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是否矛盾?

時間 2021-05-05 18:06:22

1樓:護法居士

諸菩薩觀擇法性。

無性是法性。法性無自性。自性不可得。

無決定性是法性。法性根本不可得故。決定事亦不可得故。但為起顛倒眾生虛妄結縛。有所知故。

說言法性。欲令眾生入無性故。故說是法性。

何以故。法性中無法性相。是法性從眾緣生。

眾緣生法即無自性。諸因緣中無有自性。諸因緣皆從眾緣和合顛倒故相續而生。

如來於此欲教化眾生說是法性。以世俗語言示無性法。

是法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但令眾生知見善不善法。以法性說離一切法相。知見畢竟空相故。

說畢竟空即是法性。

何以故。無所有是法性。法性中無決定有相。譬如虛空無決定相而數名虛空。法性亦如是無決定相。

破法相故說名法性。法性即是無性。

何以故。是法性不在過去不在未來不在現在。但屬眾緣與緣合故。數名法性說名法性。如眾生所知故。智者證知無性是法性

法性非合非散。法性中無法性相無多無少。以示性方便故。說法性名為性。若行者實通達是法性相。即知見無性。

是三界法性中無分別相。眾因緣和合故。分別諸法故。說是法性。示無決定性是法性。

智者非以法性相故見法性。法性是無生相。

何以故。法性中無有相。智者通達無相是法性。法性中無分別相。無相無分別故。說名法性。

法性中無有住處。無處無起無住無依止。是法性從本已來不生故。是法性無有生者。

何以故。法性中無性故。

又法性不以合故有。無合無散。無作無決定。名為法性。

菩薩摩訶薩觀擇法性如是。所謂無性是法性。

2樓:安真

一切修行的方法,都是為修好自己,回覆本來心性,即見性,自性,即是本來初心,佛性,

諸行無常,說的是世事如浮雲變幻,不可執著過往,著相受染,斤斤計較而放不下

諸法無我,是從小我胸懷中出離,無我空相

3樓:慢即是快

不矛盾,只是你把「自性"理解錯了。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此處自性是指佛性,或叫真如本心,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以此心直了成佛,自性是如如不動無善無惡不生不滅的唯一本源,是無為法。而三法印是一切有為法的三法印,有為法因無為法而存在,此即妙有真空,自性是妙有,有為法是真空(無常故空)。

諸行無常,是說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不存在永恆不變的有為法,生、住、異、滅,是無常的具體過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無常的生住異滅,是萬事萬物的必然規律。

諸法無我,是說一切法(包括有為法,無為法)都無我相,無法自己主導自己的命運,即無法阻止生住異滅的無常規律。有人把諸法無我也解釋成沒有自性,但此處的自性僅指無我相,並非菩提自性,不可理解錯了。

寂靜涅槃,是指既然一切都是無常的(諸行無常)而且一切本身都沒有乙個我相力量去改變無常的規律(諸法無我),那為何火急火了榿人憂天呢?為何過份干預客觀規律呢?還不如清清淨淨安安心心地過好當下,此即寂靜涅槃。

這與道家「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無所不為」是乙個道理。

總之,諸行無常是說萬事萬物都必須符合生住異滅的無常律,無一例外;諸法無我是說萬事萬物乃至佛性都沒有我相,無我相故無法改變無常律,釋迦佛祖八十多歲不是照樣入滅;寂靜涅槃是說既然無常律是必然的而且任何力量無法改變,那麼就應該順應無常律,不去較勁,不去胡亂干預。而自性是什麼?自性即佛性,是一切的本源,悟透三法印即開啟尋回自性的大門,尋回自性就開悟了,即明心見性了。

乙個開悟的人在有為法中能幹啥成啥,因為他做什麼都符合規律,不會逆規律地亂作為,謂之人間聖賢;在無為法中不斷精進,悟後起修,謂之佛。

4樓:

簡要總結關於「我」。

五蘊非我——此為無實有的我。如果將五蘊理解為有實有的我,會導致唯識三性中的「遍計所執性」,也就是「常見」。正解是:

