。

李自成在2023年九月和孫傳庭對陣柿園,十月份就殺死孫傳庭奪取潼關,2023年正月就已經圍住北京。如果從孫傳庭戰敗訊息傳回北京,崇禎就立刻準備捲鋪蓋去南京,那麼也僅僅有兩個月的時間從出發到進南京(這還是沒有扯皮沒有阻力的情況)。

時間倒回2023年孫傳庭出獄駐軍潼關,說明崇禎和朝廷認為可以一戰,不用遷都;而崇禎最後一年六部尚書大多空缺,具體動員工作根本不可能施展。除非崇禎學建文帝,但崇禎比較死板,北京城只有死守一條路。

10樓:營三千

遷都哪有那麼容易?以為遷都只是皇帝坐高鐵從北京移駕南京這麼簡單的事嗎?當年嘉靖回老家安陸一趟花了多少人力物力,正德南巡一次花了多少人力物力,更何況是把政治中心整個移到千里之外的南京?

當時的明朝根本沒能力在短期內完成這件事。至於單獨把太子提前弄南京去也不太現實,一來太子年幼,二來南京的那幫子人。。。還是呵呵吧

11樓:梨子醬

崇禎是動過遷都的念頭的,可是朝堂上那群以腐儒有人不同意啊,沒啥大本事,平時就書畫詩詞,一有事就知道要恪守禮教,再出事就捨身成仁一死報君王,君王還不樂意要他們一條命呢

12樓:雲在青天水在瓶

其實我覺得就是崇禎皇帝的心灰意冷的絕望和朝中一部分偽道德家們阻撓,導致錯過了最佳的遷都時機,等兵臨城下再想南遷就變成了痴人說夢。這點我想我說說崇禎皇帝,試想一下歷經十幾載的勵精圖治,卻依然是沉痾難返,在強大的乙個人也會有崩潰之感,再加上遼東慘敗,大明王朝失去了最後一支牢牢掌控並可以用於機動作戰的軍事力量,最後一根稻草已經壓垮了崇禎。再加上崇禎的剛愎自用和朝中大臣的腐朽無能,大明王朝的政治決策能力就已經變得非常低下和弱智,指望他們在那個瞬息萬變的天下大勢中做出正確的選擇顯然不可能。

13樓:Laul

明末能人就那幾個關內剛把農民起義壓下去關外滿人可來搗亂遷都就能解決問題嗎?

14樓:

以上幾個都是從軍事角度看,從利益角度進行分析以下,南方的士族不希望北方士族隨著皇權南下,這樣會衝擊他們自身的利益,而不遷都的話,可以以北方為屏障,保護自己的財產不受劫掠。而北方士族也不希望遷都,這樣會大大消弱他們的政治和軍事地位,反正誰來了投降誰,統治者都需要他們,沒想到李自成不按套路出牌,搞考掠.....

15樓:張吟平

李自成打進北京的時候:有人提出來遷都,崇禎遲疑了一下,想讓更多的人支援。然而剛剛提出來,就有一大堆人(東林黨的)要與北京共存亡!

然後明亡了,那堆要與北京共存亡的馬上投降李自成了。多爾袞打到北京時,他們又投降滿清了

16樓:

朱棣「以天子御國門『後代不敢違背祖命,明朝最危險的時刻,土木堡之變皇帝都被抓了,也先大軍兵臨城下,最後還是沒遷都,于謙當時力排眾議時就說,如果遷都與宋朝何異(大意)就是力防南北朝的局面出現。

當時清軍雖然強大,但還沒強到滅明的地步,袁崇煥一炮把努爾哈赤打死了,明軍據天險、守長城,擁火器,抵禦清軍毫無到遷都的境地。

明末起義軍滅亡了明朝,彼時山陝為匪窩,橫出中原,朝廷南下遷都無力,而且起義軍席捲之勢強烈,明朝還無太大反應就宣告滅亡

李隆基為什麼遷都長安?

胡越明 其實並不是李隆基遷都到長安的,武周之後搬回長安的是李顯。唐神龍二年,公元706年10月28日,李顯以陸路回到長安之後,直到他公元710被自己韋皇后毒死在神龍殿,就幾乎沒有離開過。之後,李隆基發動政變殺韋皇后也同樣是在長安皇城北的禁苑。唐初的首都確實在長安,宗廟社稷陵墓都在那裡,但是李治時期就...

明末為什麼那麼窮?

曹彥士 至二十年,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北韓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征踵接,國用大匱。而二十四年,乾清 坤寧兩宮災。二十五年,皇極 建極 中極三殿災。營建乏資,計臣束手,礦稅由此大興矣。在嘉隆間舊庫積至一千餘萬,盛矣。迨萬曆十八年西征哱借一...

有關明末的為什麼大都是罵閹人或皇帝為啥不看看東林人的所做所為?

非左亦非右 樓主是不是又想吹一波閹黨了。我知道在很多明粉眼裡,魏大太監是帶明救世主,甚至有蛤皮說出過九千歲不死,帶明不亡的言論。我不知道你們這種謎之言論是怎麼來的,不知道的還以為九千歲執政期間,明廷已經掃除建奴,中興國家了。東林黨確實不是正史裡誇的那種好鳥,但很多人就是這麼一種思維,認定某個人是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