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關於不可知論的乙個見解,大佬評價一下合不合理?

時間 2021-07-12 05:50:52

1樓:難得明白2021

信念度的定義是什麼?元認知能力又是什麼?乙個事件的真假=信念度*元認知能力?

乙個事件的真假只有二值,要麼真,要麼假(這裡不考慮模態)。不可知論是說乙個客觀事物本身是不可知的,跟你說的信念程度不是一回事。在不可知論者的信念裡,根本就沒有信念程度的問題,而是根本就不可知。

不可知還談什麼信念程度呢?

2樓:

首先,你這個只能推導出我們不可能對我們的知識持有完全的信念(也就是不可能完全相信)。

其次,你這個推導本身是有問題的。乙個事物的真假和a(我相不相信它)沒有關係,比如我可以不相信有蘋果存在,但是蘋果確實存在。我也可以相信希特拉逃到了南極,但是他確實死了。

你應該解決乙個問題:相信某個知識和這個知識的真假之間有沒有關係?是什麼樣的關係?

再說b的問題,元認知能力我想可以理解成對認識真理能力,b%也就成為了我能認識多少真理或者我能認識到什麼程度。換句話說只要b%不等於1的話就已經導向不可知論了。而如果b%等於1,那麼我們還需要知道的是「認知活動」是如何活動的?

有哪些東西構成了或者影響了我們的「認知活動」?

3樓:道陰子

不可知論有太多的形式,以及論證方式了。在哲學上,本質非常的簡單:

我們無法判斷我們得到的、加工的所有資訊的真假。

也就是說,所有的判斷加工都無法給出真,或者假。

就比如說,你這個案例的前提假設成立嗎?如果不成立,可以絕對的說明它不成立嗎?這是個沒有答案的事情。

裡面存在太多的認知以及加工的環節。語言、邏輯、分析問題的當事人等等。每乙個環節都無法說明絕對的「真」,或者是絕對的「假」。

也就是說,「不可知論」也不知道「不可知論」是否正確。這也是一種加工後的猜測而已。

走向不可知論的核心認知方面的本質在於「做空」。也就是「無欲無求」嘛,放空思想,隨意去發展,沒有世俗目的的主線。當回到世俗目的,我們要改善生活,要實現社會以及科技的發展。

所以我們要做多。做多時自然可以講「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道不遠人」正確嗎?答案是未必的。我們並不知道這正確還是不正確。當我們有目的,「有為」是,便需要它正確。這種需要就是合理的。

沒必要在於具體的案例分析上搞得太深,幾千年了,好多哲學案例到最後都無解。就比如「知魚之樂」,惠施怎麼才能說服莊周呢?搞不定的事情嘛。

他兩個認知一樣嗎?都「莊周夢蝶」了,能說明他兩個存在同乙個世界裡嗎?惠施可以說明自己的分析邏輯正確嗎?

……太多的環節,太多的問題,搞不定嘛。

正所謂,「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目的不同,想要得到的規律完全不同。最後還不能槓下去,我們還得回歸世俗化的目的去生活,所以要「返璞歸真」嘛。有精力也可以看看西方哲學的分析,最後也基本都是哲學家們的個人傾向或者主張,沒有多少值得推敲的東西。

搞這個,真不如去搞具體的科學技術,可以直接轉化為改善生活的工具。

4樓:張譽騰

1.在各種常見的語境中,「不可知論」和你上述模型所表示的思想並不相似;

2.如果你認為你的模型正確,需要為以下命題辯護(我修正了一些明顯的錯誤):「假設人對乙個命題為真所持的信念度可量化並設a,人自身元認知能力可量化並設b。

則我們判斷該命題為真的概率為a*b」。因為按照直覺,這個概率應該等於a。我們對命題的判斷並不需要元認知的參與。

5樓:分形格致

我覺得你這個思維很好,結果是否正確不是太重要,搞哲學和邏輯學,最重要的是數理思維能力。我建議你看下林夏水的數學哲學。高中時期的邏輯思維方式決定終身,未來的現代哲學一定是在數理思維基礎上的。

你說的這個問題我最近也在思考,我認為語言的組合關係反應在數學邏輯上,不是量的加減乘除,而是一種進製演算法。所謂進製演算法,就是屬加種差法。比如說:

紅色的蘋果和紅色的桔子,是紅色位階上的種差關係。與12和15之間的關係一樣。那麼,如果定語不同,屬差就不同。

如:紅色的蘋果和塑料做的蘋果之間關係,與12和22的關係類似。屬差就表現為進製演算法。

你提的這個問題,是認識論中的乙個主客體關係問題。培根的四個假相說可以查一下,是四種認知假相。所謂認知假相,就是指主體對客體進行認知時,客體反應到人的意識中,被主體性意識規定之後造成的乙個悖論。

洞穴假相,是人處洞穴中,人的自我客體存在造成自我主體性意識對客體存在的一種認知假相,是一種本體性悖論。

種族假相,是人預先將客體概念化為某種個體,以此形成主體對客體的認知假相。是主體造成的問題,屬於主體性悖論。

劇場假相與洞穴假相類似,是人處於乙個邏輯環境中,客體性的存在導致人的主體性意識產生錯覺。屬於客體性假相。屁股決定腦袋就這個道理。

市場假相,就是你所說的情況,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當認知違法同一律時造成的認知假相。你說的問題在於,主體與客體所在的論域不是預先設定的乙個形上學的集合,而是由主體與客體共同建構的論域。這個論域隨著主客體之間意見的不同而隨時發生變化,從而造成主體和客體各自對論域同一性的不同假設。