三性中「依他起性」所顯的無自性的我,即天台宗一心三觀空、假、中的「空」,也就是空性(緣起,性空)這是站在世間法因緣生的角度而言的「無我」。

與此同時:如果將五蘊非我理解為真的沒有我,也就是沒有通過「依他起性」正確理解無自性的「我」,便會導致「斷滅空」,也就是「斷見」。正解是:

必須明白存在幻有的、非實在的「我」,這叫「假我」(性空,緣起)。即天台宗一心三觀空、假、中的「假」。所以世尊不回答外道「有我」還是「無我」的問題,因為:

如果回答有我即是常見,回答無我即是斷見。能夠在「無實在的我」和「非斷滅空的我」二者之間契入天台宗一心三觀空、假、中的「中」,那就能理解唯一真實的「我」的狀態:打破二元對立同時又圓融二元(雙照雙遮,双奪雙泯),兩者之間呈現出來的大乘中道。

這個中道,就是勝義諦的「我」,第一義諦的「我」,常、樂、我、淨的「我」,涅槃的「真我」。也就是唯識三性中的「圓成實性」,了義經中的如來藏、圓覺妙心、本來面目。

所以修行,就是為了打破一切因分別妄想產生的關於「我」的種種認知執著,最終轉為真我。你可以理解這個真我是轉識成智的「智」,但在第一義諦裡,「智」不能言說,所以叫「智不可分,不可被分」,所以叫「無智亦無得」。需正確理解這五字並不是指斷滅的無智無得,而是已經完全相應涅槃,非有非無,非一非異,乃至離四句、絕百非的解脫狀態。

明白關於「我」的重要性在於:你必須解釋清楚破了「人我」、「法我」以後的涅槃——這個「真我」的狀態是什麼。「真我」必定不是指向斷滅,否則是誰在修行?

誰證涅槃?必定有我。只是這個「我」,是已經轉為大圓智鏡的、轉染為淨的,涅槃大樂的「我」。

此處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真我不可言說。

五時教法經論中出現無數「有」和「無」,開權顯實有方便說和究竟說,很多人在聞思修的過程中極易糾纏在二者文字戲論中,一偏頗就歪了道,是極為可惜的。願如理思惟,早開智慧型。

5樓:司馬義

經中的「我」一般指俗世的「我」。俗世我的存在,皆因透過眼耳口鼻身意六根才發現有(俗世)我的存在。然而六根意識以各根的功能方便來認定利害你我分別法,故貪嗔痴從中而生,以六根方便見又如何能見真如自性。

真如本性即是自性。可從自性出入而所住,即諸行無常,皆因不離自性。

慧能曰:無常者,即佛性。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也就是俗世我)。

自性是萬法之根來生萬法。若住其中一法又如何生萬法。明心見性者,不離自性,所以諸法無我,卻可生萬法。

何來矛盾?

6樓:Jack-Lee

佛祖在《金剛經》中簡明扼要回答了這種疑問:

1,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真正的智慧型是超越語言的。

2,所謂佛法者,既非佛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真正的佛法在佛經的文字之外。

3,若菩薩有你相、我相、眾生相,既非菩薩。——每個人的菩薩就在自己的心中,自度度人。如果你不能度自己,沒有別人能夠幫你。

7樓:常紫裳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8樓:木偶

自性不是人本性。

從中觀角度講,是無自性的,大智度論裡關於性的解釋是不待他因而自有的,性分為自性和別性,別性如火性。水性,可以模擬其他。區別其他的特徵,注意。

中觀是二諦說。主要針對破常見,這點在中論開頭有說的,

而從唯識角度是談三自性的。依法起自性。遍計所執自性和圓成實自性,這個三自性的概念可跟中觀的自性不一樣了。比如依他起自性說的是12因緣法的此有故彼有……

但解深密經說,佛以三自性密說一切法無自性。依然是無自性小乘設自性是因為為1為學阿毗達摩。2有些人聽到一切都空會恐懼(高僧團鳩摩羅什傳里有提到,師曰;汝說一切皆空甚可畏也,安舍有法而愛空乎。)

9樓:yh shang

古印度有很多外道,都不說「諸行無常」,而是說「諸行是常」。

參見:《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四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聖行品第七之四(文殊師利菩薩問品)

文殊師利言:「如佛所說,有常、有我、有樂、有淨是實義者,諸外道等應有實諦,佛法中無。何以故?

