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與道教的關係是怎樣的,為何很多高道和神仙們都推薦有志修道之士學習四書五經?

時間 2021-05-07 20:24:02

1樓:

因為四書五經是儒家的經典,而士大夫們都是儒家信徒,儒家是正統思想。道教為了贏得士大夫的好感,必須學習儒家思想,積極向儒家靠攏。

道教起源於東漢末年的五斗公尺道和黃巾道,其最初目標是企圖建立乙個政教合一的地上道國,貶低攻擊昊天上帝及三皇五帝等,為此不斷發動叛亂,但屢遭挫敗。道教宣揚世道崩壞、天下大亂、漢王朝等王朝相繼滅亡皆是由於不信大道,末日即將到來,虔誠信仰道教的將會公升上天為仙,不信道教不敬道士者永墮地獄。道教的這些宣揚引來統治者的警惕,因而傳教面臨瓶頸。

此時,佛教正在發展壯大,當時的佛教力主出世,而非取代世俗政權,贏得統治階層好感。道教為了自身的發展,不得不向佛教靠攏,在批判佛教的同時,引進佛教的宗教體系和修行方式,從原始信仰發展為乙個相對成熟的宗教。同時,引進儒家忠孝倫理觀和老莊思想,試圖贏得士大夫的好感,以便於傳教。

道教本身有很多上不得檯面的方術,比如房中術,表現形式是聚眾宣淫,比如塗炭齋,站在黃泥地里把自己綁起來抽打自己自虐等。這些無不面臨儒家和佛教的猛烈攻擊,道教因而試圖淡化類似方術。不過由於道教脫胎於民間巫術,即便發展為道教,與民間信仰的紐帶仍存,故而道教善於把民間各種神仙及其他宗教的神靈收為己用,使得如今除了佛菩薩羅漢之類佛教色彩太濃的神仙都似乎成了道教的(當然也可以給其他宗教神改名拉進道教,比如改觀音菩薩為慈航真人), 道教是民間信仰的大雜燴。

如果道教放棄各種方術,將會變得與佛教完全一樣,失去了存在的價值。而且道教畫符驅鬼等方術也是接近民眾,擴大道教在民間影響力的最佳選擇。為了接近皇帝推廣道教打擊佛教,道士們也不能放棄方術,皇帝對宗教義理並不感冒,感興趣的是神異和長生不老,在這一方面道教有自己的優勢。

比如道士建議嘉靖帝取宮女經血煉丹以求長生。民間道教更是有很多「邪門」的法術,比如殺人以成仙,自殺以成仙,取精以成仙,以人體器官煉丹以成仙等,不一而足。

儒家講究敬鬼神而遠之,子不語怪力亂神,但道教離了鬼神就不復存在了。怎麼辦呢?在與士大夫打交道的時候,用四書五經及老莊道家互相交流。

在道教內部及與民眾打交道的時候,則採用道教神學及各種方術。

2樓:湛然常寂

個人認為,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主流,再到張天師,創立正一盟威道之前,曾官職五經博士,主要就是研究學問和管理圖書的,所以老祖天師的儒學造詣絕對是非常高的。

道教歷代祖師很多都是儒道共修的,或者說以儒入道,大家最熟悉的就呂洞賓祖師,就是屢考不第學了道,所以在儒家成為主流以後,不止道教,三教九流無一不受儒家影響。

千百年來生活在儒家社會,道教又是能包容和吸收其他思想的宗教,比如在道教中可以看到墨家,陰陽家的影子,學儒家的四書五經也是很正常的。

本來儒家思想對道教影響就很大,包括後來有正一道支派淨明忠孝道,就是典型的儒道互補的道派,主旨不要參禪問道入山練形,而是全忠孝以成道。

那麼道教主張學四書五經有什麼問題?實話告訴你,現在道士上個道學院,道協會議還要學馬克思呢

3樓:三幻

因為古代文化課只有四書五經,這幾本書是文化課入門必修課,不學這幾門課,就是沒文化,沒文化難以學道,也難以弘道

有文化,好學道

4樓:

因為道教早期有很多儒生,就連很多教義都是這些儒生搞出來的。

也就是因為這樣,道家和道教已經相去甚遠,而儒家和儒教卻同出一轍。

現在的道教本就是道儒雜交再自身變異的結果。

5樓:馬尋道

首先呢,你實在是太小瞧道教了。你開始窺探它的門牆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是乙個蛛網式的學習構架。你永遠會從一本書引申到另一本書,無窮無盡。