人與人之間交流過程中經常出現這種情況。

這個時候,主體意見和客體意見的加成,是一種附屬性,即屬加種差,高階演算法,不是乘法。

以上四種悖論可稱之為存在悖論。即,客體表象存在於人的主體性意識中,客體表象原有的外延被主體性意識重新定義為新的外延,以此造成對原有外延的遮蔽。原有外延構成新的內涵。

這就馬哲中思維與存在的矛盾,在形上學中,是概念與實體的矛盾。

6樓:墨水明空

或許可以先從柏拉圖主義開始進行了解,這樣閉門造車很容易走進前人走過的歪路裡。

神學也是乙個合適的研究起點,就是記得從它的邏輯裡面抽離出來審視

7樓:hroboo

向上遞迴不是無限的,一般只有兩三層就沒有了,或者陷入潛意識之中,讓你感覺的到又沒法表達,這個時候就不能用百分比了。

不可知論只是個拿來用的名詞,這些內容與它沒有關係。

比如你相信世上有鬼的概率為50%,對此你的信度是50%*50%等於25%,。。。最後信度接近零,你不相信世上有鬼的信度就接近100%了。

可是你不相信世上有鬼的概率也是50%,。。。最後你不相信世上有鬼的信度也是零了。這就矛盾了。

8樓:破山

勤於思索應該鼓勵,但思考要盡量切於實際。

不可知論的基點是真理不可達,是認識論的一種,並非是經驗不可取。

如果乙個人連吃喝拉撒睡都懷疑,那麼他已經不是在研究問題了,而是會讓自己變成被研究物件。

就像你陳述結論時所說,依據個人經驗得出,這本身就是個反證。

9樓:人的哲學創作著

一點都不合理。整個公式都是從個人角度出發。比如認知能力,信念度,這都是個人的屬性。

其實不信本身就是相信,即他的信念是自己沒有信念。也就是說極度的不可知論,其實是可知論的變種,他知道並堅信自己不可知。真正的不可知是啥也不知道,你也別問他,因為他真的啥也不知道,他本身就是他理論的證明!

而只要他說世界可知或者不可知,他給出理由的時候,這個理由咋來的?還不是他知的嗎?

10樓:所以然

信史文化是發生在比語義哲學還稍靠前些。信念這玩意兒也從來不曾具體量化出來。

所以你打的比方,嗯、、、,不能說錯,你開心就好。

11樓:步社行悟

作為乙個哲學愛好者認為不可知論不是這樣表達的,按照本人有限的認識記得,不可知論是關於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的問題,認為二者不可同一的就是不可知論反之就是可知論。你這個說法有點因信稱義了,將事物的存在繫結在信與不信的基礎上這可不是知不知的問題。

12樓:夏深

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和無限的辯證統一,有限在於人的每一次認識過程都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對具體事物的認識,會受到許多限制。無限在於就人類認識的歷史長河來說,認識是沒有止境的,此外,我們的思維能正確反映客觀實際,即我們能夠正確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只不過這一認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人類認識的歷史長河不斷遞進的。

舉個例子:"一切運動形式都能轉化為熱"這一判斷不是人類貿然得出的,而是在經歷了漫長的認識過程之後才得出的。但在一開始人類的有些判斷是片面的,不符合實際,但你能就此說人類無法對事物作出正確判斷嗎?

當然不能,人類的認識不僅是有限的,也是無限的。

13樓:楚詩云

通俗地解讀一下,就是

你知道嗎?你真的知道嗎?你真的真的知道嗎?你確定你真的知道嗎?你確定你是確定真的知道嗎?

誰被這麼問也扛不住

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的關係,不可知論者如何選擇立場?

已登出 簡單來講唯物和唯心也是由認識來決定的 我們的認識是有限的,政治老師所說的 唯物 和 唯心 也是通過自己的認識判斷出的,這話沒錯。但是我們也應該想到,不管我們的認識如何,這個世界仍然是客觀的,我們可能意識裡不相信有什麼 唯物 唯心 卻在事實上又陷入了唯物和唯心的泥潭。說的我自己都有點兒暈 也許...

不可知論的名言有哪些?

劉宇波 無物存在 有物存在人也不能認識 認識了也無法言說 高爾吉亞 恰巧對應了哲學史上三個轉向,本體論轉向,認識論轉向,語言學轉向。某個老師說的 夢裡不知身是客 古希臘晚期懷疑主義 1.以認識世界為己任的愛智者 哲學家們對於世界的看法各不相同,這種觀點的分歧恰恰說明了世界本身是不可知的。2.要確定某...

有哪些對不可知論的辯護?

know CJ 人能不斷向世界的真相和本源靠近,但不能完全了解和認知這個世界,人是動物,屬於生態圈,屬於地球,屬於太陽系,屬於這個宇宙。我們不能忘記,宇宙創造出了人類,人類是宇宙的一部分,創造物不可能比創造者更完美,創造物也難以完全理解創造者,人類創造的電腦可能永遠也意識不到人類的存在,假如宇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