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廢,故非無。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無。這句怎麼理解?

時間 2021-05-09 14:59:14

1樓:坐在屋頂看著你

(心靈)意識沒有顏色之類屬性,所以意識非有(沒有物質形態)。

意識常常運轉卻不報廢,所以意識非無(不是不存在)。

想多了常空(常會出現錯覺/錯誤),所以意識非有(不一定真實)。

錯覺並不能阻止意識的繼續執行,所以意識非無(依然存在)。

2樓:遲程陽

這個需要意會。他已經說的夠清楚了。

非有非無,即有又無,混混沌沌,混而為一,恍恍惚惚。

他描述的是修道的最高境界。虛無!一也。合道的境界。

3樓:七重夢境

什麼東西是心啊,無形無相所以不是客觀存在的乙個東西,不可處理,不可復造,所以不是實有的。但是心不是實有但可以發生作用,沒有心的作用就沒有這個存在,在存在的長河中如果說有什麼是不變的,就是這個心。身體可以死,恆星可以熄滅,但心燈長亮,所以不能說它是空的。

雖然它一直起作用,但是過去的都不存在了,不留痕跡,不遵守能量物質守恆,所以它不是任何一種客觀存在能比擬的,乾乾淨淨好像是空的(不留痕跡)。雖然過去的都消失了,但是當下又時時發生,你又不能說它是虛無。

所以說心,說終極真理,在時間空間這個小宇宙中是說不明白的。雖然說不明白,以燭火說太陽總有個悟處。

4樓:無心道人無恥之徒

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廢,故非無。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無。這句怎麼理解?

讀讀佛經。看看你的因緣,是否成熟。

以無破有以有破無有無雙破論十地之無染淨法界佛學邏輯成唯識論集解成唯識論9 華嚴經探玄記13 - 知乎 無心道人無恥之徒:以無破有以有破無有無雙破論十地之無染淨法界佛學邏輯成唯識論集解成唯識論9 華嚴經探玄記13