然後不斷推翻之前的理解,再論證自己的理解,再不斷的學習,再推翻,再論證……

四書五經,啟蒙而已。

至於為什麼要你入門學習四書五經呢?送您一句話:「道高伏龍虎,德重鬼神傾。」

首先,你要當乙個頂天立地的人,明事理,通智慧型,以古今戒言行,正衣冠。明忠孝禮義信,為此可拋性命,有龍虎之膽。如此,人倫可成,正氣環繞。

只有這樣的人,才有資格行道。才配號令天地,役使鬼神。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尋那一絲成仙之機。

想那不明事理,渾橫無知,貪得無厭,見色起心,阿諛奉承,善惡不分,欺軟怕硬,膽小如鼠,貪生怕死,如此種種之輩,如何令天地護持,鬼神信服?

人總說「唯願仙道成,不願人道窮。」而不將這人道,人倫修到極致,如何盼望仙道成就?

君子,當唯德從善。如此,心中坦蕩磊落。不愧對天地,不愧生而為人,不愧胸中滾滾正氣。自得眾生感懷,天地加持,神明庇護,鬼神傾服。

正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今,得聞正法,神居正道,何愁不能得道?

6樓:三符

道家的源頭,有乙個重要節點是姜太公,即太公尚(一名望),與周公旦一起輔佐文王治理天下,而後世的儒家實際上將先學吸收,然後再自己加以改造,但源流還是中華文化最基本的東西。

道家最早出世時,便是黃老道家,《太公》《六韜》之類的都是黃老道家的重要著作,皆是以「道生法」為主要指導思想,廣泛研究各種思想與技術,而清談之風興起,老莊成為主流則是後來的事了。

五經皆上古的知識與文化匯集:

《詩經》是孔子周遊列國採編而成。

《尚書》是上古傳承著的一本叫作《書》的著作。

《周易》是周公旦文王所作,在週時作為秘典存在,長達一千多年秘而不宣

《春秋》是孔子在太史公那裡讀了史後,然而記錄的魯國國史,可以視作上古事件的重大年代表及相應天象記錄,至今對於上古歷史利用相對準確的天文方法來確定年份有重要價值,全世界只有中國有這樣的詳盡文字資料。

《禮記》主要記載周代的冠、婚、喪、祭諸禮的禮法。

至於四書的概念是自宋代以後才有的,是朱熹整理的。

其中《孟子》最早,是戰國時期便有的,作為當時的儒家思想,相應的《論語》則出於漢代,是記錄孔子的言行,以從側面來反映儒家思想。

剩下兩書《大學》與《中庸》,是從《禮記》裡提取出來的,主要是為了用來強化闡述儒家的思想(實際是為了強化宋代儒學認知)。

所以,只有四書才是儒家專論的部分,而五經基本上偏重於上古資料傳沿或歷史彙編的東西。

通常高道們都涉獵甚廣,怎麼會放過這些資料?

當然還有乙個重要原因,古代道士都比較有文化,而有文化的人大多年少時也是讀儒家的經典。

至於到了現代,道士涉獵就更廣泛了,中西方的代表性讀物也會選擇性閱讀。

畢竟,道是包含一切的。

如何自學四書五經?

點提光 想學,書到處有,找中華書局出版的版本就行,經典,簡單。按序學習,取其大意,融於思維,得其本真,不執著教條,然後知行合一。先學四書。大學 得其 正 修 二字,中庸 得其 誠 中 二字,論語 得其 君子 忠恕 二詞,孟子 得其 大人 浩然 二詞。即可也。要多朗誦 背會,入到心裡去,融匯貫通,發現...

現代社會應該鼓勵學習《四書五經》嗎?

青鳥 不應該。四書五經沒什麼用。經過2千年,我們難道還不如以前?為什麼只學儒家經典?奴化大家?語數外物化英等等還不夠你學的?父母多關心一下家庭,勝過那幾本老古董。學習難度大,收穫低,給人民點自由吧。 雨靈 為道者日損,為學者日益。如果你想從你老闆那從你老爸那得到寵愛,更想讓下屬 子女不得自由,乙個個...

怎麼樣去看待四書五經裡的《大學》?

北師大的兔幾精 李學勤先生指出過,錢穆先生在1941年就指出樂記可以作為理解大學中格物致知的旁證,郭店楚簡中的性自命出篇中簡1至36可稱為樂說,對於深入理解樂記和大學又為一重要旁證。 最纏綿的傷口 大學概括為以下主要講的內容 三綱八意圖尋求弘揚光亮的道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找準自己的方位凡事捉住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