諸外道輩亦復說言諸行是常。云何是常?可意不可意,諸業報等受不失故。

可意者名十善報,不可意者十不善報。若言諸行悉皆無常,而作業者於此已滅,誰復於彼受果報乎?以是義故,諸行是常。

「殺生因緣,故名為常。世尊,若言諸行悉無常者,能殺可殺二俱無常。若無常者,誰於地獄而受罪報?若言定有地獄受報者,當知諸行實非無常。

「世尊,繫心專念,亦名為常。所謂十年所念,乃至百年亦不忘失,是故為常。若無常者,本所見事,誰憶誰念?以是因緣,一切諸行非無常也。

「世尊,一切憶想,亦名為常。有人先見他人手腳頭項等相,後時若見,便還識之。若無常者本想應滅。

「世尊,諸所作業,以久修習,若從初學,或經三年,或經五年,然後善知,故名為常。

「世尊,算數之法,從一至二,從二至三,乃至百千,若無常者,初一應滅。初一若滅,誰復至二?如是常一,終無有二。

以一不滅,故得至二,乃至百千,是故為常。

「世尊,如讀誦法。讀一阿含,至二阿含,乃至三四阿含,如其無常,所可讀誦,終不至四。以是讀誦增長因緣,故名為常。

「世尊,瓶衣車乘,如人負債。大地形相,山河樹林,藥木草葉,眾生治病,皆悉是常,亦復如是。

「世尊,一切外道皆作是說:諸行是常。若是常者,即是實諦。」

這裡,文殊師利菩薩舉例外道的幾個理由,來說明「諸行是常」。

1,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說「諸行是常」。如果說「諸行無常」,則善不一定有善報,惡不一定有惡報。

2,因果是常。有此因必定有此果。例如殺生必定落入地獄。如果說「諸行無常」,則能殺可殺二俱無常,如果無常的話,落入地獄的是誰?因為一定有地獄報,所以「諸行是常」。

3,繫心專念,亦名為常。比如樓主每天思考「諸行無常」的道理,時間長了就不會忘記。不忘記就是常。

4,一切憶想,亦名為常。比如有人見過蘋果,吃過蘋果,對蘋果的相貌和味道就永遠記住了,以後再見到蘋果,再嚐到蘋果的味道,都知道這是蘋果,這是蘋果味。

5,諸所作業,以久修習,若從初學,或經三年,或經五年,然後善知,故名為常。比如乙個人學習游泳,反覆練習,學會了之後,這輩子就不會忘了,過很多年再下水都會游泳。會騎自行車也是一樣,學會了之後即使很多年不騎,再騎也是會騎的。

6,算數之法,即一切數學都是常。

7,如讀誦法,一切經書的內容是常。比如佛經。

佛陀在楞嚴經中為什麼會說一切諸法,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因緣自然俱為戲論?是不是站在如來藏的角度說的?

雲上雪 中觀論觀因緣品,完整論證非因非果的真實義。楞嚴經中也有完整論證。不是在如來藏中,而是一切諸法無生滅義,故而本非因緣,非自然性。覺得的有因緣生滅的,是凡情迷亂的執著。在真實義中,並無緣起。 Cherish168 般舟三昧經中佛曾問乙個問題,比如有人照鏡子,鏡中像是在照鏡子前本來就有,還是沒有。...

關於六祖慧能的一切法與無唸法?

淺笑 一切有為法,包括世間法和出世法。世間法包含很多東西,人情事故 行為管理等。出世法則包含各種佛經,各種流派的修行方法,包括我們稱為迷信的那一類形式。一切有為法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順心時會消逝,不順心時也會消逝,應時時以不執著不斷滅的 不取 態度對待。修有為法而不執著 不斷滅,便是修無為法。 ...

《雜阿含》經裡說 一切法緣生。《中觀論》裡說 一切法無生。那無生與緣生有什麼差別?為什麼?

一切法緣生,指的就是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裡的此和彼,指的就是十二因緣,講的是集滅。一切法無生,就只是玩了個文字遊戲,龍樹說因為一切法緣生,所以一切法是空。佛陀說正法五百年,愚鈍男子出現的時候,相似法出現,相似法出現的時候,正法滅沒。跟龍樹一路就是做學問,玩頭上安頭,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