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身份的焦慮》這本書?你從中收穫了什麼?

時間 2021-05-05 18:42:25

1樓:

知道自己有身份的焦慮,有身份感很明顯是自己素質太差,素質太差是因為布施不夠,布施不夠造就品德差,品德差造就德不配位,德不配位造就追名逐利。

2樓:許安和

提供乙個解決問題的視角來回答這個問題。

最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該怎麼走。有時候做人生抉擇,思考自己想成為乙個什麼樣的人時,外界的干擾是不可避免要考慮的。因為我們活著,有愛,有羈絆,有牽掛的人。

我們有身份,我們是子女,是伴侶,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這一切都是我們的身份。當你想要走你的人生路時,你會考慮作為子女的你該成為什麼樣的人,作為乙個父親該成為乙個什麼樣的人。

成為乙個什麼樣的人會讓自己有「身份」,會活得世俗意義上活得更好一些。帶著這些困惑我翻開了這本書。

通讀一遍之後,第二部分解決方法裡的哲學方法給我帶來了一些啟示。人對自己身份的焦慮其實是對自己尊嚴的維護,傳統社會裡人們面對別人的挑釁通過決鬥維護自己的尊嚴,當今人們對自己身份丟失、尊嚴下降感受到的痛苦與傳統社會的人並無二致,只不過現在我們不決鬥,我們奮鬥。

哲學讓人理性看待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人和人是不同的。對待一件事情的看法會因為人的認知產生非常大的差異。

面對這種差異,哲學提供了一種理性思考的視角。當面對他人的質疑、侮辱,究竟什麼會給我們帶來信心?是我們已經取得的成就嗎?

那如果我們還沒有取得比較高的成就呢?阿蘭德波頓認為是理性思考帶給我們信心。當我們審視自己的內心,理性分析我們的行為時,真相往往會浮出水面。

甚至你可以分析對你做出批評的人站在哪個位置,出於什麼心理。這時候用蘇格拉底的話說就是,你不會在意一頭驢踢了你一腳。這種自己智識給自己帶來的價值觀往往讓人不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讓人更加堅定的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用自己的方式。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王菲和李健,他們都不怎麼在意別人的看法,用自己的價值觀生活。

但是真相往往意味著孤獨。

"如果我們已經認真地聽取了對我們行為的合理批評,對由我們的追求而引起的特定焦慮已經給予了足夠重視,對我們的失敗已經承擔了應有責任,但社會依然賦予我們乙個很低的身份,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有可能會採取西方傳統中一些偉大的哲學家曾經採取的思維方式:在對我們身邊的價值體系有了乙個比較客觀公正的理解之後,我們可能會採取一種理性的遁世態度,並且不帶任何為自己的行為進行辯護或孤芳自賞的味道。"

這裡才是中庸之道應該應用的地方,出於現實的角度和認清自己的角度出發,如果你不想自己過的那麼糟糕的話。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我們不是哲學家,沒有那麼偉大,有的是讀過的幾本書,接受過不錯的高等教育。遁世我認為是不可取的,至少我不會。

有時候犧牲一部分自我也未嘗不可。

從一方面來說,焦慮是不好的,他讓人失去自我,活得更痛苦。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適當的焦慮也是好事,他催促你更好地為生活努力。中庸之道就是解決方案。

3樓:寡婦村射手

剛看完這本書,挺小的一本書。作者引用了很多17.18.

19世紀甚至公元以前的一些名人名著裡的詩文及事蹟,來描述了人民群眾及社會各個階層對身份的看法的觀念的轉變。並且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觀念。說白了,有很多藝術家,哲學家,科學家以及一些社會底層人民,一直想嘗試改變資本主義統領的國家制度,來換取某些,人們崇尚金錢,財富等物質需求的生活方式。

用別的方式替代物質來換取幸福的生活。說白了現在依舊跟以前一樣,有錢的照樣壓榨你,沒錢的一直沒錢。事實就是有錢的更加有錢,沒錢的很少有人會出人頭地。

因為沒錢的從小在教育這塊就落後了多少倍。最後,希望那些窮人不要自卑,不要有仇富心裡,不要埋怨自己的出生環境,不要墮落,堅持去做你喜歡的事情(除了娛樂之外)。你的堅持終將美好!

社會我p哥,人狠跳舞更狠

4樓:有書

與其期待別人的肯定,不如明晰自己內心世界的篤定。

在知乎上有這樣乙個問題:如何在同學會上不動聲色地炫耀?

高讚答案是:

吃到一半,一名身著西服的漢子破門而入,俯下身悄悄給你耳語幾句,接著你面露難色跟同學們致歉,然後在西服男子的跟隨下迅速離場。

從這一刻開始,已經不是簡單的金錢差距了,而是階級的差距!

