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個從小就寄宿在親戚家的人來說,某天他獨自在外生活,對於他來說家是什麼概念?

時間 2021-06-07 12:20:16

1樓:zibra

沒有概念但其實對於「家」還是很渴望的。每次去同學家裡,看到她們一家很開心有說有笑父母也關心她,她還有乙個姐姐,然後坐在一起吃飯,我覺得好暖啊。她媽媽叫我吃點這個吃點那個的,blabla聊了一些。

看到她和她姐姐打鬧,開著玩笑。我看到這些的時候其實很失落的,失落自己沒有過這樣的家,也很羨慕,羨慕她有這樣的家。

2樓:

會負責任,但是沒有很親密的人,包括父母親戚。不戀家,即使回了老家也沒有歸屬感,換個城市也一樣,跟在外面生活沒什麼兩樣,喜歡乙個人住,自由自在。有點恐婚,不知道家的感覺是什麼,結婚生孩子覺得很麻煩。

3樓:

小時候,不知道何處是家。

長大了,不知道何以為家。

也許,只有結婚了,組建了自己的家庭,才能對家有更深刻的認識吧。(我還沒結婚,所以不知道結婚了是不是家的歸屬感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但是,朋友們啊,如果你也有從小寄人籬下的經歷的話,希望你不管怎樣,不要忘記那些養你長大的人啊,他們都應該、值得被我們用最真誠的心去愛他們。

4樓:

從小住在親戚家,以前說家都是我xx家,真正家的概念也是我結婚後才有的。有了自己家就像飄零的俠士有了避難所,家是這世界上唯一無論外面多動盪仍能讓你內心保持寧靜的地方。當然,乙個人也肯定能過得很好。

所以,無論如何請努力擁有一套完全屬於自己的房子,並將它弄得盡可能舒適,因為它會讓你有家的感覺。

5樓:一口悶

從小被寄養在別人家的孩子,性格都有乙個共同點,敏感孤獨又脆弱。這種敏感會讓他們無意中放大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內心再脆弱,他們在外人面前表現也表現得很堅強,即使後來跟了父母住在一起,這份敏感和脆弱也會維持下去。大部分身在這種情況下的孩子都很善良,渴望得到父母濃烈的愛的同時,又不願表達出這種願望,總覺得說出來了,有些東西就變了,所以他們看上去對這個世界漫不經心,對很多事情表現得毫不在乎。

其實當他們看到其他孩子跟父母一起出去逛街,父母去學校送衣服送飯的時候,心裡都是很不舒服的。但我覺得這種磨練,讓這些孩子有了很多其他和爸媽一起生活的孩子沒有的東西。他們在今後的生活中內心的堅強會異於常人,融入新環境的能力也會快很多。

很多個晚上我都在想,物質上,我父母從來沒有缺過我,但是在陪伴這件事情上,我似乎想不到乙個合適的場景來表達這個概念。但是有時候我也會慶幸,在很多同齡人還在為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瑣事拿不定主意的時候,我都可以自己迅速的做出自己想要的決定,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練中,我變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越來越相信人生不是只有不公平。人的一輩子可長可短,很多東西很多人追求了一生也得不到,所以,我希望和我一樣,從小就寄養在別人家靠自己長大明白道理的人,一定不要放棄,要知道,在今後的生活中,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乙個人走,而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的敏感孤獨和脆弱,終究會成為我們最強的後盾。

6樓:韋小寶

我從小寄宿在爺爺奶奶家,也經常依靠大伯家接濟,父母則按時寄錢回來給我當學費,初中之前每個春節我爸會回來兩三天。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我大學畢業。之前我覺得爺爺奶奶家是家,爺爺奶奶走了之後,我就覺得沒有家了,自己現在租的房子是家。

7樓:

初中開始被父母寄宿在乙個不是很熟的朋友老鄉家(我們學校老師),我之前甚至只見過一次。

說在前面,叔叔和阿姨對我真的非常好,真實當家人一樣。

11歲-14歲之間3年時間對我的最大影響是1、變得沉默,乙個人待著最舒服

2、對家沒有感覺,永遠不會想家,都是裝出來的3、對父母沒有感情,都是裝出來的

4、活的很自私,不爽就幹,早上還跟小偷幹了場架,完全不會覺得家庭要為了我的衝動而承擔風險

5、雖然叔叔阿姨都很好,但我真的一輩子都不想再見他們,那段的記憶真實太壓抑了(每年春節去拜年都很痛苦)

乙個從小就沒有爸媽關愛的人怎麼辦

謝廣坤 我的父母從小就出去了!後來鬧離婚了!我也沒有感受到什麼親情,甚至想從他們身上撈錢,現在不管別人對我再怎麼好我都感覺他們是有目的的,很冷靜,只看中利益,什麼親情愛情根本一點感覺都沒有。 沒有父母愛,就自己愛自己。我被父母傷狠了,重男輕女,各種性別歧視差別待遇。我2歲就把我送人了。養父母也重男輕...

我是乙個從小就沒爸爸的男生,從小沒有安全感,我要怎樣做才能有安全感?

弗瑞 安全感分為內在 精神 的安全感和外在 物質 的安全感。外在的最好解決 就是努力用自己的特長去賺錢,身體健康強壯 有錢 目前現階段需要的生活貨幣 就會有了安全感,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自己的另一半在物質上滿足就有了物質的安全感。如果現在還不能從事工作,外在的安全感你可以通過強身健體,或者從自己身邊朋...

乙個人在外地讀大學,當地有親戚,總去親戚家好嗎?

橙子來嘍 就此事,我問了我身邊的人,結合我自己的經歷,分享給你做參考 案例一 女生,座標上海,就讀985高校研究生,家姐在上海,下面以第一視角描述給你 畢竟是我的親姐姐,又都遠離家鄉,雙方都迫於父母的壓力,所以我會經常去姐姐家做客,直到現在,我自己也已經扎根上海,我偶爾去姐姐家也仍然只是 做客 歸結...