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楞嚴經中為什麼會說一切諸法,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因緣自然俱為戲論?是不是站在如來藏的角度說的?

時間 2021-06-07 16:31:52

1樓:雲上雪

中觀論觀因緣品,完整論證非因非果的真實義。楞嚴經中也有完整論證。

不是在如來藏中,而是一切諸法無生滅義,故而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覺得的有因緣生滅的,是凡情迷亂的執著。在真實義中,並無緣起。

2樓:Cherish168

般舟三昧經中佛曾問乙個問題,比如有人照鏡子,鏡中像是在照鏡子前本來就有,還是沒有。是在鏡子內就有,還是在鏡子外。最後佛祖得出的結論是:一切唯心,心生俱生,心滅俱滅。

《般舟三昧經》原文:又雲。復次賢護。

如人盛壯。容貌端嚴。欲觀己形美惡好醜。

即便取器盛彼清油。或持淨水。或取水精。

或執明鏡。用是四物。觀己面像。

善惡妍醜。顯現分明。賢護。

於意云何。彼所見像。於此油水水精明鏡四處現時。

是為先有耶。賢護答言。不也。

曰。是豈本無耶。答言。

不也。曰。是為在內耶。

答言。不也。曰。

是豈在外耶。答言。不也。

世尊。唯彼油水精鏡。諸物清朗。

無濁無滓。其形在前。彼像隨現。

而彼現像。不從四物出。亦非餘處來。

非自然有。非人造作。當知彼像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無生無滅。無有住所。

時彼賢護如是答已。佛言。賢護。

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物清淨。

彼色明朗。影像自現。不用多功。

菩薩亦爾。一心善思。見諸如來。

見已即住。住已問義。解釋歡喜即復思惟。

今此佛者從何所來。而我是身復從何出。觀彼如來。

竟無來處及以去處。我身亦爾。本無出趣。

豈有轉還。彼復應作如是思惟。今此三界。

唯是心有。何以故。隨彼心有。

何以故。賢護。當知諸菩薩等。

因此三昧。證大菩提。

3樓:啦啦啦

我點幾個楞嚴經的句子吧:

【復次。阿難。云何六入。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楞嚴經》卷三接著佛花了很長的篇幅論證六入【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復次。阿難。

云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接著佛花了很長的篇幅論證十二處【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復次。

阿難。云何十八界。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接著佛花了很長的篇幅論證十八界【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望莫落入兩邊。

在佛陀看來一切皆空,那麼愛是什麼?

從佛教的角度來說,可不可以愛呢?對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祖國,自己的親人,自己的同胞 兄弟姐妹等,當然可以愛,這是一般世俗社會做人的基本道德。但是愛的本性,以佛教的觀點來分析,愛有私有的因素,私有的愛,就是佔有慾,據為己有,所以這樣的愛多半有點傷害。你看 愛 字,它上面就是乙個 爪 字,所以中文造字啊,...

古代那些得道的人,如通曉一切的佛陀,為什麼不能搞出相對論,質能方程,化學平衡呢?

秦皇 主要是沒有意義,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神仙和佛陀這些得道者,應該是非常擅長科學的,畢竟最根本的智慧型已經通了,物理類的問題很容易就能思考透徹。 采桑子 看到了這個提問,逗我樂了真好笑 請不要誤解,我可不是取笑提問者 你是用常人的思維去想神界的事情 高層次上的事情,你怎麼想的通?你說的相對論 ...

佛陀是在何種境界下,說過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佛陀是沒有條件下肯定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真的嗎?

知緣 看到人們對此的議論,可以說是眾說紛紜。佛是在什麼條件下說 眾生皆有佛性 的?佛是在菩提樹下打坐開悟的時候,也就是見到自性的時候說出 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型德相 的。為什麼在開悟的時候才說這句話啊?佛在開悟前並沒有進入到這一境界,所以,頓悟後才一下子進入了這個明心見性的境界,才能夠說出 眾生皆具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