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如今日本動畫分割放送越來越常見的問題?

時間 2021-06-08 23:15:13

1樓:七情七律

分割放送,相比一起放送,工期容錯率更高,能更好地保證動畫質量,需要更少的公司能力。

如今是不是越來越常見了,個人缺乏足夠的統計資料,但這是一件好事。

另外說一些題主可能想表達的:現在年番,半年番越來越少了。1.

深夜檔從來沒存在過不分割的年番。2.現在資金壓力比以前大,越長的番投入越大,一旦失敗公司壓力也越大。

因此不少哪怕可能有做年番/半年番的計畫,也會分成幾季,先試試夠不夠火,如果滿意就繼續做完,不夠就腰斬了。如《盾之勇者成名錄》開始播出第一季的半年番後,發現很火,於是第二,第三季一起宣布製作決定了,可以猜測製作委員會本來就想做年番以上,先做一季試試水。3.

這種現象對於公司來說更好生存,雖然可能本可以見到一些沒那麼火的動畫的續集,但是總體來說還是更好的,儘管也反應了競爭更加激烈。如果要展開講為什麼競爭比以前激烈了,就是乙個比較大的話題了。

另外ufo在《鬼滅之刃》之前的tv動畫,不是分割放送,就是單季番,如《fate zero》《fate stay night UBW》都是分割放送。

另外三獅2並沒有分割放送,是從17年10月一路放送到18年3月。

2樓:想吃不辣的水煮魚

不太懂題主對於分割放送的具體標準是什麼。我的理解是,這些內容明明可以放到一季但是卻要在不同季度發行。

這個問題其實我也想過,也問了些大佬,不是很專業,你就當個參考吧。

題主說的分割放送,其實是長篇番劇的企劃案敲定後能在短時間內保證質量和人氣播出的最優解。

保證人氣這點很容易理解,只有更新才能拉到人氣。舉個例子,網飛經常搞得操作就是在季度初一次性播出12集番劇,這種腹瀉式更新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引起話題。就像上個季度的理科生,已經是火出圈了;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後繼乏力。

引發一陣熱議後人氣迅速走低,以很明顯的趨勢被其他番劇超越。

和腹瀉式更新相對的就是便秘式更新,這種斷斷續續的更新方式很容易引起觀眾的反感。

但是有的時候真的是沒辦法,檔期、工期、資金……太多的地方可能會出現漏洞。

拿刀劍神域來說,12+24+12+番外,那這就是年番啊。

質量穩定的番劇能一次性更新24集已經是很難得的一件事了,更不要說48集了。

一次性把48級更新完,怕不是中間有很大一部分都會被外包出去,然後出現各種事故,想想都可怕,所以分開製作是最明智的選擇。

但是話又說回來,如果是為了人氣,那麼最明智的選擇應該是搞成12+12+番外+12+番外+12的形式播出。把每年的四月和十月占領之類的。

但是他們並沒有這樣做,說明這個企劃是真的想在保證人氣的同時盡早的搞完。簡單來說,就是趁熱打鐵。

如何看待美國動畫吊打日本動畫的說法?

持夜 說一下我的看法。首先手塚治虫作為日本動漫之神本身我就不怎麼認可,但是的確,日本動畫由於手塚治虫到現在已經開始進入瓶頸期。手冢本身作為日本動畫的開創者我是認可的,但是就我個人來說,他也是日本動畫到現在逐漸走向低迷的罪魁禍首。手塚治虫對於日本動畫的貢獻不言而喻 新寶島 奠定日本漫畫意識形態,藍寶石...

美國人如何看待日本動畫?

michel123 舉乙個例子,每年日本動漫出口額是50億美元左右,美國是第一大進口國。龍珠,神奇寶貝,數碼寶貝等等一大批動漫形象膾炙人口,深入人心。 老美的日系宅比你想象中要多很多 不僅老美,歐洲 加拿大都是。至於千與千尋我不清楚,但是我不覺得它能夠代表日本動畫,首先它是電影,其次我個人也不喜歡,...

如何看待日本動畫真人電影化?

看導演拍的好不好,演員長相再毀原作都沒事的,就看導演 就看過乙個熱血高校,哎,小栗旬這樣的真的很難找啊 動畫作品的真人化作為一種商業行為並沒有問題,是一種非常合理的擴大市場手段,然而最大的障礙出在作品自身。相對於美國超級英雄漫畫因為人物造型最起碼相對寫實拍電影選演員無障礙。日漫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