雖然這個段子逗笑了好多人,但是無不說明了乙個問題---

每個人都想生活的更好,或者說至少在表面看起來比別人好,唯恐在場合裡落到人後。

這樣的心理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與你相差無幾的同事有一天突然告訴你他公升職了、報紙上出現了老同學光彩照人的相片、曾與你在同一條起跑線的人突然被告知公司經營的風生水起......

你都會或多或少產生失落和焦慮。

這就是身份焦慮,除生存焦慮、職業焦慮和自我缺失焦慮之外的又一大讓人焦慮的元凶。用《身份的焦慮》中的一段話來總結就是:

意識到了自己身份低下會危及自尊感。

01.身份焦慮是尊重和愛缺失的體現

亞當·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論》裡說: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辛苦勞作,來回奔波到底是為了什麼呢?被他人注意,被他人關懷,得到他人的同情、讚美和支援,這就是我們想要從中得到的價值。」

這就是人類渴望得到的尊重和愛。

士兵和探險家們為什麼願意過一種極其艱苦簡陋的生活?即便這種艱苦遠遠甚於社會上那些最困窘的群體。

是因為他們清楚自己會受到他人的尊重與愛戴,所以他們坦然且幸福地艱苦著。

在戰國時候,有這樣一件因為尊重與愛缺失導致戰爭失敗的事件。

那時宋國與鄭國正在交戰,又一次大戰前夕,宋國的統帥華元,殺羊犒賞三軍,眾將士都分到了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唯獨華元的車伕羊斟沒有得到。

第二天,戰爭的號叫剛剛響起,羊斟帶著滿腔怒火駕起馬車載著華元,沒命地向敵營衝去。

結果,本來勝券在握的一場戰鬥就因為統帥被俘而潰不成軍,宋國就這麼戲劇化地被完敗。

人說,這是一碗羊肉湯的事,不,這其實是蔑視乙個人或者說忽略乙個人的事。

當缺失了尊重與愛,人有時候就會被憤怒戰勝理智。

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學原理》中說過:

「對乙個人最殘忍的懲罰莫過於:給他自由,讓他在社會上逍遊,卻又視之如無物,完全不給他絲毫的關注。

要不了多久,他心裡就充滿了憤怒,我們能感覺到這種強烈而又莫名的絕望。」

我們也常常在現實生活和文學作品中見到諸如「大人物、小人物」之類的字眼,這種標籤化的稱呼就是在無意間營造一種身份的焦慮。

當我們透析了身份的焦慮是尊重與愛缺失的本質後,就不要再去標籤化一些人,學著施與對方更多的尊重與愛。

對於我們自己來說,透析了本質也就等於解鎖了憤怒與不解,為自己加了一道防禦屏障,知道不用再從別人的評價體系中獲得肯定和價值感。

02.身份焦慮是過度的慾望

在《身份的焦慮》一書中有透露,在法國,自殺率日漸公升高;在美國,自殺倒是少見,但精神病人卻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民眾很難再享有一種精神的寧靜,無論小康還是貧困,他的心裡都會對富人們的安逸舒適心生妒忌。

那些生活現狀差強人意的人總是歸罪於期望的泡湯或理想的受阻,從而自尊受挫,意志消沉,內心極度痛楚,並且輕賤自己。

自尊=實際的成就除以對自己的期待,按照公式,提高成就,降低期待,自尊就會變多。否則期待越多,自尊越低。

這裡的期待是慾望,簡而言之,無非是無節制的祈財、求名和擴大影響。

一定程度上,我們都希望過得好,有一定的成就和影響力,但是過猶不及。印度的《慾經》闡述了慾望對人產生危害的十個等級,最嚴重就是上面提到的死亡。

無節制的祈財會讓我們陷入對豪宅、豪車,美女的強烈執念中,因為我們總覺得自己可以更好,可以媲美那個既定的目標人群。否則會有深深的落差和自卑心理。

求名和擴大影響,其實說白了是為了不被勢利者區別對待。

中國有句俗語是: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句話犀利地道出了人的勢利。

而我們身份焦慮的其中乙個因素正是由此而引發,我們時時刻刻擔心陷入被勢利者區別對待的境況。

在《追憶似水年華》中有乙個這樣的故事:

乙個中產階級去一家非常高階的餐廳赴貴族朋友的晚宴,他先行到達,但是由於穿著看上去不夠「尊貴」,被態度冷漠的侍者安排在了寒風口的桌位上。

然而那位貴族朋友出現後,侍者態度180度大轉彎,立馬滿臉堆笑把他們引導到了安靜溫暖的餐位上,全程殷勤無比。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會有過如上者的經歷,倘若沒有那個貴族朋友,每個人可能都會一如既往地坐享美餐。