[0343a05]第二,正說分中。

論同前地科為三分。

但前卻為異。謂前地趣地方便。及初住地同名勝慢對治。此中初住地入不住道行勝攝。以漸勝故。初勝慢對治者。

以前五地觀四諦法染淨相,故名取染淨障。是故十平等通觀一切法平等也。

文中有三。初牒前起後。二何等下正顯十行。三如是下結行入地。

就正顯中。此十平等分以為三

初八以無破有。次一以有破無。後一有無雙破

又初一是總。餘九為別。

前中言,一切法者。論名十二入為一切。以蘊中,不攝無為法故。界處攝盡故。

初,十二處解一切法。以根塵境識此皆不離三無性故。是故云無性故平等。論經名,無相者無性相也故。

論二十二入,一切法自性無相平等故。

下九別中。論主立九種相對治,現無相

初一句,明十二入自相。但是妄想所作,實無所有,故云無相。

論經名無想者。為明彼相即是想,故云無想也。

二外疑雲。既所取唯想可說相空。想能現相。想應是有。

論云,念展轉行相,謂念猶想也。

釋意明,此想念還依妄相展轉無體。故云無生平等也。

余經雲,從心想生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此之謂也。

三疑雲。既說想相展轉互依。是則諸法生成建立,豈是空邪。

釋明,相依想,故所取不成。想還依相,能取不立。互依兩壞,故云無成平等也。此上破於迷苦諦執。

四疑雲。苦是所生可說為空。集諦能生豈非是有。

論云染相故。釋明,惑業本寂,自性離,故云平等也

此文在第八句。準論應在此處故此辨耳。

五疑雲。苦集染法可說為空。滅道淨法豈非是有。

論云淨相故。釋明,染法既空,無染可翻。不可說淨,故云本來淨也。

上來遣相。

六疑雲。若染淨俱空,即不應起種種言說。既有名言。明知即有所目之義。

論云,分別相者,名言分別也。

釋雲但名依義立。義由名現。觀彼義因,不見名果。

又觀名果,不見義因。為此世間有得名,不得義。有得義,不得名。

故知尋名取義。俱是妄想戲論,故云無戲論平等。

七疑雲。若染淨名義一切皆空。何故菩薩舍染求淨。既有取捨。豈無諸法。又雲妄法既空即驗。真理是可證取。

論云,出沒相者。淨法可取名出。染法可捨名沒。

釋明,妄法即空,無可捨離。真理離念,不可取得,故云無取捨,故平等也。

攝論雲。若於生死非舍非不捨。若於涅槃非得非不得。

又維摩雲。若達生死性即是涅槃。於其中不取不舍者,是為入不二法門。是此義也。

八疑雲。上起真妄有見。故以無破之。若爾斷無二諦應當正理。

論云,我非有相。問此我非有。豈非正理。

何故以為所治之相。答以取此我非有之相。同斷滅無故是失也。釋如幻緣起,不礙存故。不同斷滅,故云以幻等,故平等也。

九疑雲。我先取有即破為無。我復取無復說幻有。是故我今取亦有亦無,應正道理。

論云,成壞相者。成是有相。壞是無相。

釋有二途。雲我前破汝,謂有故說無。非謂法體實是無。

破汝執無,故說有。非謂法體如情有。是故正理,非是有無,故云有無不二,故平等也。

一雲我前說無。是不異有之無,故非無。又我前說有。

是不異無之有,故非有。是故離無,無別有,可與無為二。離有無別無,可與有為二。

故云有無不二,故平等。此中,非是有無互遣,名為不二。亦非有無合,名為不二。

亦非總無有無名不二。但是有則是無。無則是有。

故名不二。思之可見。

5樓:閒人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二。「心非色」中的心,指的是我們的妙明真心即佛性,佛性本自空無形象,眼不能識,身不能觸,......意識不能感知,所以「非有」,但的確存在。

雖然眼睛無法看見他,我們都在時時用他,並且即不會損耗也不會增加。用時覺察不到他,所以可以說沒有。但猶如虛空的「他」,我們時時都在用,所以也不是沒有。

這就是我們的妙明真心---佛性。也就是禪宗的以心傳心。悟此心者一念橫超三界。三藏十二部經皆由此心而出!

6樓:珞迦悲華

【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廢,故非無。用而常空,故非有。。。。

】這種話顯然應該不是佛經裡的句子,應該是出自某些人自己寫的心得之類。沒必要去理解它,因為對於學佛真沒有什麼意義和借鑑的價值(錯誤的句子沒必要學習理解它,學正確的就好)。

如果是學佛的話,建議花功夫在學習較少爭議的佛經上,而不要去研究現在的某某大德名人說了什麼什麼話。

學佛,向佛學習,多學學佛說的經典。

7樓:心靈長亭

靈魂是個結構,這個結構有兩端,一端總是裝著什麼,另一端總是空著

所以,靈魂不怕失去什麼,也不怕得到什麼,只怕兩端的顏色一致

8樓:李澤志

老子最早提出了「道」的概念,在《道德經》的第一章他就指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無」命名為天地的初始,「有」命名為萬物的開端。所謂的「無」與「有」這兩者,是同出而異名的,也是玄而又玄的。

莊子則認為:「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莊子·大宗師》)「無」與「有」二者同出,自當是同道而出。

在道家看來,道指宇宙這個無始無終,不息不休的流行過程。它自本自根,生天生地,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作為萬物之來由的玄之又玄的這個道,其最玄妙之處,便是他的「有」與「無」。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我們所謂的道,沒有清楚的固定實體。看起來恍恍惚惚,其中卻有形相;看起來深遠闇昧,其中卻有精質。這精質真實可信驗,依據這真實可信驗的精質,便可以知道萬事萬物開始的情狀。

道中恍惚深遠者即是「無」,而其真實可信者即是「有」。「有無」對應著「生滅」、「垢淨」、「增減」等相對概念。道通過「有」和「無」便涵蓋了世間的萬物。

要特別注意的是道中的「有」和「無」是密不可分的,所謂的「有」、「無」是我們為了嘗試去說明道的性質而強行劃分出來的。勉強可以說成是一種物質的兩種表現形式。但千萬不可將道中的「有」與「無」分開來看,分開便不是道了。