有了過度期望後,每一餐都不再美味,一顆心不再安寧。

我們無法決定勢利者的態度,我們所能做的是摒除自己的勢利心,更重要的是要明白,其實深藏在我們內心的害怕,才是勢利產生的唯一根源。

這是現代人的共性,慾望無止境,焦慮越來越深。

而盧梭說:有兩種途徑可以讓人變得富有---要麼給他大量的錢,要麼限制他的欲念。

03.適當的焦慮是發展與上進的必備條件

每次跟奶奶聊天時,奶奶總會說:

「那個時代物質那麼匱乏,連肚子都吃不飽,但大家卻那麼開心。現在什麼都不缺,為什麼每個人都高興不起來呢?」

奶奶說的完全沒錯。那個時代大家都一樣窮,一樣吃不飽肚子,一樣沒有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一樣安逸,一樣溫水煮蛙。

所以大家都穩定地窮著,穩定的過著飢一餐飽一餐的日子。

而現在大家確實高興不起來,因為大家都忙著為日後更好的生活而打拼。

人類迅速發展時期是近現代,從第一代蒸汽機時代到現在的人工智慧時代僅僅才用了200多年歷史!這一切不能說沒有焦慮的助攻。

適當的焦慮是為了我們活的更好,但是那不高興的部分則是過度的部分。

舊時的歐洲,貴族畢竟是少數,貧苦階級才是主力。

只有打破了階層壁壘,推翻血統觀念,每個人才能看到希望、才能煥發勃勃生機,也都有機會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其實很多時候,促使我們達成目標的,除了夢想,那就只有焦慮了。

有焦慮,說明我們沒有放棄成為更好的自我,也說明我們會為碌碌無為而感到羞恥。

岳雲鵬剛進德雲社時,對相聲一竅不通,也因為自己操著一口蹩腳的河南普通話被嘲笑。

被瞧不上的壓力和可能會被趕出去的焦慮,促使他下苦功,才為後來成名鋪好了路。

當焦慮來臨時,我們該學會適當地運用它,正如《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中所說的,打敗焦慮的最好辦法,就是去做那些讓你焦慮的事情。

04.焦慮從不會消失,但可以與之和解

楊瀾在最近的一次訪談中被問及焦慮這個話題,她說:

焦慮從來都如影隨形,關鍵看我們如何去對待它。

是的,無論是什麼人,只要我們意識形態存在,只要我們還身處人群中就免不了焦慮的困擾。

大眾不過是烏合之眾,當你在焦慮時,其實別忘了大家都在忙著焦慮,沒有人去在乎你的焦慮因素。

梵谷《杏花》

雖然焦慮沒有辦法化解,但是可以參照下面幾點去緩解:

冷靜看待別人給予的眼光、評價,正確客觀地審視自己,剔除消極因素。

多看書、畫、藝術作品,或許能從中遇到相似的靈魂。多出去走走,擴大眼界。

拋開雜念,專注自我。

無論貧窮還是富有、顯赫還是卑微,人都只有這一世。用力活一場,不留遺憾。

世界並不只有一種生活方式,成功的評判標準也不只是靠財富、身份和地位。

你身體健康、擁有愛與自我,便是最大的幸福。

共勉!

也許你還會喜歡以下回答:

如何用王家衛的方式表白?

女性一輩子不結婚會怎樣?

有哪些常見的道德綁架?

你如何評價《訪問童年》這本書?

很少刻意去回憶童年的經歷,但偶爾會在夢中和幼時的自己相遇。還有偶爾走在故鄉路上的時候,翻看童年相簿的時候,遇到某個幼時夥伴的時候,都會不由得撿拾起一些零星的記憶。之所以不讓刻意去想,大約還是因為幼時有過一些不如意,有過一些不得已,很多時候,不太敢直面有過憂傷有過灰色有過遺憾有過無力的童年經歷。讀殷健...

你如何評價《我們的母親》這本書?

驛路奇奇 有她在,我們可以不必長大 文 驛路奇奇 網上流傳著乙個段子,孩子不管多大,一回家就要找媽,不是說餓了,渴了。要是遇上爸爸在家,就只剩下一句 爸,我媽呢?母親,在每個人生命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讀到張福臣先生選編的這套 我們的父親 我們的母親 有關母親的這一本時,我更深切地體會到了母親愛子女...

如何評價《鼠疫》這本書?

花開有時 鼠疫 的作者阿爾貝 加繆,二十世紀法國著名的作家 哲學家。代表作 局外人 西西弗斯神話 鼠疫 書中金句 習慣絕望比絕望本身還要糟糕。自認為什麼都知道,於是乎就認為有權殺人。沒有真知灼見就不會有真正的善和高尚的愛。我感到興趣的是,為所愛而生,為所愛而死。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值得人們為它捨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