這也就意味著真正的道之本體是無所謂有無的,也就是無所謂生滅,無所謂垢淨,無所謂增減的。

我們再來看《心經》,其開篇這樣寫著:「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佛教所謂的「五蘊」是色受想行識。

這其中第乙個色蘊是屬物質性的事物現象,其餘四蘊都屬五蘊裡的精神現象。五蘊涵蓋了一切物質和精神現象,可以簡單概括為世間的一切。空裡面什麼都沒有,叫做「真空」;空裡面擁有一切,叫做「妙有」。

物質世界的一切源頭,都來自於空,物質世界的一切道理和真理的真相,也都來自於空。這裡的空所指代的其實也就是道那無所謂有無的形相,「真空」便是「無」,而「妙有」便是「有」。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心經》)空也通過「有」和「無」涵蓋了世間萬物。色是空中之實相,為無相之相,即是「有」;空為色裡之真空,乃不空之空,即是「無」。

且色所在,皆空所在,便是色即是空;空所在,皆色所在,便是空即是色。其餘的受想行識之類也是如此。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心經》)佛把世間的一切都叫做「法」,諸法空相即是萬事萬物之內都蘊含著空的形相,即所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之類。又因為諸法空相,所以一法的存在,代表著一切法的存在;一切法的存在,代表著一法的存在。一切法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是一不是多,不來不去。

當然也就不可以單獨說空中包含著色或者包含著受想行識。此處的五蘊即世間的一切已經聯絡成乙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了。

如果你是乙個擅於觀察的人,你就會發現,世間萬物真的是相互聯絡的:

6:95 真主確是使穀粒和果核綻開的,他從無生物中造出生物,從生物中造出無生物。這是真主,你們怎麼能悖謬呢?

6:96 他使天破曉,他以夜間供人安息,以日月供人計時。這是萬能者全知者的布置。

6:97 他為你們創造諸星,以使你們在陸地和海洋的重重黑暗裡借諸星而遵循正道。我為有知識的民眾確已解釋了一切跡象。

6:98 他從乙個人創造你們,然後,你們有住宿的地方,有寄存的地方,我已為能了解的民眾解釋了一切跡象。

6:99 他從雲中降下雨水,用雨水使一切植物發芽,長出翠綠的枝葉,結出累累的果實,從海棗樹的花被中結出一串串棗球;用雨水澆灌許多葡萄園,澆灌相似的和不相似的橄欖和石榴,當果樹結果的時候,你們看看那些果實和成熟的情形吧。對於通道的民眾,此中確有許多跡象。

」(《古蘭經》)

楞嚴經中的「見空非色,色性應銷」和「觀空非色,見即銷亡」該怎麼理解?

重制賬號 這段話阿難之前被問糊塗了所以就胡亂猜測佛陀正好說明非因緣非自然的道理 於是提出是眼自然生出色相還是色相生出眼見翻譯過來意思就好理解 色相生眼見那虛空一切都無是不是沒有生出眼見眼見沒有誰又分辨出虛空與色相呢 由此知道色相與見精兩者循業發現應所知量並無處所說見性自然生因緣合和非合和都不對 這段...

亦有亦空和非空非有是什麼區別?

亦有亦空乃世俗諦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與世間諍。世間與我諍。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語者。不與世間諍。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雲何為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比丘。色無常 苦 變易法。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如是受 想 行 識。無常 苦 變易法。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謂色是...

本來空性已經究竟了,可為什麼還有說非空非有最究竟呢?

妙法蓮華 研究空還是有,對我們而言是什麼意義呢?就是研究我們的本來面目 萬法的本來!你要說空性已經究竟了,你是空,空著有什麼用?得用啊,用不就是有嗎?那我們到底是空還是有?是空也是有,因為空就是有,有就是空。是空即非有,是有即非空,或者說,非空即有,非有即空,所以是雙即雙非。總之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